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窦太后当初想让刘武接替汉景帝的位置 最后为何会落到刘彻的手里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1-23)180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景帝传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太后为文帝之妻,总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汉景帝刘恒,代王刘武,太原王刘参,梁王刘胜,梁王刘胜死后,刘武才被移封为梁王。窦太后最宠爱的其实是幼子刘胜,刘胜死后,窦太后最宠爱的是梁王刘武。窦太后宠爱刘武,确实是有让刘武继位的心思,不仅仅是窦太后,汉景帝刘恒也曾戏言要传位于刘武。刘武没有继承皇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朝臣的进谏,说服了窦太后,二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与景帝的之姐长公主联手,推景帝喜爱的刘彻上位。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窦太后当初想让刘武接替汉景帝的位置 最后为何会落到刘彻的手里

刘武继位之争与破灭

刘武与汉景帝一母所生,兄弟二人关系有极好。汉景帝没有立太子的时候,甚至戏言要传位给刘武。

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兄弟二人一起喝酒,汉景帝说出千秋万岁之后要传位于刘武,这虽然是酒后戏言,刘武也知趣的推迟,但是心里还是受用的。这样的话,窦太后不仅受用,而且确实是这样想的。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衤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

窦太后当初想让刘武接替汉景帝的位置 最后为何会落到刘彻的手里

刘武又因为在平七王之乱中立有大功,太后宠爱有加,甚至出行游猎跟天子一样的待遇。如果没有太后的恩宠,兄弟之间的亲善,怎能得到如此恩遇。

但是汉景帝还是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又因为与刘武亲善,大加赏赐。

明年,汉立太子。其後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等到太子刘荣被废以后,窦太后就挟持汉景帝要立刘武为太子。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

汉景帝为了讨太后欢心,当着朝臣的面说要传位于刘武。

景帝与王燕见,侍太后饮,景帝曰:“千秋万岁之後传王。”太后喜说。窦婴在前,据地言曰:“汉法之约,传子適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於是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说。

窦婴搬出汉家传子传孙之制度反对立刘武为太子。当然,反对立刘武的不仅有窦婴,还有袁盎。

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後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

正是因为有了袁盎的向太后进谏,立梁王为太子之事才得以作罢。简而言之,袁盎反对立刘武为太子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二条,(1)汉家遵从周制,周制是立嫡立长,殷商才是立弟,立弟这与汉家崇尚的法理相悖,(2)立弟容易引发兄弟相争,春秋时宋宣公立弟,导致兄弟相互残杀,政局不稳,由此可见立弟是乱国之政。于是袁盎以此说服太后,太后也明白这种制度不稳固,才作罢。

窦太后当初想让刘武接替汉景帝的位置 最后为何会落到刘彻的手里

长公主与刘彻之母王夫人联手,将刘彻推上太子位

长公主是景帝之姐,因此地位尊崇。长公主的野心是想推自己的女儿为后,因此,希望把女儿嫁与太子。当然,此太子并非刘彻,而是栗姬之子刘荣,也就是汉景帝的长子刘荣。可是长公主的计划落空了。

景帝长男荣,其母栗姬。栗姬,齐人也。立荣为太子。长公主嫖有女,欲予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得贵幸,皆过栗姬,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

窦太后当初想让刘武接替汉景帝的位置 最后为何会落到刘彻的手里

计划落空的原因是长公主给汉景帝送了很多美女给汉景帝,这让想专宠的栗姬非常不满。因此,对长公主充满怨恨,所以长公主要嫁女给太子刘荣,刘荣之母栗姬就不答应。既然,栗姬无法成为一个阵营里面的人,那就攻击扳倒。

