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为何说他最后成了佛?

诗词文献7年前 (2017-12-09)470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鲁智深最后成佛了呢?打辽国回来,宋江带着鲁智深一行人到五台山拜访智真长老,临走的时候宋江还问了一下关于人生的思考,智真长老的回答也是很有佛性。书上写:宋江向前拈香礼拜毕,合掌近前参禅道:“某有一语,敢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更大。”智真长老便答偈曰:“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嗟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

这个关于人生的偈语,宋江他们怎么都参悟不透,鲁智深也不明白,但是他没有像宋江一样到处询问,而是默默记在了心里。等到他悟懂的时候,就是他成佛的时候。也正是在这场场的血腥厮杀中,鲁智深慢慢的参透了很多禅机,他的思想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不知不觉他已经超脱于众人之上。在九十九回解脱缘缠井的时候,他的佛学修为已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为何说他最后成了佛?

*** 配图

书上写:那和尚又笑道:“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知。”又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洒家听他这段话说得明白,望那和尚唱了个大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云里梦里的禅语,鲁智深已经能听明白了。所以鲁智深的成佛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不是突然的大彻大悟。虽然不是明确的符合佛教中“狂禅”的定义,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十分的相似,至少精髓没有差池。

在五台山临走的时候,智真长老唤过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就是后来鲁智深的人生轨迹,我们边说边解释。等打败了方腊,也把他造的宫殿什么的全烧完了,但是没有捉到方腊本人。

宋江教军将沿山搜捉,因为这将是本次战争更大的功劳。就像是二战时期抓希特勒一样,这个更大的功劳,作者给了最能代表侠义的鲁智深。所有说《水浒》这本大书,是由鲁智深三拳打开,一禅杖合上的。柴进提出去当卧底的时候,宋江大喜道:“若得大官人肯去直入贼巢,知得里面溪山曲折,可以进兵,生擒贼首方腊,解上京师,方表微功,同享富贵。”只是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方腊没有被柴进活捉,而是被鲁智深活捉了(还是一位世外高僧引导的)。这样就能解释偈子前两句,逢夏而擒,就是擒住了大将夏侯成,遇腊而执,就是活捉了方腊。不管方腊是谁抓的,总归是圆满的打赢了,所以大家也是十分的高兴。

书上写: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但是鲁智深的境界已经不是凡人能达到的了,他已经视名利如粪土了。

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为何说他最后成了佛?

*** 配图

鲁智深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鲁智深之一次说道安身立命,是离开五台山去大相国寺的时候,辗转多年,到了全书的最后,还是不能安身立命,这个社会已经把人逼的没有办法,能归于佛祖、归于神仙,也是一大幸事吧。也可能鲁智深和武松根本就不是为了功名而战争,也仅仅是为了报答宋江的恩情(燕青、李俊等人他们亲口说的),以及在摸索一条安身立命的道路罢了。

但是宋江还是很痴迷,按他的想法,这个结果也很好了,多年的四处战争,你鲁智深却是毫发无伤,我们马上就可以回到社会中了,我们付出的努力也应该有回报了。这个时候宋江就是很可怜的人了,在邪恶的社会面前,他竟然变得很天真了,这就注定成为四大奸臣案板上的鱼肉。书上写: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主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

这话说给杨志那个“洒家”听绝对合适,杨志是毕生都在为此奋斗,可惜他现在染病在床,将要去世了。而鲁智深的这个“洒家”才是真正的洒脱,不拘泥于世俗,忘我于江湖。智深听了,摇首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了,默上心来,各不喜欢。鲍老师说懂得自己该要什么是聪明,懂得自己不该要什么才是智慧,真是非常的有道理。随着活佛智真长老所说的,前程永别,正果将临,鲁智深离成佛也是越来越近。捉了方腊,诸将都在六和寺安歇。

书上写: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武松虽然没有鲁智深这么高的智慧,但也是看的很开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断了左臂,依旧是怡然自得,真是很不容易。等到潮信来的时候,鲁智深才终于悟懂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书上写: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功名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鲁智深已经看透了世事无常,功利沧桑,也堪破了生死,他现在不但能读懂所有的禅机佛语,也能写出自己的禅语,这还不是佛吗?鲁智深大字不识几个,竟然能写出来,这是不是成佛后,潜能完全被激发的原因?也只有这个能解释通了。鲁智深写了一篇颂子,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圆寂时的坐姿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经典的姿势。

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为何说他最后成了佛?

*** 配图

书上写: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好一个超凡成佛的潇洒!鲁智深虽然生前没有得到应该的赏赐,但是其圆寂后的法事,却是十分的光荣。由大惠禅师亲自执火把,并进行了超度和评价。书上写: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尤其是最后两句,也只有佛能做的到吧!后来宋徽宗念鲁智深擒获贼寇有功,又善终坐化于大刹,加赠义烈照暨禅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12/161781.html

“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为何说他最后成了佛?” 的相关文章

陈达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二位

陈达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二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陈达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达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跳涧虎,一百单八将之一,邺城人氏。他原是少华山寨主,因大寨主史进与鲁智深交好,而...

孔亮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三位

孔亮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三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孔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孔亮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独火星,青州人氏,与哥哥孔明同为宋江的徒弟。他原是孔家庄二少爷,后在白虎山落草,...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官员舒邦佐简介:著有《双峰猥稿》,为文绚丽精湛

南宋官员舒邦佐简介:著有《双峰猥稿》,为文绚丽精湛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明朝状元顾鼎臣简介:著有《未斋集》、《文康公全集》

明朝状元顾鼎臣简介:著有《未斋集》、《文康公全集》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曾作《劝学诗》一首,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出现,是为了激励更多人读书做官,但实际上,宋真宗作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读书人,而是另有深意。在中国历史的政治生态中,曾经有个名词叫“以文抑武”,主要...

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开头便是千古佳句

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开头便是千古佳句

张九龄的诗歌高雅超逸,清丽情深,《望月怀远》便是最好的例子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歌的首联,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诗人在此描绘了一幅中秋月景。...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代表、盛世风华的象征,被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与之前的“汉赋”、之后的“宋词”、“元曲”一样,都是所谓“一代之文学”,后来各代虽然也有不逊于唐诗的佳作,但那只不过是某些天才灵感的迸发、而非诗歌精神的突破和重塑。唐诗能有这样让人惊艳的表现,与此时集中出现的众多诗坛名家有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