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锦衣卫到底去了哪里 崇祯自杀前周围为何空无一人
对明朝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锦衣卫是大明王朝一个神秘却又庞大的组织,他们的权利凌驾于王公贵族之上,直接受命于皇帝。由于锦衣卫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他们成为了人人都惧怕的对象,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文武百官见到锦衣卫都得退避三舍。他们作风彪悍只要他们出现的地方,必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历史四大惨案其二就是由锦衣卫策划实施的,两案件株连四万人有余,四万多条人命如草芥一样被践踏。
为何会有锦衣卫这一特殊职业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疑心病,朱元璋根本不信任朝堂众臣更别说有点实力的大家族。锦衣卫身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多为虎背熊腰,气势骇人之辈,组建锦衣卫的初衷只是为了随行在皇帝身边做震慑之用。但是后来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杀功臣,传统的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督查院过程繁冗,朱元璋觉得使用起来并不顺心。于是他将只是用来卤簿仪杖的锦衣卫转变为皇帝的私人眼线刑罚机构。
在世人眼中,锦衣卫多为武功盖世,飞檐走壁,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之辈,他们制度严厉且冷酷无情。锦衣卫采用世袭制度,故其规模随着时间日益扩大,人数最多时达到十五万人有余。明朝历史300年,除去朱元璋期间短暂取消锦衣卫,可以说锦衣卫一直活跃在明朝统治时期。而当1644年崇祯皇帝梅山自挂而亡,其身边却空无一人,这些与明朝共存亡的锦衣卫,究竟去了哪里?
锦衣卫之首指挥使骆养性投靠清朝
指挥使是锦衣卫的首领,官位仅次于正二品的六部尚书,明朝最后一位指挥使叫骆养性,官位已至正二品左都督。在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之时,他被起义的农民军抓获,而后清军入关,多尔衮击败李自成入驻北京,骆养性索性向清军投降。投降后的骆养性并没有成为阶下囚反而被任命为天津总督。
锦衣卫次首指挥同知李若琏自杀殉国锦衣卫的副首领称为指挥同知,官位居正三品,一般设置两人。李若琏为人正直,从不经手冤案,属于锦衣卫中的一个出彩之人。他曾奉旨承办袁崇焕案件,审判一位被认为是奸细的木工,对于此案件李若琏心生蹊跷。
他之后反复追问木匠,才得知是屈打成招,李若琏将冤案如实上报,可崇祯帝对此十分怀疑。皇帝另派刘侨审讯,刘侨并没有细心了解其中冤屈直言木工就是袁崇焕的奸细,皇帝大怒立即将袁崇焕处死,还将李若琏连降二级。1644年,李自成大军逼压北京城,李若琏坚守崇文门,失守之后自杀殉国。
锦衣卫机构被清朝廷收编整改
其他锦衣卫主要成员,有官职的便同骆养性一样投靠清朝廷谋得一官半职,有的被李自成的军队残杀迫害,有的逃出北京,混入百姓中成为平常人。清朝廷入关后,将锦衣卫这一特殊机构收编,取消了其侦查缉拿的职能,还原为最初的“仪仗队”,在之后清皇帝将其更名为“銮仪卫”,自此,在清朝存在了300多年的锦衣卫彻底消耗在历史舞台上。
而崇祯皇帝上吊时,为何周围空无一人?原来是众多锦衣卫围护皇帝出逃之后,就等着崇祯皇帝的下一步指示,然而崇祯皇帝深知再无翻盘之机会,就遣散了周围所有的人,自己选择与明朝生死与共。明朝前两代皇帝,由于其出身特殊性为了巩固皇权,对明代官吏的清廉要求十分严格。所以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眼线,不再只执行“巡查缉捕”的基本功能,成为了一个集机密、督查、施刑为一体特殊机构。而这种机制也给予一些野心大的指挥使机会,可以利用职务之便铲除异己,为自己谋求好处。明成祖时,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 都在锦衣卫的监控之中,只要对锦衣卫稍有不敬就会获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全国上下由于这种机制处于恐慌的氛围之中,生怕自己言语不慎就被关押进北镇抚司大牢。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逮捕行为,使得皇帝与各机构乃至大臣之间的关系十分脆弱,百姓、军队不再忠于皇帝,与皇帝离心离德。然而皇帝对于这种行为并不加制止,导致很多正直之人蒙冤而亡,很多无辜的人被屈打成招。
也难怪有人说,明朝并不是亡于朝政,而是亡于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