长公主怒,而日谗栗姬短於景帝曰: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

长公主开始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说栗姬诅咒诸贵人。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栗姬自己也是不争气,景帝身体不好,嘱咐栗姬在自己死后好好对待诸王子,栗姬竟然因此而生气,还出言不逊,这就让景帝心中大大的不满。离心离德的种子已经种下,如果别人再加一把火栗姬就危险了。事实上早有人更好了准备,长公主选择与刘彻之母王夫人联手。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栗姬不仅遭受谗言,还与汉景帝离心离德,汉景帝又喜爱王夫人的儿子,这种处境就大大的不妙了。王夫人早就看出汉景帝与栗姬关系破裂,于是给出临门一脚,这一脚是什么,竟然是捧杀。

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

王夫人真是聪明人,她说母以子贵,既然刘荣被立为太子,栗姬就应当立为皇后。他明知道景帝讨厌栗姬,又怎么可能以栗姬为后,既然栗姬不能立为后,那么刘荣有什么资格当太子呢?所以,汉景帝废刘荣为临江王,而立王夫人为皇后,刘彻为太子。

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窦太后当初想让刘武接替汉景帝的位置 最后为何会落到刘彻的手里

可以说,汉武帝上位,就是其母亲王夫人与长公主联合发力,精心谋划的结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1/169678.html

“窦太后当初想让刘武接替汉景帝的位置 最后为何会落到刘彻的手里” 的相关文章

承认元朝的合法性有何好吃?朱元璋为何这么做?

承认元朝的合法性有何好吃?朱元璋为何这么做?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八月,在徐达大军威逼下的元顺帝逃离大都(北京),元朝在关内的统治结束,明朝接替。元朝统治中国大地近百年,其统治手段难说温和,这从元朝完成统一后仅仅七十余年(从南宋灭...

石崇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石崇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石崇是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根据《晋书》、《世说新语》、《耕桑偶记》等文献的记载,石崇跟人斗富时的表现,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豪”字能表述的。如《晋书·石崇传》中,记载石家的财富,是这样描述的:“财产丰积,室宇宏丽...

关羽丢失荆州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去救关羽

关羽丢失荆州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去救关羽

对关羽失了荆州,刘备为什么不救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为什么不救关羽?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兴兵北上,攻打在曹魏控制下的重镇襄阳、樊城。关羽的蜀军包围了樊城,困住了驻守在此的魏将曹仁。然后,关羽又水淹七军,击败了于禁、庞德二人率领的魏军援军。一时间,关羽名声...

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前一天 崇祯皇帝又在做什么

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前一天 崇祯皇帝又在做什么

还不知道:李自成攻破明都城的前一天,崇祯在干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当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时,绝望的崇祯皇帝挥剑砍杀了儿女及后宫妃嫔,并在煤山之上,歇斯底里地大声户号: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随后便在一颗歪脖子树下,自缢而死,留在他身边随他一同自尽的只有太监王承恩。不过...

胡质: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胡质: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胡质(?~250年),字文德,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官至荆州刺史、征东将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年轻时与蒋济和朱绩皆在江淮之间闻名,在州郡任职。后来蒋济任别驾,与曹操举荐胡质,曹操于是任胡质为顿丘令。后来历任丞相东曹令史,扬州治中,丞相...

蜀汉后期国力衰退,武将之中只有廖化苦苦支撑

蜀汉后期国力衰退,武将之中只有廖化苦苦支撑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蜀国后期猛将廖化的故事。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吕蒙活捉,最后在临沮斩首,关羽手下的士兵得知他死后,纷纷投降孙吴,不过关羽死前还替蜀汉留下一名猛将,这人之后也继承忠义的品德,屡屡替蜀汉立...

许褚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个猛将 许褚的实力水平如何

许褚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个猛将 许褚的实力水平如何

还不知道:平心而论,三国时期的猛将许褚,他的实力在什么水平?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里许褚,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正史里的许褚,一个是演义里的许褚。正史里不好排列,毕竟,真实的战场上各大名将单打独斗的机会不是很多,难定一二三四五的名次,但许褚在正史里绝对算得出超级猛...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明朝的开国功臣。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李景隆是李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