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一个被文人骂惨的朝代 快要亡国的时候还在骂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2-19)11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话说,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并且,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及时的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皇帝能够纳谏固然是好,但是,也要看谏言的人是谁。

历史上一个被文人骂惨的朝代 快要亡国的时候还在骂

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军队立威,还需要文人纳谏,只有达到一种平衡才能治国安邦。如果,太纵容那些所谓的纳谏分子,那么,他们的危害比战场上的武将还要大。

纵观历史,明朝就是被这些文人骂死的。

都知道,明朝是历史上最拥护言论自由的一个朝代,推行的制度是所有大臣都可以放开提出自己的意见,包括国家大事、宫廷琐事、家庭邻里、大臣家庭八卦等等。只要你想说就可以说,哪怕是皇帝的坏话也可以说,而且,皇帝在多数情况下还不会杀你。因为,没有哪个皇帝想成为“昏君”,没有哪个皇帝敢杀直言纳谏的人,更大的惩罚不过是拉出去打一顿罢了。

明朝太注重言论自由,以至于,这些纳谏人,即所谓的言官,他们变得越来越放肆,唯恐天下不乱。他们不仅把每一件事情都夸大了去说,还把每一件事情都拿到台面上说,甚至,一些闺中之事,大臣的家庭琐事都要大力宣扬一番。这些言官只想把事情搞大,根本不管这件事的真伪,因为,事情的曝光率越高,这个言官的知名度也就越高。纳谏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现在,却成为了哗众取宠的事情了。

历史上一个被文人骂惨的朝代 快要亡国的时候还在骂

这些言官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骂人,专门挑一些官大的骂,这样才容易出名。

所以,在明朝当官不容易,几乎所有当官的都被骂,有些人还敢直接骂皇帝,骂得越狠越容易在官场立威。明朝最出名的一些官员,例如:张居正、左斗光、海瑞、杨涟之类的大人物都被骂过。此外,这些大官也骂别人,仿佛在明朝历史上不被骂、不骂人都活不下去。

明朝讲究言论自由,但是,自由的度却没有把握好,最后,书写明朝历史只剩下了一个“骂”字。明朝言官的骂功非常了得,可以把你的祖祖辈辈骂个遍,从你活着把你骂到死,你死了还要继续骂,好像永远不会停歇。不管你优不优秀,不管你有多大的战功多大的能耐,都要从你的身上从你的身边的人或事,挑出一些毛病然后开骂,这就是明朝所谓的“纳谏”。

开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行动起来却发觉不对劲,甚至,明朝快要亡国的时候,他们还在骂个不停。

历史上一个被文人骂惨的朝代 快要亡国的时候还在骂

话说,在崇祯皇帝执政时期,明朝已经无力回天了。当时,明朝出现了一个可以救国的英雄,他是明朝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此人便是袁崇焕。然而,三人成虎,这样的英雄也被骂,结果,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使得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但是,在他死后还是被骂,可见,这些言官真的是无知又 *** 。

清兵入关的时候,明朝本来还有翻盘的机会。因为,南明小王朝还有一些兵马,还有一半江山,如果齐心对外,估计还有赢面,但可惜,又被这些言官给骂死了。本来是齐心对外的时候,言官们却在互骂,自己起内讧,最终,明朝彻底灭亡了。

其实,明朝灭亡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怠政长达30年,很多人都说明朝之所以灭亡都怪他。万历皇帝登上帝位的前十年,也是明朝最辉煌的十年,当时的明朝国泰民安,武官出众,文官拔萃。那么,为什么万历皇帝突然不理朝政呢?为什么要把明朝灭亡的帽子扣到万历皇帝的头上呢?

