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一自动禅位的皇帝是谁?他放弃的是虚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公历是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发黄的上谕,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颙琰叩头谢恩,表示谨遵圣谕,修身历练,以期不负重托。
紧接着,乾隆帝又宣布了更为惊人的决定:
*** 配图
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
截止此时,乾隆帝统治中国六十年,除了乾隆帝以外,在场的人打记事起就使用乾隆年号,漫长的时光使人们习惯于乾隆皇帝的永存,现在,亲耳听到乾隆帝宣布他的时代即将结束,这个震撼力跟晴天霹雳差不多。
不过冷静一想,立即发现乾隆帝退位退得并不彻底,实际上大权未交,就连紫禁城里边的天子寝宫——养心殿,乾隆帝也不打算腾出来,因为他说他住了六十年,一直很顺当,不想搬家;而且,他说怕换个地方睡不着。那么,新皇帝住在哪儿?乾隆说还住在毓庆宫,可以把毓庆宫改个名,不叫毓庆宫。至于叫什么,现在没想好,以后再说吧。
看来,颙琰这个“儿皇帝”不好干。
按照中国传统,不管是虚情还是假意,你不能不客气一番。于是,群臣言不由衷地纷纷上书皇帝,有的大臣劝乾隆帝顺应“亿兆人之心,久履天位”,有的大臣顺着颙琰的话说如果非传位太子不可,也应该“俟寿跻期颐”再举行归政典礼。前边说了,期颐就是一百岁的代名词,乾隆能活到一百岁?你还别说,乾隆对此也有点儿信心。同时,蒙古王公、满洲王公也上折恳请,一时声势浩大。
*** 配图
面对朝野反对他退位的呼声,乾隆皇帝是什么态度呢?
乾隆皇帝对太子和满朝王公大臣的表态十分满意,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心中的荣誉感,还可借此再向普天下表示一次自己的高风亮节。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公历是1796年2月9日,清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隆太上皇不靠搀扶,迈着稳重的步伐登上太和殿的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三十七岁的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暹罗、安南、朝鲜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壮观而又庄严。
坐在太和殿皇帝宝座上,看着眼前的皇帝玉玺,乾隆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这一切就不属于他了,六十年的时光如过眼云烟,他能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吗?
禅让之说,起自尧舜,但只是史册传闻之词,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至少秦汉以来,鲜有尝试。像乾隆帝这样为了践行诺言而主动传位者,称之为前无古人,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毫不过分。
*** 配图
什么叫一言九鼎! 什么叫一诺千金! 什么叫君无戏言!什么叫康乾盛世!
真是旷古未有的盛典!即使退位退得不彻底,也够令人感动的了!
礼成,太上皇还宫,嘉庆帝在太和殿即位,接受群臣的朝贺。与历朝历代的登基大典比起来,这个典礼就寒酸得多了,不管怎样,他坐上了皇帝宝座。如果说乾隆禅让是亘古未见的壮举,那么,他这个“儿皇帝”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例,这个“皇帝”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