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动用万人挖开这个国君陵墓 竟养活全军3年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官衔。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由曹操创立,专司偷坟掘墓,盗取不义之财,弥补军饷的不足。
众所周知,长达400年的汉王朝,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厚葬成风。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盗取金银财宝以充军饷提供了条件。“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在曹操的军队里便应运而生。
*** 配图
按常理来说,这是一个伤天害理的不齿勾当,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夺天下,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而曹操偷坟掘墓,也是上了史书的。确切的记录是,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据说正犯头风病的曹操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头立刻就不疼了。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卷六)中补注陈琳的事迹时,引东晋史学家孙盛编撰的《魏氏春秋》里文字“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更是指明曹操下令派兵盗掘的是皇族刘武的墓地
*** 配图
当时奸臣董卓,拥兵自重。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筹集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去讨伐董卓,却手无粮钱。别无他法,只能靠偷坟盗墓筹集军饷。曹操盗墓是很有心机的。在古代,如果盗帝王陵,是一种忌讳,很容易遭到天下的痛恨,容易把自己搞得身败名裂。项羽当年欲毁秦陵,就是被他的战争对手刘邦抓住了把柄,写进了十大罪状里面,项羽只好罢手。曹操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他吸取了教训,不盗帝王陵,而是盗诸侯王陵,诸侯王陵的目标比较小,容易掩盖,于是,他把视线集中到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刘武的墓地。他选择刘武的墓,之前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刘武生前没当过皇帝,死后想过把皇帝瘾,他把自己的墓穴造得相当豪华,不差于天子墓,所以他里面的随葬品不会少,但梁王墓固若金汤。据史料记载,其“斩山作廓、穿石为藏”,就是陵墓由整座山开凿而成,外面是坚硬的巨石形成的山体,是墓葬的天然保护屏障,而唯一的墓道口又以上千公斤的巨型条石封堵,如今我们可以靠起重机和塔吊吊起巨石,但三国时期的曹操又是怎样打开陵墓的?这到现在都是一桩谜案,没有人搞清楚。
*** 配图
曹操的这次盗墓还见之于其他历史文献。《艺文类聚》上就写到:“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就是说盗梁孝王刘武墓的时候,曹操亲自到现场了。另外,“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那个时候的天子应该是汉献帝,汉献帝听说自己祖先的墓被挖了,难受呀。但是通过盗刘武墓,曹操收集了数万金的宝贝,养活了全军将士三年。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毁尸的险境,曹操生前大力提倡薄葬和秘葬,并从自身做起。《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不只如此,为防盗掘还做了好多疑冢。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同一时期罗大经著作《鹤林玉露》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
后来,历朝历代的盗墓贼费尽心机,也都没有找到曹操墓地。看来,曹操防墓被盗与其盗墓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