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宁死而不肯过江东?其中有何隐情?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是宋朝才女李清照吟诵项羽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历来诗歌表现西楚霸王英雄气概和悲壮人生的扛鼎之作。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准确地概括了项羽这个人物一生精神追求最本质的东西,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当鬼中英雄;落魄苟活,大丈夫所不为也!
李清照也算女中豪杰,与楚霸王似乎心有灵犀。她一语道破了项羽这类英雄好汉的人生信条和理想境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在被困垓下、四面楚歌之时的慷慨悲歌,在乌江边毅然放弃逃生而挥剑自刎,并非英雄末路、完败认输,相反成为他气冲霄汉壮丽人生大戏的更 *** 。
*** 配图
单从表象上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血性刚烈之举,实在是令人为之赞叹的,于是自楚汉相争以后,他的大英雄形象就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美好而理想化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来维护,时间愈久远愈是不忍去触碰,生怕破碎似的;甚至连一点小小的质疑,都担心刺破心目中那团华丽耀眼的光环,英雄的美名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唱了下来。我们当然首先应当承认项羽的武功盖世、英雄气魄,应当钦佩他的慷慨赴死、大义凛然。但对于项羽的执意不愿回到江东去,亦应不必过度地夸张,似应作客观公正地分析才是。——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自己在自家庭院造的神太多,以至于后辈们无暇祭拜。
项羽二十四岁时跟着叔叔项梁起兵反秦。发端之日,根据叔叔的指令,项羽杀了会稽郡守,夺过了当地的印把子;随后辅助叔叔在吴中发号施令,很快“得精兵八千人”,基本掌控了今天长江以南的上海、江苏南部及浙江嘉兴一带。这片地区,正是项羽脑海里“江东”的基本轮廓,在他的情感天枰上,这块土地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这里是他跟随叔父项梁躲避官家追究、负罪在逃的落脚之地,是他们叔侄受众人追捧的荣誉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楚霸王后来辉煌霸业的发迹之地。很显然,项羽视此地如故乡,而他的祖籍——长江北岸的下相(今江苏宿迁),因为跟他叱咤风云的岁月与赫赫声威关系不大,他并不看重。年轻而怀着凌云壮志的项羽,看到秦始皇巡游的銮舆经过,情不自禁发出“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的地方,也是这里,他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潜意识里就是要给“拿他乡作故乡”的吴地的父老乡亲们看的,他格外重视和留意的观众在这里,在江东。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里这一段文字:“居数日,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羽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在咸阳实施屠城,烧杀抢掠,带上金银财宝和美女,他执意要东回。
*** 配图
这个时候项羽是不假思索地要回江东去,义无反顾地要回江东去,为什么?因为他正春风得意,他已功成名就,做了天下诸侯的老大——西楚霸王,美女如云,金银无数,几与当年的始皇爷威风无二。当时有一位劝说他:关中这里阻山带河,四面屏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以在此建都以定霸业。项羽笑了,是含讥带讽的笑,他说:一个人富贵发达了而不回故乡,就好比穿着绫罗绸缎在深夜逛街,谁能知道呢!风光了,就要衣锦还乡,成功了,就要荣归故里,这就是项羽潜意识里浓厚的虚荣情结。至今在我们的同胞里,这种情结依然根深蒂固。
从一个愣头小伙变成号令天下的霸王,手中千军万马,眼前万里江山,威风八面,终于做了人上人,成为项羽急不可待要回到江东的唯一理由。弄明白了这一点,待到他成了孤家寡人,落魄而逃,狼狈不堪时,说死也不愿回江东去,也就顺理成章了。
事实恰恰如此。我们再来看看逃到乌江边上,输成精光蛋的项羽的心理和选择,《史记。项羽本纪》载:“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但纠结的是一个主题,天要忘我,我能奈何;如今我虎落平川,一无所有,有何颜面去见江东父老?说来说去,困惑楚霸王的就是“没脸”、“没面子”、风光不再了;我,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眼下这样一副德性,如何能回老家,怎么好意思去见父老乡亲?
面子,光环照耀下的英雄更讲究面子,比常人十倍百倍地在乎顾忌面子,这就是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心理症结。好汉不比当年,宁肯销声匿迹于外,也绝不破衣烂衫回乡。因此从本质上讲,项羽在我们心中应该是一个悲情的英雄,是一个可景仰而不可仿效的英雄。提起他,我们只能是既表钦佩,又扼腕叹息;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也是个不识时务的小笨蛋;豪情壮举感天动地,莽撞虚荣自毁前程。这才是有血有容的项羽。
*** 配图
当然,人无完人,项羽虽年过而立即已谢幕,但人生总体是收获大于损失,当后人再把他的乌江自刎加以正面的不断演绎,一场因虚荣而选择的自我了断,对他也变成了意外的收获。因为我们都渴望正直的人格,乐见道德楷模,都异口同声地唾弃见利忘义,于是宁愿拿他来做理想中的偶像。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用尽阳谋阴谋最终得到江山的刘邦,自然就显得有些卑鄙猥琐了。遗憾的是现实很“骨感”,芸芸众生一边颂扬项羽,一边却又都在仿效刘邦,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连最普通的田间农夫都深信,一张道德的空壳不能拿来当饭吃。在这一点上,蒋中正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委员长发现大事不好,不仅毅然过江,连那个宽阔的海峡也一步跨了过去,台湾虽小,可总是个活命的落脚地嘛。
既然说到了项羽与刘邦这一对冤家,这里不妨再啰嗦几句:论年龄项羽能给刘邦做儿子,刘邦能给项羽当爹;一个是愣头青一个是 *** 湖。子曰:姜还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