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文王是被姜子牙活生生吓死的?
前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利用商王朝开疆扩土的间隙,于牧野一战而亡商,占领了中原地区,约2600年后,明代小说家将这一段历史,巧妙地融合到小说中,将一场政治斗争,演变成神仙斗法,表面上以武王为有道,纣王为无道,实则各有褒贬。神仙未见得超脱磊落,儒家之道也被打得面目全非,哪管什么忠孝仁义,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说到底,还是神仙做局凡人入,哪管你智愚善恶?
到达西岐之后的姜子牙,开始想办法上位,从之前他对马氏所说,他去西岐之前就已经知道要身居一品,位列公卿,那么子牙的自信是哪来的呢?必然是源于元始天尊所说的“人间富贵”,而姜子牙要达到这个目的,他一没文凭,二没推荐,只有自己想办法,首要一点就是营造舆论优势,从这开始,到拜为亚父,活脱脱就是《三国》中的诸葛亮。
姜子牙首先要做的是要和当地人打好交道,这就需要一个中间人,于是乎就挑中了武吉,借着武吉打死人,子牙开始趁人之危(姜子牙之前要挟五个精怪为他工作,现在又拿“天数”要挟武吉当徒弟,之后又利用龙须虎的智力缺陷把龙须虎收服,如此种种,可见《封神》并没有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多么高大的形象)。
*** 配图
子牙曰:“‘数定难移’。你打死了人,宜当偿命。我怎么救得你?”武吉哀哭拜求曰:“老爷恩施,昆虫草木,无处不发慈悲,倘救得母子之命,没齿难忘!”子牙见武吉来意虔诚,亦且此人后必有贵,子牙曰:“你要我救你,你拜吾为师,我方救你。”
有了武吉这个宣传工具,很快他就布置好了舆论氛围,于是乎文王就可以梦到飞熊了,姜子牙虽然道术不高,但是通过帮武吉脱罪,瞒过文王先天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子牙对付文王还是可以的,再加上封神是“大势所趋”,不管是谁做的手脚,文王这一梦是必然的。
等到文王出游,先是遇到渔人唱歌,引出子牙隐居之地磻溪,又遇到樵夫,再遇武吉,宿斋三日,南宫适的进言,分明是一出刘皇叔三顾茅庐,由司马徽、崔州平等人引出诸葛孔明。
而子牙除了舆论,另一个手段就是针对文王的强项,或者说是弱点,做出的布置,这一点和诸葛亮看穿了刘备的需求是一样的。
《封神》中文王最为倚重的是什么?自然是先天易数,吉凶祸福乃至西岐城的治安管理(画地为牢)都是靠它,所以姜子牙针对这个,以武吉为局,破了文王的易数,文王自以为他的先天易数是China No。1的,结果发现姜子牙居然能改命骗“天”,子牙的形象一下在文王心中高大了起来,就更是坚定了要求贤的决心。
文王悄悄的行至跟前,立于子牙之后,子牙明知驾临。故作歌曰:
“西风起兮自云飞,岁已暮兮将焉为?五凤鸣兮 *** 现,垂竿钓兮知我稀。”
子牙作歌毕。文王曰:“贤士快乐否?”子牙回头,看见文王,忙弃竿一傍,俯伏叩地。
这一段分明又是诸葛孔明装睡,诸葛亮种种出世都是装出来的(从他拿出西川地形图就可看出),那么姜子牙呢?他曾和武吉谈及,武吉说他每日“别无营运,守株而待兔”,连钓钩都是直的,等于是天天除了干坐着等文王,其他什么都不干!他对于出仕的执着,恐怕孔明拍马不及啊。
子牙那一句“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实在是君子之说,可是他做的事?
这一段故事中,文王专门给散宜生讲了“洗耳不听亡国音”的典故,大体出自许由洗耳(其实很可能是害怕遭到清算,这段上古之事另说),文王感慨这是高洁之士,但是我们知道,不管是出于元始天尊的授意还是他自己的私心,姜子牙是挖空心思要来做官的,所以并不是什么“高洁”,“洗耳”这个故事的起因,可是尧要让位,而文王将这个故事之前,散宜生才刚刚把西岐比作尧天,这姜子牙对于他的“人间富贵”恐怕志不在小。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姜子牙对文王的算计可谓步步为营,用梦勾起文王的求才之心,用舆论勾起文王的好奇心,用武吉坚定文王的信念,同时让他更为迫切,再来个以退为进,让文王求而不得,最后才出仕,真不知道姜子牙在昆仑山上研究的是道家学说,还是鬼谷子。
文王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子牙谢恩,偏殿设宴,百官相贺对饮。其时君臣有辅,龙虎有依。子牙治国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条,行行有款。
等到子牙封相之后,好像治国有方,但不要忘了,之前的描述中,西岐本就“胜似尧天”,子牙不过是萧规曹随。
且言西岐姜子牙在朝,一日闻边报······崇侯虎蛊惑圣聪,广兴土木,陷害大臣,荼毒万姓,潜通费、尤,内外交结,把持朝政,朋比为奸,肆行不道,钳制谏官。子牙看到切情之处,怒发冲冠曰:“此贼若不先除,恐为后患!”
此时的子牙权利日盛,看到边报,好像坏事又都成了崇侯虎干的(书中说他主要是监造鹿台),难不成要为纣王洗白?姜子牙考虑的当然不是这些,崇侯虎作为四大诸侯之一,领土甚广,兵力雄厚,他想的是如果展开伐商之战,崇很可能成为纣王外援,那么怎么才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除掉崇侯虎,吞并其势力,同时也能赶鸭子上架,让文王没有退路呢?于是他开始游说文王。
子牙次日早朝。文王问曰:“丞相昨阅边报,朝歌可有甚么异事?”