历史上一个被文人骂惨的朝代 快要亡国的时候还在骂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每日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无端的谩骂,暴风雨式的谩骂,使得皇帝被骂到没有脾气,根本不想再听下去,以至于,他根本无心打理朝政,最后,索性不管了。万历皇帝选择了“六不做”, 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任由这些言官去骂。

更有甚者,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的《酒色财气四箴疏》这样描述万历皇帝,骂万历皇帝是一个昏君,是一个好色之徒,是一个慵懒之徒,是一个无能之辈等等。他把皇帝骂得一无是处,毫无建树。由此看出,这些骂人的语言根本就是人身攻击,而且,敢这样骂皇上的估计也只有明朝才会出现。

作为一个皇帝,肯定需要有自己的威信,但是,现在的皇帝不仅没有威信,还整日被骂,这实在是难以接受。面对言官猛于虎的言论,面对宦官无穷无尽的谩骂,皇帝彻底放弃了,直接给自己定罪,直接“ *** ”。可见,明朝的皇帝真的太好说话了。

历史上一个被文人骂惨的朝代 快要亡国的时候还在骂

如果,放在秦朝,文人说错一个字就直接杀掉;放在清朝,面对这样的纳谏者,不知道被皇帝杀了多少回;被言官骂到猪狗不如的皇帝,怎么去治理国家?被言官骂到死的英雄,怎么去拯救明朝百姓?

所以说,这样的明朝注定灭亡。

纳谏本来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能给皇帝提出比较好的治国意见,本来是作为臣子应该做的事情,却由于明朝的纳谏制度奖惩不分,让这些言官钻了空子,让明朝陷入到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局面,再也无法力挽狂澜了。尤其是明中期以后,随着朝政的腐败,不少言官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身陷门户,党同伐异,朋比为奸,置国家命运于不顾,可以说,这些人对于国家衰败起了助推作用。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明实录·神宗卷》、《明史·职官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2/174268.html

“历史上一个被文人骂惨的朝代 快要亡国的时候还在骂” 的相关文章

杨阜:三国时期曹魏名臣,德才兼备、刚正不阿

杨阜:三国时期曹魏名臣,德才兼备、刚正不阿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军。因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征汉中时,杨阜担任益州刺史,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魏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时,在朝廷任职,德...

刘彻成为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姐姐的?

刘彻成为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姐姐的?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有个大姐叫金俗,是汉武帝母亲王娡和金王孙的孩子。虽说金王孙是个农民,但他勤劳肯干事,因此一家三口过得还算安逸。不曾想金俗的外婆臧儿跑去卜卦,听算命的说,王娡的命贵不可言。贪慕荣华富贵的她自然信以为真,便强行将...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对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朱元璋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为吴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继位早定的未来皇帝。由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渲染,我们对于这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

姜冏:蜀汉名将姜维之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姜冏:蜀汉名将姜维之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姜冏(?~214年),字仲奕,天水郡冀县人,汉东末年将领,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之父。曾担任天水郡功曹。建安十九年,平定羌胡,兵败阵亡。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姜冏(?~214年),字仲奕,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人。三国时期曹魏功曹,蜀汉大将军姜维之父。...

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原配 马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原配 马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原配马皇后,屡次干预朝政,为何在丈夫心中无可取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马皇后从小贤良淑德,识大体有分寸,在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朱元璋分析战事情况,指引正确的方向。在得到江山之后,马皇后深知打江山容易,守住自己千辛万苦...

石达开是什么人?杨秀清对他的态度如何?

石达开是什么人?杨秀清对他的态度如何?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末年声势最为浩大的起义运动。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尽管太平天国的建立,离不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但在太平天国中,他却只能算是精神领袖,真正掌握实权的,是东王杨秀清。说起来,杨秀清自幼父母双亡,全靠族人给他一口饭吃,才勉强活了下来。贫贱的出身,让杨秀清不得不早...

李光地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有何作为?

李光地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有何作为?

康熙时期有个大臣叫李光地,才学出众。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李光地是清朝时期的名臣,深受康熙帝重用,在平定三藩之乱,治理海河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也被雍正帝高度赞誉为“一代完人”。但在民间李光地的争议却非常大,被人指责“少年卖友,中年夺情,晚年有私生子。”那么李光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出仕为官李光地...

天京事变杨秀清掌握大权 韦昌辉是怎么轻易解决杨秀清的

天京事变杨秀清掌握大权 韦昌辉是怎么轻易解决杨秀清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天京事变中大权在握的杨秀清,为何被韦昌辉轻易屠戮,两万人惨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天京事变的爆发使得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衰落,为何会爆发这次内讧事件?这次事件的经过是怎么样的?特别是东王杨秀清当时掌管军政大权,为何被韦昌辉轻易屠戮全家和部属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