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杀前下了道密旨 推翻了执政17年更大功绩
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而且,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崇祯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多年前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为其收葬骸骨、修坟立碑?
*** 配图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被众人鄙夷也是罪有应得;但他也曾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名将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在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果断推荐了一批能臣直臣。
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魏忠贤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在魏忠贤主政期间,明朝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种能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肯定的。
*** 配图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7年间,他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这种让人噤若寒蝉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悲剧。
*** 配图
就在崇祯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听到心腹太监说的那句“(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崇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他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