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扬州城什么样?十室九空田园荒芜
朱元璋称帝后,闻奏说扬州“房无一间,地无一陇”,朱元璋便决定巡视扬州,随行人员包括太子、朱标黄四子朱棣,还有大臣刘伯温、吕昶等人。到扬州一看,路旁跪着衣衫褴褛、饿的奄奄一息的百姓、枯树荒草中满是森森白骨,导出都是断壁残垣,一副了无生机的样子。谁能想道曾享誉“隋唐宋元”数百年的国际繁华大都市扬州城,成了如今的这幅样子?扬州知府鲁明义报朱元璋说,扬州仅仅剩下可怜的18户人家和21棵活着的树。
朱元璋问扬州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知府鲁明义回答说,战乱不止,百姓大量逃亡,即使有地也没法耕种。朱元璋感觉到很诧异,有地不种,那还叫农民?旁边曾在元朝出仕的吕昶回答说,兵祸连年致使田地荒芜;元军屡次经过扬州,鸡犬不宁;扬州百姓四处流亡;苛政令百姓不愿耕种。苛政到了什么程度?一亩地能打两担粮食,各种赋税加到一起竟然收到了三担。百姓越勤劳就越贫穷,时间久了就不愿耕种。
再后来,赋税竟然收到了五十年之后,赋税竟然收到了一个成年人的孙子辈。田亩税,丁税,割头税,秋税,冬税,工税,器税,五禽税等等,明面上的税收种类就达三十多种。还不算四时三节以及元帝、元后、妃嫔等的生辰,还要另加赋税。朝廷为剿灭义军,早已不顾一切,只能杀鸡取卵,劫财于民。各地贪官污吏从中渔利。朝廷颁旨让百姓一户上缴五十钱,州府、府衙、县乡加征,最终收取上千钱,朝廷收的不足十之一二,其余的都流入了贪官污吏之手。苛政之下早已没有清官。因为朝廷断了官吏的饷银,为官不贪,自己也会被饿死。
当时的扬州城,百姓无以充饥,便挖野菜、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绝大多数的百姓“十几年没吃过肉,三、四年没吃过粮”。听闻这种情况,纵然是朱元璋这种尸山血海里边走出来的枭雄,也不禁泪流满面,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否则自己就枉为人君。宽厚仁慈的太子朱标更是大哭不止,将带来的肉都分给村民们,并且劈了自己的坐车当柴火,给村民们煮肉。另外,朱元璋任命刘伯温的高徒杨宪为扬州知府,扬宪发誓三年让扬州田地复耕,五年令扬州恢复往日的繁华。回朝之后,朱元璋更是下令全国支持扬州的建设,一应稻种、耕牛,农具均有 *** 提供。扬州很快复建。
杨宪任扬州知府后十分努力,创建了“责任田制度”,并亲自耕种,为扬州官员的表率。扬州大小官吏不敢懈怠,自上而下努力建设。逃亡的百姓纷纷回乡,所有人都干劲朝天。终于仅仅三年,扬州的农田就种满了庄稼,五年扬州就恢复了繁华,杨宪兑现了承诺,因为治理扬州的政绩被破格提拨为中书省右丞相。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原文记载: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写道:“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通过“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来控诉封建统治的苛政。
扬州之所以有明初的惨状,元朝的“苛政”是主要原因。另外,农民起义军首领张明鉴,率领数万人攻下了元朝的镇南王孛罗普化据守的扬州城,“日屠居民以为食”,这种“屠城”也加剧了扬州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