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2-16)140

还不知道:清朝乞丐如何过冬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杜甫一生清贫悯人,关爱民生,在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道尽了战乱后破屋受冻的凄凉,抒发了对读书人的担忧与愿景。

比起读书人,平民的苦楚却更容易被忽略,清代的鸡毛房,对于当时的街头流浪者来说,无异是夏日一抹清凉风,旱期一场及时雨,一地鸡毛却能为其带去夜夜温暖。

停滞的帝国 凄苦的百姓

关于清朝的记忆,最深刻的标签包括文字狱闭关锁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等等,历经了康乾盛世,清朝即将遭遇日落之后的漫漫长夜和低温侵扰。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对内,程朱理学成为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手段,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扭曲成了下对上的一味服从,上对下的一味命令,民众的思想被禁锢,封建程度达到顶峰。

对外,高度集权的自满蒙蔽了统治者的双眼,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使君不见海外的急速变迁,不见枪支炮火乱斗的热武器世界,不见地理大开发下的资源累积和掠夺,不见境外虎视和贪婪的眼光,关上的是睁眼看世界的机会,关上的是进步的时机和交流的远见。

权贵的权利膨胀,满人一贯粗放豪野的行事使其心中并无忧民意识,圈地运动逐渐兴起,在规定的时间里骑着马跑,马能跑多远那么地就有多大。

刚开始圈的地确实是无主荒地,后来演变为强硬占地,依靠农耕的百姓要么流落街头,乞讨度日,要么卖身为奴换得生存的机会。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另一方面,重农抑商的政策一如既往,社会流动性小而稳固,人口却保持增长,逐渐形成了无以为继,人多财少的局面,百姓的生活条件愈发困苦,偶遇天灾人祸,便是一场足以毁家灭族的灾难。

清朝帝国就如曾经一声长啸震天地的林中之王,逐渐安于享乐和无上的地位,停滞了疾速扩张的脚步,只余下臃肿的身体和浑浊双目,在其统治领域内的百姓,受到的是压榨和欺侮。

鸡毛铺就满怀温暖

北方之冷,眼中能看到北国风光,万里雪封的壮阔风景,身体上能感受到的却是是绝对的低温带来的物理伤害。

在这样的严寒的日子里无防护地睡上一晚,不仅会被寒气入侵损伤身体,更有甚者,冻得牙齿颤抖唇色发乌,身体逐渐停止了制热运转,街头巷尾的角落里无知觉地痛苦又沉默逝去,贫民的无奈和悲哀在这样的苦难日子里迎来了尽头。

鸡毛房,清代北京城的特有之景,因其屋内铺就满地鸡毛而得名,简陋至极,却为衣不蔽体的无数流浪者和贫民带去了满怀温暖。

与豪门深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腐朽破烂的小屋,在清代,这样的小屋多集中分布在北京城的边缘地带,鸡毛房也常常是这样的破旧小屋。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鸡毛房,又称鸡毛店,火店子,一般不大,屋内没有桌椅板凳,棉絮铺盖,只有地上一层鸡毛。有些苦中作乐的人,进入鸡毛房以后,便 *** 衣服,全身置于鸡毛之中,在鸡毛柔软的触抚中安然入睡,一夜无梦。

还有更讲究一些的,地上铺上一层鸡毛,屋顶上吊一个鸡毛做成的四方盖子,等房子里的人满员了,一个挨一个躺下之后,便利用滑轮将大鸡毛盖子满满放下来,和地上的鸡毛合拢在一起,着实是以鸡毛为席,又以鸡毛为被了,还美其名曰鸡毛小店赛天堂,铺天盖地也平常。

至于为什么不用棉花或者寻常被褥,也是因为入住的人第二天离开时常常会偷挟被褥,或将其改制成身上衣物,或偷偷藏起用作下一个寒夜时的温暖之源,久而久之悬挂的鸡毛被形成了,用时下滑,晨时收起,循环利用,不知为多少人带去了一点希望和暖意。

最后的救命稻草

尽管鸡毛房成为了无一屋可归者眼中理想的天堂,且现代对鸡毛房的解释多为旧时私人或公益团体所开办的供乞丐或穷苦人取暖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然而在仲山的《批本随园诗话》里有简明的记载:“京师鸡毛坑,专为乞丐而设,冬夜无火,以鸡毛围身,相倚而睡。鸡毛每筐值一二文,店钱则四文而已。可见鸡毛虽廉,却不是无偿赠予,本质上只是一种极为简陋的旅店。

鸡毛房内人员拥挤不堪,气味难闻,卫生堪忧。

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曾经以《鸡毛房》为题写过这样一首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黄昏万语乞三钱,鸡毛房中买一眠。牛官豕棚略相似,禾杆黍秸谁与致?

