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更大的骗局,我们从小听说过的故事,竟然是作者自己编造的?
历史上更大的骗局,我们从小听说过的故事,竟然是作者自己编造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狼来的》的故事:一个小孩几次三番谎称狼来了,让别人来救自己,但是,实际上他只是出于好玩,根本没有狼。慢慢地,人们对他失去了信任,等到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便没有人再来救他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诚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说谎话,最终,害的还是自己。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其中的道理,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大家知道之一个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不过,他给世人讲述的版本,和我们现在讲的还是有些不同的,而且,故事名字也不叫《狼来了》,而是拥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烽火戏诸侯》。对于历史典故比较感兴趣的人,相信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了。
甚至,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临潼县城南地区,就有一座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面有三十余处驰名的文物景点胜迹,最为著名的,就有周烽火台,其内容,讲的就是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与《狼来了》颇有关联,相信大家也很清楚,因为,它们说的都是关于诚实与谎言的故事。但是,对于《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近年来大家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个事情根本不是真的,有的人却坚持它为历史事实,更有人将其作为信史加以引述和评论。
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做并不太妥当,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古代的“烽火”是用来传递讯息的,特别是在战争当中,主要是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特殊办法。这种 ***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是,那个时候的“烽火”传递的距离并不远,主要还是在城市之间的近距离范围,起到一定的示警作用。
所以,历史上真正将烽火的功能发挥出来,并大范围建筑烽火台,并用于国家军事防卫的,主要发生在秦、汉时期。也就是说,在西周末年的时候,烽火台应该还没有出现呢,所以,更不可能给远方的诸侯国传递军情了。
其次,就算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烽火台,那么,也应该是烽火台早期的样子,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原始形态,而非后来经过历代所改良后的样式,所以,它功能和烽火传输的距离都大打折扣了,更不可能具备远距离传递消息的功能。
而且,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相距遥远,与京都的距离也不近。距离京都最近的诸侯国也要在三百华里开外,这个距离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可以说是很远的了。这样遥远的距离,如果,想要传递相关的讯息,也只能靠修筑烽火台才能完成。
但是,当时的西周还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更没有历史资料对其加以佐证。
第三,我们再退一步来讲,即便是当时有条件建造烽火台,诸侯们即便是可以看见通风报信的烽火,他们想要出兵勤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征募士兵准备粮草。于此同时,根据当时古人上战场之前的习惯,还要进行祭旗誓师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再加上,之前我们所提到,各城市之间距离遥远,最近的郑国距离京都也要三百华里左右,其他的诸侯国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海陆空什么都有,那个时候的交通极其不便,各个诸侯国即使出兵勤王,一时间也很难悉数到场,最终,也只能是陆续到达。
所以,这个时间有可能会托的很长,近点的郑国大概几天,远些的齐国估计要几个月才能到,等他们到了,这仗恐怕早就打的差不多了。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事儿,也不过是司马迁讲的一个故事而已,目的有可能就是想让褒姒乐呵乐呵,但是,褒姒这个女人笑点颇高罢了。
如果从点烽火,到各路诸侯抵京需要耗时那么久,别说褒姒了,就连幽王恐怕也等烦了,这还有什么优势呢?谁又能乐得起来呢?而且在《周本纪》当中的描述是“诸侯悉至”,就是说,各路诸侯差不多一起到的,所以,在诸多理性分析之后可以断定这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另外,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根据他对战国时期历史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对于申国的进攻是由幽王主动发起的,申国为了抵抗才联合的西戎一起还击的,结果,幽王惨败,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而关于周幽王举烽火征兵,各路诸侯看到了烽火后相继抵达一起抵抗敌人的说法,只在《史记·周本纪》之中有所记录,在其他资料里根本没有相关的记载。
并且,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于,历史界有“孤证”不成立的说法,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应该是子虚乌有,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司马迁编造的。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四十六年、《史记·周本纪》、《“烽火戏诸侯”的相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