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侠真的很厉害吗 真的和传说中的那样一个打十几个吗
大侠厉害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中华武林中经常盛传着大侠一套独门武功虎虎生风,随便单挑十几个甚至上百人轻轻松松的情况。不免让人惊叹,这要真在古代在战场上,岂不是吊打敌军。
然而现实很绝望,纵览史书和兵书,中国功夫的存在感都相当稀薄,偶尔露面还经常遭到牛人们的批判。项羽可以说是正史所载之一个不乐意练武的人了,搞的监护人项梁十分生气,项羽却拽拽的说了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大概从这时起,沙场战将们就不太看得起那些花里胡哨的武术。我们常说“十八般武艺”想到的都是刀枪一类的兵器,但在这个词最早的来源,南宋军事家华岳的著作《翠微北征录》中写的却是“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之一”。即便到了明朝,谢肇淛在笔记《五杂俎》中记载的也是“一弓二弩”,其他都排在后面。见多了高手们耍大刀耍出花的,还真没见过耍弓弩的,为啥古代这么强调弓弩呢。
因为能开弓说明力气大,一力降十会,所以古代的选兵一般都是以开弓的石数作为标准。比如宋朝时选拔最精锐的近卫班直,“弓射一石五斗,弩趾三石五斗”才算合格,度量衡换算到现在,那就是开94公斤的弓,张220公斤的弩。岳飞这样的更猛,开弓204公斤,张弩503公斤。
作为对比,在如今弓箭运动中,55磅,也就是25公斤以上的弓,主要用来练拉力。
弓弩就观赏性来说确实基本为零,但也耐不住几十米外就能弄死人。从古人的描述,其实能看出来他们对武艺的看法是实用至上。这一点在明朝军事家,同时也是武术家的俞大猷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按《吴江县倭患事迹》和《吴淞倭变志》记载的情况,倭寇入侵时,南少林僧兵们响应号召去前线战斗,然而伤亡惨重。于是俞大猷专程去南少林考察,表示这帮僧兵花拳绣腿“已失古人真诀”,并将自己的棍法传授给南少林。俞大猷这套棍法,按他在《剑经》中的描述,没啥套路,就打、揭两招,后来武术大家吴殳评价这个棍法,说虽然看上去跟农民垦土一样,真打起来,少林其他武术没一个扛得住的。
这也说明真正的高手,从来不耍花架子,《武艺图谱通志》记载明朝长枪一丈五尺,折合如今将近五米,想耍也耍比起来。
其实我们如今熟悉的这些功夫,大多数清朝之后才出现或者定型的,其中不乏在防身、格斗上有一定造诣的,不过我们也要理性看待。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说的很透彻,“开大阵,对大敌”不同于“场中较艺,擒捕小贼”,千百人列阵“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转个手都困难,而且要求行动必须一致,因为“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哪有什么机会施展武功。
要知道连武侠小说也不敢吹哪个大侠能在沙场上啥人如割草,毕竟蒙古兵来了,懂九阴真经的郭靖也只能守在襄阳城头,辽兵来了,会降龙十八掌的乔峰也只能靠自杀才能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