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少林寺和尚为什么要救唐王李世民呢?
说到李世民,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春天,李世民以太尉、尚书令、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秦王等身份督军与王世充作战,进行他建立伟大的唐王朝之前的统一战争。
二月份的时候,王世充已经兵败如山倒,但是因为窦建德率兵十余万增援,战局暂时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战场主要在洛阳附近,在洛阳与少林寺之间有一个地方叫“轘州”,原称柏谷坞,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在寺西北五十里处,因其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将之据为己有,作为军事要塞,让侄子王仁则据守,自己拥兵与之不远的洛阳,互相呼应支援,以抗拒唐军。
四月的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联合王仁则手下的轘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抓住了王仁则,将之送给了唐军;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员至寺颁赏--赐地(即柏谷坞)四十顷,水碾一具。
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画角悲鸣,没有血流漂橹,没有美女爱情,平淡如水,简单无奇,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如果说有可能出现刀光剑影和生死搏斗的话,那个情节只能是在捉拿王仁则的过程中。但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个前提,就是如电影《少林寺》所拍的那样,王仁则必须是一个武林高手,而且擒获过程中受到了他顽强的抵抗。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假设未必有多少可能性,擒拿王仁则可以智取,未必一定得力为,也不一定要少林寺僧人动手,王仁则手下的兵将也能做到。这样,少林武功的千年神话便告破产。到底当时有多少少林僧人参与了行动,他们的武功如何,都没有任何资料可为凭据,我们所知道的神话都是后人的想像。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少林僧人为什么要帮助唐军,即少林僧人的行为动机问题。决定历史行为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而是利益。
这一点,原始文献倒是讲得很清楚,并没有多少想像的空间。这个答案就在李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的那几句原话上,即深悟机变,早识妙因这八个字上,但这八个字说得比较婉转含蓄。
唐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十五日所立的裴璀所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则说得较为直接明白,是因为王世充窥觎法境、将图梵宫,少林寺的庙产柏谷坞已被王世充据为轘州,少林僧人自然心有不甘,而且兵荒马乱,施舍较少,庙产既失,斋粮都成问题,更何况王世充虎视眈眈,大有吞并少林的企图,当此之际,除了帮助唐军打败王世充以求自保之外,实已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