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白起征战一生未曾败过,他到底杀了多少人?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3-24)15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白起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剧烈动荡的年代,在那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时代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其中名气更大的、最令人震撼的当属今天马叔要跟大家聊的这位名将——“人屠”白起。下方照片来自百度百科,慈眉善目像个文人是怎么回事,不过话说回来,白起的后人中还真出了一位伟大的文人,你们猜是谁,文章最后是白起后人,评论区大胆猜。

白起征战一生未曾败过,他到底杀了多少人?

白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57年,郿(méi)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是秦国孟、西、白三家老世族的白氏。因为当时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也就是英雄不问出处,按功进爵,不再按照世袭来挑选人才,这对世族有很大的冲击,导致世族的子弟们必须上战场立军功才能在军队中得到提拔。而白起就是其中一位。

白起的父亲就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也建立了很多的军功。当时他父亲作为军人崇拜的当然也是武将,他所崇拜的武将便是吴起,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也能像名将吴起一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白起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经常给白起讲吴起、孙武、孙膑的故事。白起也不负父亲的期盼,他从小就酷爱研究兵法,爱好舞枪弄棒,年幼时就跟着父亲浸染在军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成为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的将领。

白起征战一生未曾败过,他到底杀了多少人?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率军攻打韩国,白起凭借着天才一般的军事才能,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鼓作气攻下韩国的新城。秦昭王听闻大喜,不久之后在城乡魏冉的推荐下,任命白起为将,命令白起迎击魏、韩联军。

伊阙之战。秦国对阵魏韩联军,秦国这边的主将是白起,而对面的主将是当时成名已久的名将,魏国的公孙喜,韩国的暴鸢。魏韩联军共率军24万,而秦国这边的兵力却不足对面联军的一半。这是一场看起来必败的仗,这一仗也因白起而变得不同。白起敏锐的发现对面所谓的联军并非是铁板一块,到了阵前魏韩两国谁也不愿意打头阵,表面兄弟,暗地里巴不得对方兵力大损。白起抓住了他们貌合神离的弱点,避实击虚,一举击败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经此一战,白起以少胜多,消灭魏韩两国主力部队,不得不割地求和,白起也一战成名。

三征楚国。三次征讨楚国可谓是一次比一次过分,连楚国的祖坟都给烧了。公元前281年,白起奉命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割上庸、汉水以北的土地给秦国讲和。公元前280年,秦国命白起再次攻楚,白起分析了双方形势之后,命令秦军过河之后,就烧毁船只、拆除桥梁。自断后路,表明决一死战的信心,而楚国本土作战,时期明显不如秦军,导致楚国国都被围。公元前278年,白起为了扩大战果,继续攻打楚国,楚国也是可怜,被白起攻陷国都,连先王的坟墓都给烧了,楚国被挤兑的实在没办法了,只能迁都至陈,沦为二等诸侯国。

征讨魏国、赵国。这次倒霉的是魏、赵两国。公元前275年,秦国讨伐魏国,赵国去帮忙被打退,魏国被打的撑不住了,割地求和。公元前273年,魏国联合赵国进攻韩国,韩国打不过求救于秦国,秦国命白起率军前去救援韩国,因魏赵联军与韩国胶着的地方在华阳,距离秦国较远,对韩国求救于秦国满不在意。没想到白起下令军队闪电出击,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不到八日抵达华阳,立即向魏赵联军发起攻击,魏赵联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白起一举歼灭魏军十三万,溺毙赵军两万。然后白起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魏国的国都,魏国没办法,又割地求和。“华阳之战”再次彰显了白起的军事才能,指挥能力如艺术一般行云流水。

长平之战。让白起获得“人屠”之名的一战。秦国主将王龁与赵国名将廉颇对峙,因秦军粮草不济,只能速战速决,而廉颇避战不出,想托死秦军。秦国使用反间计,赵国中计换廉颇为赵括当主将,秦国暗地里将王龁换成了白起,一场屠杀正式开始。白起佯败,赵括中计乘胜追击,白起分兵攻击赵括后路,切断赵括粮道,将赵军切割成两只孤立部队。赵军被围了四十六天,因粮食无法运输,士兵互相残杀为食,赵括率军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四十五万军向白起投降,白起认为赵军反复无常,便将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人年纪小的士兵回去。白起这一战以少胜多,全歼敌人,杀神附体,人屠无敌。

白起征战一生未曾败过,他到底杀了多少人?

