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孙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万人最后被起义军凌迟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4-04)12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之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644年四月,在摄政王多尔衮的一声令下,包括满、蒙、汉三军的清朝军队倾巢出动,联合降清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同刚刚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展开决战。

清军和吴军的合力,打破了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幻想,敌众我寡的兵力势态,迫使李自成下令全军撤退到山海关以内。

面对着当前的战略局势,李自成认为败退的大顺军根本无法守住北京城,于是他只好仓促举行登基大典,嘱咐全城百姓出城逃难,随后一路向西逃窜而去。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正式即位,清军入关后一路继续追击大顺军,一路则是南下攻打南明王朝,让南明朝廷“清能杀贼,是为崇祯帝报仇”的美梦破碎。

清军的局势一片大好,在多尔衮率领满洲贵族以及文武大臣的劝进下,福临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顺治,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顺治帝,清朝入关以后的之一位皇帝。七岁的顺治帝定鼎中原,许多汉族官僚眼见大局已定,明朝残余势力灭亡是大势所趋,便纷纷投向清廷。其中就有一位特别的人物,明末天启年间的进士孙之獬,一个让汉族百姓咬牙切齿的人。

不同于铮铮铁骨的文人,孙之獬的存在给文人丢尽了颜面,早在魏忠贤当政时,孙之獬就对“九千岁”俯首帖耳,极尽奴颜之态。崇祯帝即位后,对魏忠贤的阉党进行清洗,不会看局势的孙之獬误以为魏忠贤不会垮台,在崇祯帝下令焚毁阉党编写的《三朝要典》时,又是一阵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这还不算完,孙之獬痛哭流涕的地点不是自己家,而是供着明朝皇帝的太庙门口。这可把崇祯帝气得不轻,不久孙之獬就被革除官籍,勒令回乡居住,临行时没有一个人给他践行,阉党嫌他出丑丢人,东林党嫌他没有风骨。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遭到明臣厌恶反感的孙之獬,不仅没有默默无闻、销声匿迹,反倒又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一次孙之獬是以降清的汉族地主官僚身份。清朝正需要汉族官员来巩固统治、拉拢人心,孙之獬的投降让顺治帝倍感欣慰,原本被赶出官场的孙之獬,竟然被授予礼部侍郎一职,品衔为正三品。按理说,那些投降清朝的汉臣,个个满腹经纶,倡导忠君爱国的程朱理学,自然也是从小诵读。为了功名利禄和身家性命,许多汉族大臣投降清朝,虽然为人所不齿,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文天祥、史可法那样誓死不降,只能说他们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

可孙之獬实在是个异类,他对清廷的献媚让人作呕,作为一名山东人,山东可是孔孟之乡,儒学道义氛围要更加浓厚。听到清军攻占山东后,读书人孙之獬没有表现出一丝悲伤,而是让儿女和家仆剃发留辫,亲自出城迎接清军,高呼满洲君主万岁。

顺治帝入关后,天下还没有稳定下来,朝堂官僚分为满臣和汉臣,满臣自然是剃发留辫,身穿满服,汉臣则是束发朝冠,保留明朝服饰。每当朝贺时,满汉两臣分为两列,个站在一旁,虽然显得有些别扭,但时日一久,顺治帝也就习以为常了。改变这一状况的就是孙之獬,剃发留辫的他满心欢喜地站到满族官员的队列里,却引起一阵呵斥和怒骂。当时满族自视高人一等,孙之獬虽然剃发留辫,可终归是个不折不扣的 *** ,位卑言轻的 *** 怎么配和打下江山的满人站在一起。

秉持着观念的满族大臣将孙之獬推搡出来,碰了一鼻子灰的孙之獬,只好灰溜溜地跑回汉族官员那边。汉族官员对孙之獬的名声早有耳闻,卖主求荣的汉奸,丢尽文人的颜面,即使是五十步笑百步,汉族官员依旧认为自己起码留住了旧朝的头发和衣服。刚被满族官员推出来的孙之獬又被汉族官员赶了出去,孙之獬夹在中间,狼狈不已,满族官员对窘迫的孙之獬一阵哄笑,汉族官员对尴尬的孙之獬投来鄙视的目光。

