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慈禧为何临死前也不放过光绪帝!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12-21)240

清宫秘档告诉人们,光绪的确是病死的。但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绪不幸的婚姻和他苦闷的皇帝生涯,也就可以理解人们的种种猜测了。

光绪与慈禧虽以“母子”相称,但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出生在北京醇郡王府。

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因此,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慈禧的独生子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突然去世。由于临终没有留下遗命,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4岁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入宫来继承皇位。

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而是一直做一个傀儡皇帝,生活在慈禧的威严下,就连婚姻也不能自由选择。光绪以为自己的大婚就是自己摆脱慈禧这位养母的开始,所以他一直盼着自己的大婚,还幻想着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女子做皇后。

揭秘:慈禧为何临死前也不放过光绪帝!

*** 配图

可这一切对光绪帝来说都是奢望,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当大选开始时,光绪帝原本会把玉如意交给自己喜欢的姑娘,但慈禧一句皇帝,让光绪帝立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所以那一刻他是失望的也是失落的。最后这次大选的结局也是慈禧预想的那样,选中了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做了皇后,为了安慰光绪帝,慈禧才挑了珍妃姐俩充数。

从光绪勤政后,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合便知一二,在管理国家和人臣等方面,光绪是一个激进的改良派,而慈禧是一个保守派,所以在光绪施政过程中,慈禧是出处和他作对,不能让光绪实现抱负,久而久之,两个意见越来越大,慈禧很多时候都反悔说,立错皇帝了立错皇帝了, *** 期是在戊戌变法这个事儿上,光绪彻底的被慈禧打到,囚禁在了瀛台。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在位长达34年但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一天以后,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半个月之后,年仅2岁多的溥仪继位,光绪皇帝的亲弟弟载沣出任摄政王。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后来历史学家对光绪的骨骼进行了化验,发现光绪体内的含有大量的砒霜,因此可以断定是慈禧毒死了光绪皇帝。

光绪作为皇帝理应得到更大的权力,慈禧却把控权力不放,光绪当然恶心她。再一个,慈禧与光绪政治观点差距太大,一个固守传统,一个主张改革。光绪直接支持维新变法运动,而慈禧如临大敌。归根结底,慈禧毒死光绪还是因为两人权力上有冲突,政治观点上有差距,慈禧害怕死后光绪掌权。

揭秘:慈禧为何临死前也不放过光绪帝!

*** 配图

光绪皇帝并不是慈禧的儿子,而是慈禧的侄子。当年慈禧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拥立不到4岁的光绪继位。光绪进宫之后,慈禧对光绪的关系非常严格。首先强迫光绪喊她为“亲爸爸,”此外还不准光绪与亲生父母见面,连传递信件也不行。光绪皇帝的叛逆心很重,总是喜欢与慈禧顶着干。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光绪皇帝认为谭嗣同、康有为等人展开了戊戌变法。但是这场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所以被称为百日维新。由于准备发动政变,这触及了慈禧太后最后的底线。最终,光绪皇帝被软禁,丧失了所有的实际权力。在此之前,光绪皇帝险些被废,慈禧太后甚至已经找好了备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庚子战争,此事才最后不了了之。

光绪皇帝一直苦撑到了1908年,就在这一年,慈禧太后病重。要么说光绪皇帝的政治水平太烂呢?当光绪皇帝从太监们嘴里得知慈禧太后已经病重之后,他那张嘴开始到处乱说了。不管光绪帝是否有痨病、肾病,但这两种病都没有严重到致他于死地的地步。大家知道痨病到了不停地大口吐血的地步,才是比较严重。在光绪的病历中根本没有“吐血”记载,说明光绪的痨病不是很严重。因此光绪死于痨病、肾病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突然将光绪的病描述得很严重,使人感觉到光绪是正常死亡。这一点十分可疑,请不要忘记了给光绪帝看病的全部过程都在慈禧监视和掌握之下,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极有可能是慈禧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派人“伪造”的。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慈禧太后最终还是要把光绪帝毒杀呢?原因很简单,有如下几点:

首先,光绪帝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亲族,而当时慈禧太后已经秘密地把缚仪养在自己的宫中,等光绪帝死了之后,势必是自己的亲族缚仪继承皇位,这样一来,慈禧太后的那些亲族、亲信人员等等都能够顺理成章地辅助缚仪。

揭秘:慈禧为何临死前也不放过光绪帝!