总的分析白起,白起精通各种战争体系,伊阙之战是阵地战,三征楚国是运动战,华阳之战是闪电战,长平之战是拉锯战和歼灭战。平原对拼需要战车和步卒,钳形攻势需要重甲和强弩,迂回战术需要轻骑和弓手,摧城拔寨需要工兵和剑盾。这么多复杂的兵种,白起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白起作为战国时代四大名将之首,为何能排在之一位,咱先看一下四大名将都有谁。四大名将出自《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起是指翦是指王翦,扫平六国之人;颇是指廉颇,守城名将;牧指李牧,大破匈奴十万余骑。而白起,五次大战,韩魏致残,赵楚慑服,屠敌百万,拔城86,略地300里,使秦业帝。比起其他三将,白起将其他六国挨个收拾了一遍,而且没有败绩,他不是四大名将之首,谁还能当得?

白起一生参与九十多场战斗,未尝败绩,为秦国攻下一百三十多座城池,三十多个的小采邑。而且最擅长打歼灭战,他不以攻城为目的,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 *** 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3/179962.html

“白起征战一生未曾败过,他到底杀了多少人?”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年妃真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历史上的年妃真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年妃是首位汉族血统出身的贵妃皇贵妃,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年妃能火,是因为《甄嬛传》里的华妃就是以她为原型设定的人物形象。在《甄嬛传》中,华妃仗着雍正的宠爱,在后宫中骄横跋扈,心高善妒,腹黑狠毒。由于演员把华妃的恶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华妃火了。华妃火了,自然就有人好奇,历史上的年妃真的就是这样的...

历史上张承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如何

历史上张承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如何

宦官制度在我国古代朝代扎根许久,为了维护皇宫日常运转和皇帝日常事务所采用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张承业自幼净身入宫,长大后因通晓军事,得以出外主持地方军务,回朝后获赐紫衣,升任内供奉。此后,他因多次奉命出使渭北,被唐廷任命为晋王李克用的监军。他与李克用相互尊重,结...

为什么秦始皇死后会惨遭灭族?真相是什么?

为什么秦始皇死后会惨遭灭族?真相是什么?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新君夺取天下之后,似乎都要进行“诛杀功臣”这一保留项目。跟着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很少能得到善终。如汉高祖刘邦在...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刘邦)令武士缚信(韩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不难理解,古代诸多王朝建立新政之后,那些曾经的开国功臣,都如“兔死狗烹”被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人。他从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也正是如此,他屡立战功,他的父亲公孙昆邪平定七国之乱时立功封侯,也因为这层关系他便被选为了太子刘...

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被史籍记录的女性,她们有哪些事迹?

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被史籍记录的女性,她们有哪些事迹?

夏商西周时期出了不少美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妺喜“红颜祸水”的典故就是根据她来的。夏朝夏桀的王后。有诗云“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正是如此楚楚动人,婀娜多姿。夏桀造倾宫、筑瑶台、象廊、玉床、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给妺喜居住。并...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165年—261年),字敬达,义阳新野人,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逢董卓之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姐姐来氏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来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刘...

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逼父得到的 世人对李世民评价为何那么高

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逼父得到的 世人对李世民评价为何那么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篡权夺位的李世民,为何受到世人景仰,还对他评价如此之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继唐高祖李渊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世人称其为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参军,战功显赫,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军事家,可见其才能的卓越。唐太宗李世民虽才能出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