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呢?只是因为他抢了孔子的学生吗?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赢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这段话记载于《史记》。既然孔子杀少正卯这桩公案已经上了《史记》,估计这事八九不离十真实存在。
据说孔子和少正卯都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名人,两人都兴办私学,都是名噪一时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些大家在鲁国传经布道,应该培养出多少人才啊!
然而既生瑜何生亮,少正卯和孔子是竞争对手。据说孔子的门人除了颜回,都曾经改弦易辙,拜倒在少正卯的门下。可见少正卯的学识必有过人之处,不然为啥连孔子也招架不住呢?在现代人看来,孔子的门生们改换门庭也是件好事,民办教育允许自由竞争嘛,没有生源,关门歇业就行了。
可是孔子不干了,在那个没有报纸、 *** 的时代,思想的传播都是通过开馆授徒完成的。没有了生源,等于敲掉孔子的饭碗,毕竟孔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收徒要收干肉作为见面礼。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门徒,就让圣人的言论失去传播的渠道,如此一来,孔子的言论就失去影响力了。这简直就是要了孔子的命,孔子当然嫉恨在心了。于是趁着自己当上鲁国司寇的时机,仅仅上任七天,就借公权力杀掉了少正卯,开了以言论治罪的先河。文人相轻,自古亦然啊!
要说孔子没有容人的雅量,也不尽然,这要看遇见的是谁了。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郊游,忽然看见一群孩子在那里玩。孔子便乘着马车慢慢地驶过去,别的孩子全躲开了,唯有一个小孩站在路中一动也不动。这个孩子就是项橐,鲁国的神童。当子路前去训斥他时,他反而岔开双腿,告诉孔子:“我这里有个城池,你的车马怎么过去啊?”所谓的城池,就是他岔开的双腿以及脚下的一些小石块砌成的“城墙”。孔子急于赶路,只得请教项橐自己该怎么过去。项橐说:“到底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应该绕城而走呢?”孔子没办法,只能让车马从他旁边过去了。
孔子当时已经学有大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弟子3000,已经算是一个知识界的领袖了。可是他却栽在一个七岁的小孩子面前,而且是当着众弟子的面让项橐反驳了一通,算是颜面尽失。然而孔子却没有生气,反而成就了“昔仲尼,师项橐”的佳话。
少正卯和项橐的不同境遇,说明孔子对人也是有双重标准的。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大可以泰然处之,反之则会遭到秋后算账。这就是孔子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