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没有那么愚蠢昏庸 能治国理政还能装傻保命
虽然历史上的三国是晋君攻破东吴都城建康为终点,而实际上在很多朋友心目中,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陨落五丈原后,就已经结束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实在不能算是那个烽火连天年代的英雄。其实小珏认为,后主刘禅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他固然不是雄才伟略的英主,但也应该还他一个公道。
*** 配图
一是刘禅不昏庸,基本上能做到用人不疑。刘备在临死前叮嘱阿斗仰仗“相父”诸葛亮,甚至于在阿斗不中用的时候,诸葛亮可“自立为成都之主”。但是从始至终,阿斗给予了诸葛亮无限的信任,虽然偶尔也曾听从小人之言,起到过猜疑之心。但总的来说,在那个君非君、臣非臣的年代,刘禅做到了一个帝王能给臣下的一切。诸葛亮死后,他依然信任丞相推荐的姜维,继续支持姜维的北伐,正是他的信赖,不随意猜忌,充分放权给臣下,避免了过于紧张的君臣关系,维护了内斗的消耗,比后来的崇祯皇帝好上不知多少倍。
*** 配图
二是刘禅不无能,基本上能治理好蜀国。如果说生前蜀国朝政的治理、官员的任免、民众的安定都依靠诸葛亮巨大的威望。那么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去世以后,他作为三国时在位最长的君主,还执政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内,魏国、吴国都相继发生宫廷政变、百姓起义,只有蜀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如果说一年两年是他运气好,如果是三十年如一日的稳定,那就不是运气能解释的了吧?事实上,他下诏减免租赋、令地方官员节俭等都是一些利民政策,哪怕曾经召回在外作战的诸葛亮和姜维,也不过是蜀国国力弱,实在支撑不起战争这个庞大的吃钱机器。
*** 配图
三是刘禅不愚蠢,“乐不思蜀”不过是保命之策。“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成为刘禅愚蠢、血性全无的代名词。这个故事是司马昭设宴款待蜀国君臣,故意让人演奏蜀国的歌曲、跳蜀人的舞蹈,其他的老臣不由伤感而泪下,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刘禅居然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那些嘲笑刘禅的人,大概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难道刘禅说想死蜀国了,想死乡亲们了,司马昭就能放他回去?历代亡国被俘之君,有几个能得到善终的?李煜倒是倒是想着他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可惜早早被一杯毒酒送走了。
还是那句话,刘禅不是英主,他不能像他的先祖刘邦,以一隅敌中央,休养生息后一举平定天下。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他这边,再加上能力所限,他做不到。但是说他是昏庸无能,愚蠢至极,实在是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