*** 配图

否则的话,一旦光绪帝复位,那么肯定是先屠杀自己的那些亲信亲族,好多人都会受到连累,轻则好多人都会丢掉乌纱帽。尤其是慈禧太后她自己死了之后,必定会遭到光绪帝的报复,这也是慈禧太后必须在死之前杀掉光绪帝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慈禧太后过于自私,她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国家的安宁与兴旺,更多的是自己的荣华富贵以及权利地位。倘若光绪帝被放出来之后,必定会对自己进行报复行为,甚至连死了之后也得不到有尊严的葬礼。要知道,此时七十四岁高龄的慈禧太后已经掌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她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势必会让光绪帝及后人所不齿,而杀掉光绪帝,从新立自己亲族作为皇帝,肯定对自己感恩戴德,还有可能留史千古,别后人所推崇。

最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积怨太深了,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有慈禧就不能有光绪,而有光绪就不能容忍慈禧,可见他们之间是生死不能同路的仇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12/163943.html

“揭秘:慈禧为何临死前也不放过光绪帝!”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的儿子26个儿子各个都不简单 他们为何不敢和朱标争夺太子之位

朱元璋的儿子26个儿子各个都不简单 他们为何不敢和朱标争夺太子之位

还不知道:朱元璋有26子,个个都不是池中之物,为何却无人敢和朱标争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无数优秀的帝王,但唯有朱元璋的经历,才叫传奇。朱元璋出身贫农,自幼衣食不济。但却能审时度势,靠着自己的本事,一步步从贫民当上了将军。随...

胡惟庸一家为何会被杀?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胡惟庸一家为何会被杀?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元璋最后6年,可谓杀了半个朝堂,对于这些有功之臣,他为何会痛下杀手?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作为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能一路逆袭为大明...

杜夔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杜夔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杜夔[kuí],字公良,河南人, 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擅长音律,聪明过人。管弦等各种乐器,他无所不能。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继承复兴了前代古乐,并有所创新。仕于曹操、曹丕之世,以通晓音乐称于世。早年任雅乐郎,汉中平五年(188年),因...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演义是一样的吗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演义是一样的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在蜀汉是什么地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代表人物,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比如著名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不过,实际上这些故事都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

姜维发动北伐为何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

姜维发动北伐为何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

姜维的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率军北伐,姜维作为蜀汉政权的后起之秀,智勇双全,军事能力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将士们斗志高昂,可是,为什么和曹魏交战,总是战败呢?姜维最终惨死,令人不胜惋惜。姜维数...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孙坚都是剿灭黄巾有功,孙坚被连连晋封,刘备为何原地踏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84年,刘备、孙坚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都立了功,可不久孙坚就被晋封为别郡司马,而刘备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两人的军功大小差不多,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东汉末...

历史上杨玉环与安禄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杨玉环与安禄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杨贵妃和安禄山的轶事,在当时的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记载安禄山和杨贵妃轶事的史料也非常多。其中有个最有代表性的轶事,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京城给安禄山过生日,当时就赐予了安禄山非常多丰盛...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字子直,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嘉禾年间,与其舅陆瑁一起被礼请至建业做官。吴大帝孙权授予骑都尉。后来任吴郡西部都尉,和诸葛恪一起平定山越。芍陂战役后,被授予奋威将军,兼任京下督。几年之后,和哥哥顾谭、张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