刘备无法像刘邦一样统一天下无外乎这四点因素
世事无常,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似度极高的人与事比比皆是,但汉高祖刘邦与昭烈帝刘备的版本就绝无仅有了。
刘邦(公元前256年—195年)是秦朝末年沛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刘邦给人的印象总是和流氓无赖、阴诈小人分不开,他文不能文、武不能武。
三十多岁了还仅仅做了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然而,正是他打败了天下无敌的项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大汉帝国,刘邦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最懂得用人的权谋家,终年六十一岁。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是东汉末年涿郡人(今河北保定涿州市),大汉帝国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的同族皇叔。
*** 配图
刘备给人的印象是龙眉凤目、手长过膝,天生一副帝王之相,于三足鼎立的东汉末年,在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的一副天牌情况下,最终没能一统天下,终年六十三岁。
这二位同是刘姓子孙,同是乱世枭雄,又同是占据川蜀,如此的雷同已不是用纯属巧合能解释得了,然而,两位枭雄最终的命运却是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刘邦一统中华,开创了大汉帝国,而刘备却兵败地失,最后抑郁而终。那么问题出在哪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在对刘邦与刘备进行了深度对比后,得出的结论是,刘邦必能建立大汉王朝,而刘备即使能向天在借二十年,也无一统天下的可能,这其中有四大因素决定了刘备永远也无法延续其祖上的辉煌。
之一是实力。
刘邦在出川后,命大将韩信平定魏、赵、燕、齐等弱国,来增加汉军的实力,当他的势力已完全胜过项羽之后,才在该下之战击败项羽,从而成就了千古伟业。
刘备虽也是占据着川蜀、荆州,然而事实上当时的荆州是魏、蜀、吴三国各占一部,关羽的丧兵失地让他元气大伤,加上夷陵之败,刘备已输光了所有的本钱,这也难怪他会忧愤而终了。
第二是对手。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是句笑话,不然也就不会有“田忌赛马”了,刘邦的对手项羽虽有万夫不当之勇,然而项羽却是胸无大志、有勇无谋,他在赶走刘邦后,没有统一中原,把领土又分封给了六国,使刘邦有了可乘之机,最终能够击败项羽。
刘备的对手则是,吴国智勇兼备的孙权孙仲谋,魏国绝世枭雄曹操曹孟德,而已仁义著称的刘备,在面对这两位神一般的对手时,没有任何优势。
*** 配图
第三是形势。
刘邦和刘备虽都是占据川蜀,然而两人面对的局势却完全不同,刘邦面对的是一盘散沙式的中原诸侯,他在各个击破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围歼楚军。
所以,刘邦能够胜出是情理之中的事,刘备则要应付具有长江天险和父子经营三世的东吴,挟天子以令诸侯及兵精将猛的魏国,刘备在失去荆州后,基本上以难有什么作为了,只能偏居一隅。
其四是态度。
在这个态度决定一切的社会,人如果不能有效的掌控态度,无论多大的豪言也会变成空言。
刘邦在整个楚汉大战中,从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计较一时的成败胜负,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当项羽要煮了他的父母妻儿时,这位汉高祖依然谈笑风生、淡定自若,可当机遇来临时,他不给对手任何机会,毕其功于一役,最终击败了战神项羽,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 配图
而刘备在魏、蜀、吴三国的角逐中,虽信誓旦旦的声言要“再造大汉”,却是意气用事,不能从善如流,一旦失利就壮志全消,最后在夷陵之败后,郁愤而终。
综合以上的四大因素可以明显得出:刘邦事业轨迹是低开高走,最终完美收官,刘备虽以大汉皇叔身份来争夺天下,却是生不逢时加之自身的因素,看似前途光明,但他只是猜到了开局,没有猜到结尾。
所以,当时的名士水镜先生,在听到徐庶将诸葛亮举荐给刘备时,仰天长叹道“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