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的结局是怎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之乱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比如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当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对于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广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占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对明朝的取代。
不过,等到清朝一统天下之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从而割据一方,不利于清朝江山的稳固。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轻的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战争爆发。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最终病死,那么另外两位藩王是什么结局?
云南平西王吴三桂
虽然我们常说“三藩之乱”,但是,实际上,这场藩王造反的主要人物,显然就是吴三桂。对于吴三桂来说,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虽然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三藩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在封建王朝之下,藩王始终是朝廷的重要威胁。而就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自然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三藩问题。于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一开始只是自封周王,没有称帝。但是,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称帝的时候,三藩在和清朝的较量中,实际上已经处在下风了。换而言之,吴三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称帝,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平生夙愿,二是想要提振己方的士气。
当然,吴三桂称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背景下,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吴三桂在衡阳因病去世,也即其是病死的结局。在吴三桂病死之后,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对于吴三桂来说,如果没有在公元1678年病死的话,那么,其最终的结局,自然会被清朝朝廷处死,也即康熙皇帝无疑不会放过吴三桂的。
广东平南王尚可喜
虽然尚可喜是三藩之一,不过,尚可喜并没有响应吴三桂的造反,而是坚定地站在清朝这一边。在吴三桂正式起兵之后,南方群起响应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皆为吴三桂统辖;广东平南王麾下将领也有刘进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沿海群岛并起。尚可喜坚持效忠清室,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清朝平叛创造有利条件。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夺取王府的兵权,从而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闻变后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因此,考虑到尚可喜的年龄,他应该和吴三桂一样,都是病逝的。
同时,就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不是一心跟随吴三桂造反。在响应吴三桂起兵之后,尚之信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兴,皆托词不赴。据守广东,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也即尚之信希望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从而待价而沽,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不过,众所周知,这样的墙头草,显然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消灭吴三桂残余势力之前,康熙将尚之信下旨逮问,缚送京城,随即赐死,家属皆赦免。对此,在笔者看来,清朝之所以没有追究尚之信的家人,不是因为尚之信本人,而是因为他父亲尚可喜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最后,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导致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杀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耿精忠反叛令朝廷感到惊讶。当然,本着恩威并重的策略,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对于康熙皇帝,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显然是希望耿精忠可以弃暗投明的。如果耿精忠真的顺应这一趋势的话,或许可以获得善终的结局。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耿精忠想要一条路走到黑。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十月,朝廷命大将军杰书遵诏招降耿精忠。值得注意的是,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而这,自然激怒了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于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因此,对于清朝初期册封的三位藩王,耿精忠因为是被凌迟处死的,所以其结局可谓最为凄凉了。当然,清朝朝廷不是没有给耿精忠机会,如果耿精忠没有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或者在归降清朝后没有继续心存谋反的意图,都不会是被凌迟处死的下场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