子牙出班启曰:“臣昨见边报······崇侯虎紊乱朝政,横恣大臣,簧惑天子,无所不为,害万民而不敢言,行杀戮而不敢怨,恶孽多端,使朝歌生民日不聊生,贪酷无厌。臣愚不敢请,似这等大恶,假虎张威,毒痡四海,助桀为虐,使居天子左右,将来不知如何结局。今百姓如在水火之中,大王以仁义广施,若依臣愚意,先伐此乱臣贼子,剪其乱政者,则天子左右见无谗佞之人,庶几天子有悔过迁善之机,则主公亦不枉天子假以节钺之意。”
文王曰:“卿言虽是,奈孤与崇侯虎一样爵位,岂有擅自征伐之理?”
*** 配图
子牙曰:“天下利病,许诸人直言无隐。况主公受天子白旄黄钺,得专征伐,原为禁暴除奸;似这等权奸蛊国,内外成党,残虐生民,以白作黑,屠戮忠贤,为国家大恶。大王今发仁慈之心,救民于水火。倘天子改恶从善,而效法尧、舜之主,大王此功,万年不朽矣。”
文王闻子牙之言,劝纣王为尧、舜,其心甚悦,便曰:“丞相行师,谁为主将去伐崇侯虎?”
子牙曰:“臣愿与大王代劳,以效犬马。”
文王恐子牙杀伐太重,自思:“我去还有酌量。”
文王曰:“孤同丞相一往。恐有别端,可以共议。”
姜子牙并没有劝动文王,就开始戴高帽,拿出尧、舜做大旗,以清君侧的名义,讨伐崇侯虎,表面上好像挺符合道义(书中商朝遵循法家忠君之道,周朝,或者说阐教为代表,推崇孔子忠恕之道,并不相同),但是细想一下呢?
此时的崇侯虎在朝歌,清君侧可以去朝歌啊,带着大队人马去杀将夺城,划为属地是几个意思?还有为什么文王要随军,说是害怕子牙杀伐太重,四大诸侯中的两个火并,文王居然会怕杀伐太重,恐怕多半是对子牙“不放心”,此时的子牙已经封相,如果再掌握军权,西岐不都成他的了?
更可笑的是,姜子牙嘴上说让文王帮助纣王变成尧、舜一样,其实他心里却不希望文王“德同尧、舜”。
子牙得胜回营,欲传令攻城。文王曰:“崇家父子作恶,与众百姓无干;今丞相欲要攻城,恐城破玉石俱焚,可怜无辜遭枉。况孤此来,不过救民,岂有反加之以不仁哉。切为不可!”子牙见文王以仁义为重,不敢抗违,自思:“主公德同尧、舜,一时如何取得崇城!”只得暗修一书
为了更快的攻破城池,姜子牙怎么会管百姓死活,可是无奈,文王还是头,手里刚有点权力的姜子牙,渐渐感到了文王的掣肘。
于是用了一条反间计,要黑虎、侯虎兄弟相残。文王认为“一胞兄弟,反陷家庭,亦是不义。”姜子牙却说“崇侯不仁,黑虎奉诏讨逆,不避骨肉,真忠贤君子,慷慨丈夫!······天下恨侯虎恨不得生啖其肉,三尺之童,闻而切齿;今共知黑虎之贤名,人人悦而心欢。”
这“三尺童儿”本是成语,说的是年幼无知的孩童,试问侯虎要罪大恶极到什么程度,能让无知的小孩都“闻而切齿”,分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夸大歪曲,这种舆论攻势日后在讨伐纣王的过程中不断上演。
崇黑虎这个文王眼中的“不义”之人,在姜子牙嘴里已经成了道德模范,这种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姜口是心非也有很大的可能),以及姜子牙自身的使命、野心(元始天尊可是都给他规划好时间了),再加上文王的掣肘,成了子牙要除掉文王的决定性因素。
*** 配图
子牙曰:“崇侯虎恶贯满盈,今日自犯天诛,有何理说?”文王在傍,有意不忍加诛。子牙下令:速斩首回报!”不一时,推将出去,宝纛旛一展,侯虎父子二人首级斩了,来献中军。文王自不曾见人之首级,猛见献上来,吓得魂不附体,忙将袍袖掩面曰:“骇杀孤家!”子牙传令:“将首级号令辕门!”
文王有意不杀,子牙却说速杀,那还有半分将文王放在眼里?紧接着还要献到文王面前(书中言道文王亡年九十七岁),再挂到辕门上,难不成进进出出都要参观一下?分明是怕文王不死,自此文王“神魂不定,身心不安,郁郁不乐,茶饭懒餐,睡卧不宁。”可惜文王羑里七年,纣王都没害死他,却被姜子牙吓死。
文王曰:“我死之后,吾儿年幼,恐妄听他人之言,肆行征伐。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弒君之名。你过来,拜子牙为亚父,早晚听训指教。今听丞相,即听孤也。可请丞相坐而拜之。”姬发请子牙转上,即拜为亚父。
再则就是一出白帝城托孤,列位看官可还记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的孔明,不过这子牙的地位要高于孔明,文王也要谨慎的多,所谓“恐妄听他人之言”,那是要嘱咐武王要听姜子牙的,可是这一句不要弑君,也为武王日后留下了不小的麻烦,姜子牙也在日后的博弈中受了不少苦头。
最终,文王在慨叹“孤蒙纣王不世之恩,臣再不能睹天颜直谏,再不能演八卦羑里化民也!”之后离世,而姜子牙,也开始了真正的大权独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