中国有句古话,叫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君子坦荡荡,与人绝交恶言不出。小人则是长戚戚,惹恼了他,就会背后使绊子、杀人不见血。孙之獬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敢报复位尊权重的满族人,而是将怒火和仇恨发泄到汉族官员的身上。

1645年的元旦,孙之獬草拟了一份奏疏,趁着朝贺的时候,将折子呈给顺治帝。奏折里的大意是,现在天下已定,万事革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竟还是前明那一套。孙之獬还不忘在最后补刀子:“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这一句话让顺治帝对 *** 的疑心陡然生起,此时南明军队节节败退、士气大挫,除东南沿海一带誓死抵抗,江南大部分地区已尽归清军,天下局势已然明朗。

可那些汉族官员和百姓依旧保留束发的习惯,难道不是怀念前明吗?这样一来的话,抗清力量势必会再次崛起,好不容易平稳的局势又会再起波澜。当顺治帝将这份奏折送给摄政王多尔衮看的时候,两人的想法如出一辙,于是六个月后,清朝正式颁布剃发令,凡是清军统治10天以上的地区,都要剃发蓄辫,如果有不剃、迟疑的,或者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旧制的,一律杀无赦。一时之间,汉族官员百姓涕泪纵横,跑到祖宗坟前磕头谢罪,表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今日剃发实在是为求保命,还望先祖原谅。当然也有誓死不剃的,衣冠束发的观念存在几千年,是汉族人民的外在标志,一旦剃发就意味着他们彻底沦为奴隶。

即使大街小巷的剃头匠拿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牌子,依旧有许多百姓不肯剃发,于是清军只好四处抓人,强迫人留辫子。清军对人的激烈反抗残酷镇压,到底有多少人为此丧命我们不得而知,但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儒学思想渗透到骨子里的中原人,对其的剃发令自然是不肯答应。许多被强行剃发的百姓,因为无颜见祖先,纷纷自缢身亡,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剃头匠担着一个挑子,一头是个小火炉,上面放着铜盆,用来温着热水。另一头则是个小柜子,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理发工具。小柜子的后面放着一个十字架样式的东西,而这个东西的作用,居然是用来挂人头的,意在震慑反抗的百姓。

由于当时的中原人数实在是太多,不少头戴红缨帽的旗兵做起来剃头匠,他们按照小组的方式,每组有三四个人,其中一个拿着剃头刀,另外两三个则是抱着鬼头刀。接受剃发的人,热水毛巾开始剃,不接受剃发的则要被冷森森的鬼头刀处以极刑。剃发令在百姓心里有如杀戮之祸,而带来这场灾祸的竟是一个 *** 孙之獬,当时的人们议论是“孙之獬一念噪进而酿此奇祸”。

1646年的秋天,孙之獬自告奋勇去招抚江西,结果无功而返,被清廷再次削去官籍。这一次的孙之獬满载家私而归,回到了当年的老家,山东淄川,在他眼里这是衣锦还乡,可他不知道当地百姓对他已经是恨之入骨。

不久后,山东爆发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的之一目的就是去攻打淄川,为那些无辜枉死的百姓报仇雪恨。

孙之獬先是被农民军抓起来,然后游街示众,当时围观的百姓拍手称快,高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谢迁为了给天下人解恨,对着在场百姓说:“他既然为功名利禄剃天下人之发,那我现在就给你种上头发。”起义军在孙之獬的脑袋上凿了一个洞,鲜血汩汩直流,人们纷纷拔自己的头发,插到孙之獬的脑袋里。因为忍不住疼痛,孙之獬昏厥过去,不解气的百姓将他处以凌迟的刑法,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活剐。愤怒的人们还杀了孙之獬的全家,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孙之獬的家人,还因为他们同样跟着孙之獬早早地剃发留辫。

