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养廉银制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官员廉洁奉公,洁身自好
很多人都不了解养廉银制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养廉银,这是清朝雍正年间独创的一种官员薪俸制度,其动机和目的正如它的名字而言,是希望官员在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后,能够廉洁奉公,洁身自好。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发现地方官员收支严重不平衡。
可是虽然他们的凤云很低,但是他们有负担的事情却很多,不仅要照顾自己一家生活,而且还要有大量的公务支出有什么负担,比如,如巡抚和总督要负责给幕僚开工资,负责衙门的日常支出,甚至与皇帝每年通信的路费要他们自掏腰包来承担。
官员的支出很大,但收入却很低,因此就形成了一种陋规,例如上级官员想方设法要下级官员给他进贡,每年过节过年大量收礼,而下级官员呢,除了要养家,还有讨好上官,因此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压榨百姓,以民养官。时间一久,贪污之风盛行。
到了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实行了一种养廉银制度,这样这些陋规就失去了存在的借口。 养廉银的制度存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稳定官员队伍,肃清贪污之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既整治了吏治,又笼络了各级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由于各种局限性,养廉银并非从国家这项支出中支出,而且缺乏完善的制度内容,因此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的 *** 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历史中,去看看这种制度,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一、养廉银的产生
如我们上文所说的,养廉银制度是一种清代独创的财政制度,它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官员任意让人民索取钱财,即保障官吏的生计与地方衙门的各种开支,以此来杜绝贪污之风。我们都知道官员之所以贪污,主要是因为收入太低,而支出又太大,但为什么清朝官员的俸禄如此低微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之一方面是由于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因为在明朝官员的俸禄就十分微薄。
还有一方面是因为,清朝初期政局不稳,再加上连年征战,军费大量支出以及国家财政十分困难,这也是造成官员俸禄低微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官员为了维持生活,以及送礼打点上官等收费,在低薪这种制度的推动之下,他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 *** 以此来获得银两,贪污之风自然盛起。
在清代还有一种情况叫做耗羡,它是一种在地丁正项之外征收的附加税,这也是沿袭了明代的旧制。而且这种情况在清朝是被允许的。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在吸取了历代官员俸禄制度的经验教训上,以及朝臣建议的基础,结合了本朝实际的情况,他提出使之前地方官员的私自收入转归为 *** 的财政收入,并从中拿出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给各级官员,以此来弥补官员的俸禄微薄和地方财政的亏空,这也就是养廉银制度产生的原因。
二、养廉银支给范围及逐渐制度化
最开始提出将耗羡归公并发放养廉银的建议,是由山西巡抚诺岷提出的。雍正帝应允之后,自山西开始试行这种制度,州县官须将他们征得的耗羡放至布政使司库,由布政使计算,并分配各官员养廉数目和公共开支。山西全面实行之后,后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又向雍正皇帝上书,建议全国性大范围使用这种制度,至此,耗羡归公正式实施,这也是养廉银制度的开始。养廉银首先从外省官员开始发放,随后发展到京官和八旗子弟。
由于养廉银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他的发放会适当根据各种情况来做出调整,然后寻找适合各省的发放数额,因此就有了各省和个人养廉银额增加和减少的情况。后来在乾隆年间对养廉银进行了比较规范的调整。这一次调整对于发养廉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从中看出,即使同级别的官员,因为各种因素,他们所得到的养廉银也是有限制的。在这个基础上,乾隆25年又对各省布政使的养廉银进行了调整,比如除了江西,贵州,广西三省之外,其他银两全部充公。
通过这次调整,清代外省文官的养廉银额基本确定。 除了外省官员以外,京官养廉银开始晚,雍正时期,京官可以拿两份工资,但仍然满足不了部分官员的财政需求,于是雍正末年俸禄微薄的京官也得到了养廉银。经过雍正乾隆两朝,几次大的调整,养廉银制度更加规范,至此开始全面实施。
清朝武官和文官也是一样的,由于文官养廉银的实施很有成效,之后武官也随之纷纷效仿,养廉银开始成为官员的正式收入。三、养廉银制度实施及实际支给
养廉银虽然有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支出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充满了各种探索性和不规律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养廉银在官员实际办公和生活中是如何支给的。
经过不断完善,两年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特殊方式——兼任养廉,顾名思义就是文武百官在除了自己本职之外,兼任其他的职位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也就相当于现代的 *** 。但在当时,这种制度还是不够完善的,到了乾隆中后期之后,养廉银制度才开始更加规范,其兼任形式也更加的细致化和复杂化。
由于现任养廉制度的出现,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如文官一官兼任多职,意思就是一个官员他可以兼任多种职位等。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即文官担任武官职位。
除此之外,清代还出现了一种鸽子养颜,只要是革职后欺负的官员,养廉银两次鸽子后停止发放,有时会犹如官员自身的革职养廉,就是对官员酌情处理,将其革职留任。养廉银也根据其表现情况支付,这样既起到了惩罚警示官员的目的,又使得他们能够自我反省,将功赎罪。而武官革职后的养廉银多是停支养廉,主要原因是武官比文官俸禄多有关。
养廉银,在原则上是不准官员提前支出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时有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官员可以预借养廉银,一是作为赴任路费,二是作为公私开支。养廉制度的实施,对清朝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通过实施养廉银,既整治了吏治,抑制了官员的 ***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两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体贴官员生活和工作的表现,不仅缓解了官员的经济压力,而且使得官员有更多的精力在吏治上努力,而不是琢磨着通过各种渠道去收获钱财。但人心是贪婪的,养廉银的存在,固然 *** 了官员敛财的欲望,但实际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养廉银还养大了官员的胃口,导致了后来官员贪污舞弊,滥用养廉的情况愈演愈烈。
只能说一个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养廉银制度的确使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他缺乏正向的经济来源,没有完备的监督制衡机构,只有依靠帝王的统治意志才能发挥功效,在雍正的严格执行和监督下是名副其实的,但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制度的松弛以及经费的紧张,养廉银已经名不副实,最终只能伴随着清朝的衰弱而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