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老是在打仗 到底是谁先动手的
嗨喽,大家好,感谢大家继续关注小编,大家都知道唐朝和吐蕃战火不断,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一说之所以发生战争的原因。
说起唐朝和吐蕃的关系,我们不难想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文成公主作为唐太宗最宠爱的一个女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作为皇帝的金枝,面对自己的婚姻大事又有着诸多无奈,皇帝的公主也不乏有下嫁给臣子为妻的先例,可偏偏自己又生在唐朝堪堪起步的阶段,更是无法随心所欲,与其被逼着嫁去吐蕃,倒不如心平气和主动嫁过去,如果可以凭自身一己之力,维系好唐朝和吐蕃百年的和平,也算是报答了故乡十余载的养育之恩。
好在文成公主的驸马松赞干布也是吐蕃难得正义感极强的青年才俊,松赞干布并不想看到两国交战,百姓流离失所,对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给予极高的礼遇,文成公主也毫不吝啬,将自己从中原带来的纺织技术、烧瓷技术等等都一五一十全教给了吐蕃,深深受到吐蕃民众的爱戴,文成公主也确确实实将唐朝和吐蕃的关系维系了百年的平和。
但好景不长,文成公主死后,吐蕃那些觊觎唐朝地大物博的野心家开始不甘于现状,像跳梁小丑般蹿来蹿去,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对大唐进行攻击,因为唐太宗广纳人才为唐朝保驾护航,唐朝那些驻守边疆的猛将是吐蕃完全抵挡不住的力量,所以吐蕃压根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对边境的唐民做些什么,只敢暗处偷袭。但是吐蕃看到唐王并没有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采取什么镇压措施,于是胆子便大了起来,甚至明目张胆也敢对边境村寨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著名的抗藩将领张议潮就是在吐蕃的恶行下出生的,生为唐朝的人,却要苟活在吐蕃的钳制下,于是张议潮立志练好一身的功夫,以后一定把吐蕃那些贼人打回他们青藏高原上面去。
武则天当政时期,任用酷吏,将唐朝内部的关系网弄得不堪一击,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减轻税负。于阶级来说,武则天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时刻提心吊胆,就怕被酷吏抓住了小辫子,进了刑房,不是被酷刑折磨死,就是被武后下旨诛杀,总之横竖都是一个死,所以阶级官员们对武后任用酷吏的政策十分害怕;于百姓来说,武则天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和早年唐太宗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大相径庭,都是为百姓做好事,谋福利,是女子又怎么样,能懂得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个道理的人一定就是个贤君;于国家来说,武则天晚年完全带着一阵和朝臣置气的态度,并没有过多地实行什么仁爱政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她的随心所欲里却包含着让武周能持续发展的态度,将兵力充裕,随时备战,不吝啬对士兵们的福利,替他们料理好身后的家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则天当政的举动,确实利国益民。
后来兜兜转转,武则天的武周又还给了李唐,毕竟都是一家人,何必去说两家话。直到唐玄宗登基后,唐朝的盛世景观达到了极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流动白天都忙不过来,夜市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物极必反,大唐这么繁华,走下坡路也是迟早的事。唐太宗是个有血有肉的大英雄,对美人杨玉环自然毫无抵抗力,于是就出现了杨氏外戚干政的局面,杨国忠和安禄山内心都燃烧着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大唐的龙椅。安禄山心浮气躁,事先起兵,理由就是讨伐杨国忠和杨玉环一众祸乱超纲的人,为唐玄宗清君侧,但是唐玄宗不愿意听从安禄山的话,于是安禄山追着唐玄宗从皇城来到了马嵬驿,安史之乱也顺势爆发。
大唐境内安禄山和杨国忠两个人围绕着唐玄宗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也真是奇怪,一群唐朝的子民在境内如火如荼的正在内乱,却不知边境的吐蕃早已雄心壮志满满,想要趁着唐朝内乱一举拿下唐朝的控制权,不过这吐蕃的胃口这太大了点吧,毕竟广袤的大唐国土不是它一个外邦小国说吞并就能吞并的。张议潮看到大唐内忧外患的焦急局势,心想自己囤积了这么多年的兵,终于可以派上用场,报效祖国了,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将吐蕃贼民赶回了他的高原。
唐朝和吐蕃看起来矛盾一天天加深的样子,但是敌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唐朝和吐蕃两方又那么希望停战休养,到底是谁先动的手,才让百姓涂炭?小编猜想,这唐朝和吐蕃两方表面上和平共处,背地里却时时刻刻想将对方吞并,在历史上,确实是吐蕃先按捺不住向唐朝出手,并且手段非常凶残,让边境人们对吐蕃纷纷恨之入骨。
但是如果大唐处于国富民强,又没有内乱的时期,唐朝肯定也会对吐蕃动手,吐蕃地广人稀,纳入大唐的版图也很有可能,到时候,世界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