最为讽刺的是,连被称为“明末之一大奸臣”的吴三桂都曾当面劝阻过多尔衮,希望不要推行剃发令,以免引起百姓怨恨。孙之獬的尸体被扔到街头,而孙之獬的名字也注定将会遗臭万年,每当提起剃发,人们对孙之獬仍是恨不得食其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之獬”和一种名叫“獬豸(xiezhi)”智慧很高的兽名字相仿,《异物志》说它“见人斗则触其不直”。不知孙之獬起的名字是不是以它为含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官场理论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也正是过于献媚,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

花开说:历史,过往,任何人的所作所为都会被铭记,至于好坏,谁也逃脱不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4/181977.html

“孙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万人最后被起义军凌迟” 的相关文章

寿梦让皇位兄终弟及,造成了什么影响?

寿梦让皇位兄终弟及,造成了什么影响?

寿梦,吴国第十九位国君。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春秋时期小国林立一派乱象,周部落的太子泰伯为了父愿,和弟弟仲雍上演了一出“千里奔吴”的历史大剧,在无锡的梅里建立了句吴小国,也就是后来古吴国的前身。句吴在泰伯的领导下与世无争,一直安稳于勤耕劳作之中,虽然谈不上强...

滕王李元婴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滕王李元婴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滕王李元婴,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没有存在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如果说起大唐,你会想起什么?是大唐开放的遗风,是大唐的繁华盛世,是玄武门之变,还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唐朝,在我国封建王朝,留下了独一无二、浓墨重彩的一笔。犹如天空中的繁星点点,无疑,它是最亮的那一颗。唐朝要说的历史,不胜枚举...

管辂: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少年奇才,算术入神

管辂: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少年奇才,算术入神

管辂(210年-256年),字公明,平原郡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古代卜卦观相行业祖师。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九岁,喜仰观星辰。成年之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算学,学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以德报怨。正元初年,担任少府丞。正元三...

俞通渊是谁?蓝玉案他为何没有被清算?

俞通渊是谁?蓝玉案他为何没有被清算?

蓝玉案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朱元璋性格如何,是豪放大度还是小肚鸡肠?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所谓言为心声,...

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打赢 曹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打赢 曹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为什么会打赢官渡之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两个原因,首先是运气,其次是袁绍助攻。先说运气,很多人,尤其是曹操的智囊团和粉丝会说曹操用兵如神,曹操知人善任等等。这些当然不假,但是袁绍真的在这些方面就不如曹操吗?那也不见得,曹操手下有荀彧郭嘉,袁绍手下还有沮授田丰,谁...

张春华作为司马懿的妻子 司马懿晚年时期为何绝情的对待糟糠之妻

张春华作为司马懿的妻子 司马懿晚年时期为何绝情的对待糟糠之妻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懿狠心对待糟糠之妻,他为何如此绝情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司马懿的一生褒贬不一,他前期对魏国鞠躬尽瘁,尽心尽力的辅佐着四代曹氏主公。当然也有人说他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着雷霆一击,从他能为了不出仕装病八年就可以看出,司马懿这个人腹中城府之深厚。司马懿这一生有九子一...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说起张廷玉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太熟悉,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廷玉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礼遇,而且是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可见其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但晚年的张廷玉却因为自己的小小“瑕疵”而酿成大错。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君要...

姜维北伐连诸葛亮的儿子都反对 姜维北伐到底有多少人反对

姜维北伐连诸葛亮的儿子都反对 姜维北伐到底有多少人反对

还不知道:姜维北伐,到底有多少人反对?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继续北伐中原。对于姜维北伐来说,《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将其称之为“九伐中原”。当然,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则认为公元238年—公元262年之间,姜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