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谋臣虽立下旷世奇功 但结局相当惨烈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个惊人相似的规律,那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个朝代也不过是几百年的光景。在这些朝代更迭的时候,天下是动荡不安,不过这也给了一些能人异士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此时大放异彩,毕竟“乱世出英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这些能人异士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却很少能有善终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下面这五位谋士的悲惨结局。
*** 配图
1、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商鞅本是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元前362年,秦国的秦孝公即位,颁布了求贤令,商鞅知道后边投奔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经过和秦孝的三次会谈,终于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举行廷议,在会上贵族代表强烈的反对变化,商鞅则主张立法,经过一系列的争斗,商鞅终于争取到了变法的立案。而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进行变化,这些方案的颁布下,无形的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得罪了很多的权贵。
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便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关,想跑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被迫逃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2、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政治家。勾践对吴作战失败后,为了保住国家不被灭亡,听从了范蠡求和的意见,于是派文种去跟吴王夫差求和,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最终文种,用金钱和美女贿赂了吴国的宰辅伯嚭,伯嚭帮着说好话,让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勾践到吴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 配图
3、刘伯温
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开国功臣往往不得善终,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无数,因为他们触动了王权的根本。刘伯温生病了,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太医前来看病,实际上是来提前送终。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后,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一直等到刘伯温病入膏肓,朱元璋才赐刘伯温回家,免得他死在京城惹来麻烦。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亲自做了一篇文章赐给刘伯温,派人护送回家。刘伯温回家一个月后就死了,终年六十五岁。
*** 配图
4、范增
公元前204年初,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向项羽请和。项羽打算同意,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放了他们,将来一定后悔。”于是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阳。刘邦的谋臣陈平抓住了项羽多疑、自大的特点,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同范增的君臣关系。
项羽的使者来了,刘邦叫人准备丰盛筵席,捧着佳肴正要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想不到竟是项王的使者。”便更换佳肴,改以粗食供项羽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羽,项羽就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渐渐夺去范增权柄。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赐给我这把老骨头回归故里吧。”项羽允许范增辞归。范增启程,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这四大谋臣智谋非同凡响,但却不能明哲保身,功成后没有像范蠡那样全身而退,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实属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