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其实不想北伐为何还偏偏要北伐
此千古名词隆中对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倒背入流,而其中“待天下有变”之谋,更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策,令后世无数兵家对诸葛亮敬为天人,举为谋略家之祖。
卧龙初现,三分天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称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郡人(今山东临沂),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少年时便聪慧过人,后师从名士,因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鬼神莫测的谋略,以至当时有“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说法。
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奇谋让刘备茅塞顿开。在追随刘皇叔之后,诸葛亮是得遇明主,而刘备更是对他言听计从。此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奇谋连出,助刘皇叔取荆州、定川蜀、平汉中,实现了隆中对时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匡复大汉之是时间的问题了。
*** 配图
夷陵之战,刘备输光了蜀国北伐的本钱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因病去世于五丈原。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天妒英才。然而以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计绝古今之智,前赴后继六出祁山,为何没能一统中原匡复汉室?这只能说诸葛亮生不逢时。
当初隆中对时他对刘备献策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但当他北伐时以是物是人非了,原来计划当中的荆州没了,上将关羽死了,准备率益洲之众出秦川的雄主刘备也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后去世身亡。
而蜀国多年积攒的兵马钱粮毁于一旦,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输光了所有的本钱,匡复大汉以遥不可及,所以刘备才会忧愤而亡。正如诸葛亮在其千古绝句出师表中言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只占据川蜀的蜀国地狭人稀,其人力物力以不足以问鼎中原了。
纵观诸葛亮数次北伐举倾国之兵也不过二十几万,关、张、赵、马、黄等五虎上将也都以去世,以至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境地,廖化何人?不过是关羽帐下的一名低级将官,在诸葛亮去世后只能靠降将姜维来支撑蜀国。
那么夷陵之战后,三国各自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10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中部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机动兵力,用于防备诸葛亮北伐),北线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让他们变得很乖)。
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各据点5万。(刘禅投降时,成都更低有1万兵力,作为守城方,应付邓艾小菜一碟)
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线据点。20万防备魏国,5万防备蜀国。
*** 配图
也就是说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出自《晋书。宣帝本纪》
北伐实则无奈之举,不北伐蜀国会更快地灭亡
而以二十几万兵马想要进军中原,不要说攻城略地,就连站岗放哨都稍嫌不足。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在即无友军,更无后援的情况下,光是劳师远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诸葛亮做为一位旷世兵家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过虚张声势,用的是兵法之中的扰敌之策,并没有希望过北伐成功,因为他知道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正如他的继任者姜维所说“魏强而蜀弱,若不主动伐魏,座等吴、魏来攻,蜀国必危矣”,实践证明一切,在姜维屯田避祸后,魏国大将钟会、邓艾伐蜀一战成功。当初诸葛亮的亦师亦友水镜先生在听道他辅佐刘备后,仰天长叹道“孔明随得其主,然不得其时”。
*** 配图
直至近代,著名三国历史学家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注定失败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亮非将略之才。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易中天看来,更是疑点重重:
“如果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你就要杀他,你有多少将军可杀?蜀国人才本来就少,这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易中天表示,蜀国内部很不稳定,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三股力量相互 *** 。为了平息内乱,诸葛亮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徇情枉法。对于马谡的处理只能是四个字:从重从快。
诸葛亮虽未能一统中原匡复汉室,但却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