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被处死后,极为受宠的萧皇后为什么反而活了81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萧皇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隋炀帝杨广来到江都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之一件是北方起义如火如荼;第二件则则是隋炀帝杨广面对如此汹涌的起义,竟然不思如何镇压,反而想干脆就不回北方,任由那些反贼闹去,而打算在江都定居下来,如此消耗完生下的皇帝生涯。但是隋炀帝杨广能实现自己这点愿望吗?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如此愿望想实现难度也不会太大,至少不会比隋炀帝杨广大。可是隋炀帝杨广想实现如此移民梦,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他不是一个人,或者说他是想一个人享受的余生,却要有许多人来痛苦地陪伴。这么以来,事情就不那么好办了。
不好办之处在哪里呢?主要有两拨人不想陪隋炀帝玩了,或者说他们不想定居在江都这潮湿的鬼地方,他们要回去,回到北方做寒风中的汉子,回到北方过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去,回到北方巩固自己的势力去。
这两拨人一拨为士兵,一拨为官员。但这士兵不是一般的士兵,乃是隋炀帝杨广的禁卫军,说白了就是保护皇帝安危的部队。如果连保护皇帝的部队都不愿意待在这里,那么隋炀帝杨广的情况有多糟糕就可想而知了。一个皇帝能够高高在上高枕无忧,除了大臣的忠诚可靠,更重要的则是这些禁卫军的保护。失去了禁卫军的保护,皇帝就成了“穿着新衣的皇帝”,光杆司令一个,谁还怕你呢?甚至可以说,失去保护的皇帝,就是死路一条。
不过比禁卫军问题更严重的是另一拨人,这一拨人由宇文化及三兄弟组成的一个朝臣联盟,实际上是关陇集团的利益联盟。他们代表的是关陇集团的利益,所以,他们是最不愿待在江都这地方的。在这里,他们的力量和利益,只会被隋炀帝杨广新培植的南方力量所消解。
于是,这两拨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联合了起来,对付隋炀帝杨广。
贵为皇帝的杨广,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除了更绝望,也无他法,最终被叛军处死。可是在这里,有一个疑点,这个疑点跟一个人有关,即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皇后。隋炀帝被处死后,受宠长达35年的萧皇后为何不自杀?反活到81岁?
萧皇后出身很高贵,乃是南梁皇室之后,高祖父是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则是萧詧(cha),父亲是南梁孝明帝萧岿。一串下来,全是皇帝。如此出身,能不高贵?嫁给当时已封晋王的杨广,也算是门当户对。
更为关键的是,萧皇后和杨广属于有感情的那种夫妻,感情和睦,而且志同道合,是杨广非常得力的贤内助。比如杨广被杨坚派往江南,立了很多战功之后,杨广不再满足做一个晋王,而想做未来的皇帝。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大胆地要被杀头。但当杨广给萧皇后说出自己的雄心壮志之时,萧皇后不是劝勉老公踏踏实实工作老实实实做人,而是表示支持,并且付诸行动。
杨广能够做太子,更大的干预者为独孤皇后。为此,萧皇后想方设法讨好独孤皇后。这对加速废掉太子杨勇,和立杨广为太子,起了很多隐形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萧皇后在独孤皇后身上下劲,独孤皇后也未必会那么过分偏爱杨广、和极度讨厌杨勇。在此事上,杨广应该是最清楚的。也正因此,杨广对萧皇后格外恩宠。比如,每次下江南,或外出巡游,必带萧皇后随行。
这一回,已经贵为皇帝的杨广来江都时,自然也是带着萧皇后的。可是问题是,在江都的时候,能干贤惠的萧皇后为何却没有像以前那样积极帮助杨广呢?反而表现出了极其反常的情况。
主要有三个方面:之一个方面是,杨广历来还是比较听萧皇后的劝勉的。可是这一次,杨广在江都,在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的时候,贪图享乐,消极懈怠,可是萧皇后为何不制止或劝说杨广呢?反而陪着杨广一块纵情酒乐,萧皇后到底在想什么?她为何对于老公这种自取灭亡式的样子听人不管呢?
