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会选择李严做托孤大臣 原因出在这一层关系身上
还不知道:刘备为什么会选择李严做托孤大臣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备白帝城托孤,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这一过程花费了不少文笔:刘备如何苦口婆心地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如何千叮万嘱地向孔明托付蜀汉大业,孔明又如何声泪俱下地表述自己鞠躬尽瘁的决心,堪称古代君臣关系的楷模。然而,相较于《三国演义》,正真历史上的白帝城托孤,可能并没有演义里那么简单,还充斥着各种复杂士族集团的利益关系。刘备除了托孤给诸葛亮,还有一个经常被后人遗忘的角色——李严。
说到士族集团,就不得不说说刘备的之一块领地——荆州。刘备当年投靠刘表时,身旁就有一位荆州的大“关系户”——诸葛亮。据《襄阳耆旧记》记载,在荆州襄阳一地,蔡氏家族的势力最盛的一支。有一名士名叫蔡讽,他的长女嫁给了黄承彦,也就是诸葛亮的岳父;他的次女嫁给了荆州牧刘表;他的儿子是汉末名将蔡瑁。诸葛亮本身就好结交当世名士,又和刘表家族多少沾上了亲戚关系,不过《三国演义》中似乎没有去特别刻画诸葛亮和刘表的来往。如此可见,孔明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似乎是自谦之词。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方面,他急需要一位谋士为他出谋划策,还有一方面,就是需要一个人来帮助他在荆州立足。在荆州寄刘表篱下,以及赤壁之战后,领荆州牧占领零陵、桂阳、长沙等郡的日子里(刘备“借”荆州,《三国志》记载只借了荆州南郡的一部分),刘备招纳了很多谋臣名将,比如庞统、杨仪、黄忠、魏延等人,也因此形成了逐渐荆州的士族势力。
后来,益州牧刘璋在法正和张松的建议下,迎刘备入进益州。不料,引狼入室,刘备反目,与刘璋开战。建安十九年五月,刘备围攻成都,刘璋为百姓安危而请降,从而益州各郡皆归刘备所有。孙权想巩固自己在南方的势力,既不想看着留守荆州的关羽势力做大,又想将刘备赶出荆州,确保东吴的安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与曹操的大军南北夹击,吕蒙突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从此,刘备集团永远失去了荆州,而荆州士族势力,失去了原有的领地,只能待在益州这一块。而益州也有自己的士族势力,代表人物即是李严。
李严是南阳人,早期投奔于刘表,后曹操击败刘表后,西奔至蜀,一直在刘璋手下效命,直到刘备攻蜀,李严在绵竹抵挡不住刘备,便投降。刘备在益州算是外来户,为了站稳脚跟,就要拉拢益州势力,当然要提拔、重用益州的原有势力人员,而李严不仅有政治能力,还有军事才能,《三国志·李严传》有载:“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仅以五千人就击败了数万盗贼,可见是位将才。因此,他就成了益州士族的首选,仕途上屡次迁升,平步青云。
还有一人也得到重用,便是法正,法正多次为刘备献奇谋,《三国志》作者陈寿赞其可比曹操帐下程昱、郭嘉。从益州士族选托孤重臣,他绝对是一位有力的竞争者,可惜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刘备为其伤感哭泣多日。
所以,在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作为两个士族的代表人物得到了重用,既是照顾这两个士族的固有势力,更是使双方势力相互制衡。刘备在世时,双方士族敬重刘备,不会产生太大的摩擦,而刘备逝世后,士族之间便会明争暗斗,相互掐架。李严要求诸葛亮给他划出巴州五郡,想自己开府和诸葛亮的势力对抗,诸葛亮自然不会同意。而后李严又在军中故作传言,说司马懿以高官厚禄来诱惑他,诸葛亮得知李严用意,便加封李严为骠骑将军。诸葛亮一直以大局为重,不愿与李严闹翻,处处依着李严。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押运粮草,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诸葛亮只好退兵。李严闻诸葛亮退兵,故作惊呼道:“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此举意在“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但是他又上表后主说道:“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见其前后不一,推卸过失,终于忍无可忍,向后主上表弹劾曰:“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 大意是说“以前只是认为李平(公元230年,李严改名为李平)本性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些荣誉、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颠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这种情况再延迟下去,将导致祸败”,于是将李严贬为平民。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平常兾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大意是说,李严一直以为诸葛亮会为他官复原职,如果后人上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在公元234年,听闻诸葛亮的死讯,李严也激愤而死。
纵观李严一生,他的做法,主要还是为了限制诸葛亮荆州士族的壮大,以及为自己谋求私利,让益州士族能与之抗衡。李严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重臣,可惜权力一直被打压,不能和诸葛亮搞好关系,未有机会施展拳脚,最终失败。如果他能主动率领益州士族和荆州士族示好,齐心为蜀汉,不知道蜀汉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