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和李自成为什么要同室操戈?
公元1643年,明朝灭亡的前一年,这一年对于李自成和张献忠来说意义重大,他们从崇祯初年开始参加农民起义,到此时已经十几年了。经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们终于有所收获了,他们两人在这一年同时称王,这是他们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步。
1643年春天,李自成攻克了湖广重镇——襄阳,而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执行的流动作战策略没有前途,便下定决心要经营根据地。襄阳是李自成攻克的之一个重要城市,于是李自成便打算以此地为中心,建立一个固定的根据地。于是,李自成将襄阳改称襄京,自称新顺王,大封百官,派遣官员到地方任职,已经有了政权的雏形。
同年,张献忠也不甘落后,而且是在李自成不远处称王。这一年,张献忠率部队攻克湖北武昌,这是一个重要性不亚于、甚至超过襄阳的军事重镇,张献忠便在武昌自称西王,也大置百官,甚至还开科取士,俨然一副新皇帝的做派。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现在湖广地区出现了两个王,那么这两个新王是如何相处的呢?他们又如何对待对方呢?结果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很多人会认为,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同为农民军起义领袖,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明朝,现在明朝还没有完全被消灭,他们理应互相扶持,共同反抗明朝的统治。然后,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李自成率先对张献忠发难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李自成原本将武昌纳入了自己的计划之中,并且派出的军队已经抵达了汉阳,才得知张献忠已经率先攻取了武昌,双方的战略目标不可避免地冲突了。眼看张献忠抢了自己的肥肉,李自成大怒,然后采取了应对措施——榜示远近:“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李自成玩起了大家很熟悉的套路,张榜悬赏。
但是这种手段仅仅只能宣示一下态度罢了,毕竟张献忠是几十万军队的首领,怎么可能轻易被擒获呢?不过,李自成紧接着又对张献忠进行了人生威胁,他派人给张献忠带去了口信:“老 *** 已降,曹(指外号为曹操的罗汝才)、革(革里眼)、左(左金王)皆死,行即汝也。”浅显直白,三个不合作的人已经死了,你就是下一个。那么张献忠是如何回应李自成的呢?张献忠“卑词以答,求彼此为援”,并且给李自成送去了不少金银财宝,希望能够互相支持,但是李自成根本不给面子,还扣下了张献忠派去的使者。张献忠受此侮辱,心中自然愤恨,但是李自成风头正劲,张献忠也不能与之抗衡,无奈之下,张献忠只能选择离开湖广地区,到偏远的四川去寻找空间。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三月攻入北京,人生已经走上了巅峰,此时的李自成已经将统一全国纳入考虑之中,对于躲到四川发展的张献忠,李自成向其发去了檄文,虽然如今檄文已经没有记录留存,但是从张献忠的反应我们可以猜出这封檄文肯定比之前的威吓更加咄咄逼人。张献忠在接到李自成的檄文后,“对北大骂曰:自成……今一旦妄自尊大,传檄辱我。吾两雄无并立之势,况我今带甲百万,战将千员,何难飞渡长江,正位金陵。”面对李自成的咄咄逼人,张献忠终于也不能忍了。
几个月后,双方的嘴仗变成了真的火拼,李自成在东征进入北京之后,便派手下将领马科从陕西汉中进攻四川,双方在川北大打出手,张献忠先排除养子艾能奇抵御马科,却被击败,之后亲自上阵,才抵挡住了马科的进攻,将其赶回陕西。再之后,由于清军的步步紧逼,李自成在陕西已经自顾不暇,就再也无力进军四川了,而张献忠得以在这段时间被攻取四川,以成都为中心,建立了囊括十几个县的根据地,并在此建立了大西国。
明末的两大著名领袖,共同反明十余年,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却刀枪相向,削弱了双方的实力,反明大业成功一半,却被入关的清朝渔翁获利。不过,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当张献忠和李自成发展到足够大时,他们便不可能容忍对方的存在,正如宋太祖赵匡胤所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再看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之时,也同样必须先和陈友龙、张士诚分个高下,然后才能击败元朝取得天下,这就是弱肉强食的历史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