第二个方面是,禁卫军的头领司马德戡等人密谋要逃亡、后来变成造反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多成功的,因为密谋的信息很快就泄露了出来,一个小宫女赶紧把这情报之一时间报到了杨广那里。但是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杨广把那个送信的小宫女给斩杀了。杨广为何如此行事,史载的原因是杨广说小宫女不该过问国家大事,但是实际上可能是在杨广看来,一个小宫女的价值不足以和禁军头领司马德戡相比,再有他甚至也有可能以此来安定司马德戡的叛心。
不管怎样,小宫女被杀后,送信的通道基本被封死了,原因是谁都怕被杀头啊。不过还是有忠于皇室的仆人或宫人,他们知道禁军要叛乱,不敢把信息直接送达皇帝杨广,却曲线救国送到了萧皇后这里。
他们的目的很明显,皇帝敢杀他们,但不会杀萧皇后的,因此,他们是希望萧皇后能够把这个可怕的消息送达皇帝,早做准备和决断。但是他们得到的结果却令人大为丧气,萧皇后说:“天下事已难收拾,何苦再让皇帝徒增烦恼。”
萧何这个态度真是令人不解,但有一点很肯定,皇帝这里的信息通道从此就算被锁死了。隋炀帝杨广成了一个聋子皇帝,难怪禁军和骁果军叛乱的时候,他表示了很大的惊讶。可是,那时已经晚了。
第三个方面是,隋炀帝杨广被杀的时候,萧皇后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她没有站出来阻止叛军逼杀老公杨广,更没有在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后以自杀的方式追随丈夫而去。她甚至连为丈夫要求一个好一点的葬礼都没有,而是带着小宫女用床板做了个无比简陋的棺材把丈夫杨广安葬。对于皇帝而言,杨广这个安葬未免太寒酸了。但同时,也说明萧皇后这个老婆当得不怎么样。
在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代,一个女人更优秀的品质就是对丈夫的始终如一,坚贞不屈,尤其是作为皇帝的老婆,如果能在丈夫自杀的时候,也随之自杀,则是忠贞品质的更佳证明。但萧皇后为何没有自杀?如果切合实际一点来看,只能有两种理由:其一是她对杨广的感情已经淡化,淡化到不足以以死追随;其二是萧皇后是一个非常惜命的女人,在生死面前,感情和节义远没有活着重要。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虽然是隋炀帝杨广的灭亡过程,但同时也是检验萧皇后的一个试金石。杨广败亡,萧皇后是有责任的。除了不在关键时刻进行积极劝勉引起杨广的警惕,最重要的是杨广被杀之前的种种预兆都那么明显,但身为六宫之主的萧皇后却是知情不报不管不问,这完全就是一副见死不救的样子,甚至是任由自己的老公杨广走向死亡。
可是反看萧皇后此后的情况,却令人感到颇为意外。在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后,萧皇后却安然无恙,不管是叛乱的御林军还是后来的造反军阀窦建德,甚至是突厥人、乃至以后的李世民,都对萧皇后尊重有加。难道说叛军尊重保护萧皇后的原因是她促使了杨广之死吗?这不过是一个没有结论的伪命题,具体是什么原因,史书也没有具体的记载。
有关杨广死后萧皇后的情况,在后世的诸多演义小说中更是,比如《隋唐演义》《唐史通俗演义》《说唐》等小说中,甚至虚构了很多萧皇后的乱世情事,和李世民关系暧昧等等。但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构之言,甚至是离谱不行地无稽之谈,是当真不得的。
按照正史的情况来看,萧皇后16岁左右嫁给杨广,与杨广做了35年左右的夫妻(一说36年),在江都兵变时,萧皇后已经是51或52岁的年纪。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已经是老太太了。这大概也是她没有遭到叛军 *** 的一个原因吧。几经挫折,等萧皇后从突厥那里再次回到长安时,已经是十多年后,年过六旬。
如此老迈之龄,怎么可能会与李世民发生暧昧关系,李世民再口不择食,他也断不会对60多岁的萧皇后产生什么想法的。更何况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珍惜名声如生命呢!
恰恰相反,李世民尊重安顿萧皇后,反而是维护自己好名声的一种方式,如此萧皇后方可在虽然落寞但依然富贵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萧皇后在贞观二十一年去世时,年81岁,被李世民以皇后之礼安葬,算是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至少比他老公杨广也好多了。
不过李世民给萧皇后追谥了一个谥号颇为耐人寻味,叫愍皇后。在《说文》中的意思为:愍,痛也。即指忧患或痛心的事。此外还有怜悯或哀怜的意思。不知道是李世民在这里到底要表达的是几层意思,如果说是单纯同情萧皇后的个人遭遇,显然是太表面化了。具体潜在意思是什么?各位看官大概必有高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