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编撰的《大诰》为何能成为畅销书?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当时官场贪腐成风,农民反抗朝廷之势有增无减,于是他决定亲自编撰一部刑典供官员与百姓研读。
朱元璋为此召开紧急会议,大部分官员都不敢反对,但也有一两个官员提出质疑:“如今百姓连闲书都不大爱看,更别提枯燥乏味的刑典了,肯定被他们撕了去包油条!”朱元璋听了很不服气,说:“只要我把这部刑典写成‘故事大全’,他们一定爱不释手!”
经过多年筹备,朱元璋终于在1385年出版《大诰》一书,将近年发生的重大贪腐案例及处罚方式编排成册,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广大官员不要重蹈覆辙。
为使这些案例更生动具体,朱元璋不仅给书里的犯人设定了名字,还详细叙述了他们所受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等,用极端的重口味吸引读者关注。
起初,朱元璋命人抄录书中的段落,贴满大街小巷,甚至贴在荒郊的凉亭中,让官员读后自律、百姓读后揭发。但当时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都是文盲,平时看个朝廷告示都要有个识字的人来领读,如今要向他们推广大部头的刑典,实在有些困难。
朱元璋让官员出个主意,有的官员说:“既然百姓难以体会阅读圣迹的乐趣,不如我们办个识字讲堂,免费为他们授课。”朱元璋觉得靠谱,立刻授意各地官员行动起来,教书先生就以《大诰》为范本,一个字一个字地领读“当世经典”。
这个举措虽一时在民间掀起识字狂潮,但百姓毕竟还要忙于生计,背诵法律条文总是力不从心。于是,朱元璋又想了个推广新书的奇招。他听说南京近日频发盗窃事件,于是亲自去县衙听审。听说皇帝驾临,百姓纷纷跑来围观,看得很是入迷。经过“悬念迭出”的漫长审判,县令判处一名盗贼监禁15天,衙役正要将盗贼关进牢房,朱元璋却在一旁阻止道:“慢着,先把犯人押到他的家里,如果能在他家找出《大诰》这本书,便可减刑为七天。”
于是,一群人跟着挤到盗贼家里,结果翻天覆地也没找到《大诰》,盗贼暗暗叫苦,只能乖乖地回去坐牢。这下百姓可炸锅了,都说《大诰》是如假包换的减刑神器,争相拥有,市面上的《大诰》瞬间被一抢而空。
不久,县衙张贴一份告示:如果犯人家里有《大诰》,本该判流放的可改为坐牢,哪怕是杀头之罪也可幸免;如果家里没有《大诰》,本该判流放的直接拉去砍头。
就这样连哄带吓的,朱元璋编撰的《大诰》成为明朝红极一时的“畅销书”,其中精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