鸡毛作茵厚铺地,还用鸡毛织成被。腹背生羽不可翱,向风脱落肌粟高。天明出街寒虫号,自恨不如鸡有毛。呈嗟乎,今夜三钱乞不得。

明日官来布恩德,柳木棺中长寝息。无疑,漂泊的贫民挣扎在生存线上,商人重利不讲情,交不上旅费便会被毫不留情地驱赶,尽管鸡毛区区二文,却是多数贫苦之人在凛冽寒冬中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民苦,百味交织,更甚黄莲。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朱门酒肉富且臭,路有白骨无人收,这是封建王朝下阶级差别的真实写照。生死,爱欲,自由,这些需求逐级递增,却成为了许多清朝流浪的贫民永远无法触及的奢望。

在居无定所的日子里,他们苦苦抓住每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严寒的冬日为他们的生存带去了重重困难,鸡毛房却是他们能够存活的希望,在鸡毛房度过的每一个夜晚,人们也许能够舒展开挂满郁结惆怅的眉头,卸下无形的重担,以一个短暂的甜美梦乡,求得努力生存下去的勇气。

时光流转,转眼清朝覆灭,鸡毛房也成为了历史上的而无记忆的存在,欣喜百姓幸福生活安乐,祈愿国泰民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2/173818.html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的相关文章

刘备去东吴娶亲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带关羽和张飞而是赵云

刘备去东吴娶亲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带关羽和张飞而是赵云

对刘备去东吴娶亲,为啥带着赵云而不带关羽和张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古代著名作家罗贯中先生撰写的,现已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书集,流传至今深受读者的喜爱,特别是通过现代艺术的加工,拍成了影视作品后,更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剧中刻画出许许多多生动...

崇祯帝在位时期,都有哪些人担任过内阁首辅职位?

崇祯帝在位时期,都有哪些人担任过内阁首辅职位?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在崇祯执政的十七年间,内阁首辅换了十七个(十九任,有两人担任过两次),平均算下来,几乎是不到一年换一个。在这些首辅中,跟崇祯配合的时间最长的是周延儒和温体仁。周延儒两次担任内阁首辅,合计时间长达四年零五个月,温体仁一次担任...

嘉庆弄死和珅十五年后 嘉庆为什么又后悔了

嘉庆弄死和珅十五年后 嘉庆为什么又后悔了

对扳倒和珅15年后,嘉庆皇帝就后悔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嘉庆皇帝公开宣布了钮祜禄·和珅的20款大罪,下令将其入狱抄家。面对内外诸臣“和珅罪当以大逆论”的建议,嘉庆皇帝并未采纳,反倒以“和珅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为由对其宽大处理,命其狱中自尽。在...

诸葛恪是什么人?他身死族灭的下场是如何造成的?

诸葛恪是什么人?他身死族灭的下场是如何造成的?

诸葛恪出身琅琊诸葛氏,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诸葛家族,为汉末三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深受孙权信任;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将军,镇守淮南。今天我们来聊聊,诸葛家二代的代表人...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三国时蜀汉重臣、学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东汉末年,新势未定,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有很多人拜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为师,诸葛亮在隆中时,也有幸结识了这两位大咖,并从司马微处学到了很多济世安邦之才。算起来,诸葛亮与向朗是师出同门。向朗字巨达,是襄阳宜...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还不知道:乾隆七公主和九公主都是令妃所生,为何姐姐却比妹妹高一个品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总是比故事还要有趣得多,历史上令妃确实是个奇女子,出身低微,汉人血统,她却能成为乾隆最宠爱的女人,权力冠绝后宫。令妃一生有四子两女,后嘉庆皇帝就是她的儿子,她所生的两女...

董袭:东汉末年东吴将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董袭:东汉末年东吴将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人,东汉末年江东孙氏部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身高八尺,武力过人。孙策进入会稽郡,董袭在高迁亭迎接,孙策见他甚为奇伟,十分欣赏,派他到地方担任门下贼曹。后孙策讨伐山阴贼黄龙罗、周勃,董袭亲自斩下黄龙罗、周勃二人首级,升为别部司马、扬武都尉。建安十八...

历史上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为国家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为国家做了哪些事情?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与嫡妻徐氏所生的嫡长子,可惜历史上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那么他都为国家做了哪些事情?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棣虽然一生妃嫔不少,但是他一生挚爱的还就是嫡妻徐氏,朱棣一生有九个子女,但是七名子女皆是徐氏所生,尤其是朱棣的三个儿子没有异母兄弟,老大就是朱高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