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权力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能左右官员的前途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中,有一个部门非常特殊,那就是吏部。按照当时的规矩,京官见到自己的上级是不用下跪请安的。但是如果遇到了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则必须下跪请安,否则后果很严重。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何见到其他尚书不用请安,遇到吏部尚书则情况完全不同呢?其实关键在与吏部的工作范围,吏部决定了大多数官员的前途。
在古代官场中,本来是宰相们决定大事,六部就是具体执行的。但是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非常了丞相制度,同时提高了六部尚书的地位。在这一阶段,六部尚书的权力确实很大。但是由于政务太多,皇帝自己根本无力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设立了内阁大学士。起初,内阁大学士仅仅是五品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但由于皇帝们长期怠工,内阁大学士们逐步掌握了实际权力,在明朝中期形成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形成以后,开始逐步侵蚀原来属于六部的权力。比如说兵部,没有内阁的同意,兵部尚书甚至都无法调兵。言而总之,除了吏部以外,剩余的五部尚书在权力上都已经大大缩小。在明朝历史上,有的吏部尚书根本不愿意入阁。因为自己入阁可能是明升暗降,实际权力还不如吏部尚书。京官们对高级官员并不稀罕,但是如果说吏部尚书,京官们则称为天官老爷。这是其他尚书都达不到的,从名义上说,礼部是之一。但从实际权力说,礼部连户部都不如。
吏部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任免各级官员,按照朝廷的规矩,四品以下的官员可以由吏部自行决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需要内阁与吏部商议。一般来说,四品以上的官员属于中高级官员。按照朝廷的官职,只有道台和位置重要的知府属于四品官。也就是说,那些知县、知州等官员,在吏部那里仅仅是一个数字。如果有官员得罪了吏部尚书,吏部可以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进行疯狂的报复。比如把一个官员调往西南,第二年再调往西北等等。
至于道台、布政使、巡抚这种级别的官员,不能吏部自己说的算,一般都会进行集中商议,然后再决定。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很高,不过一般都有好几位大学士,比较靠后的大学士在权力上还不如吏部尚书。对于吏部尚书来说,如果自己不能成为首辅或者次辅,还不如继续留在吏部。吏部中有两个部门很重要,那就是文选司和考功司。文选司能够决定官员的前途,而考功司能决定官员是否升官。这两个部门实权很大,比知府强得多。
其实在六部中,都有比较重要的部门。如果说吏部文选司能决定文官们前途的话,那兵部的武选司则决定了武将的命运。至于礼部、刑部、工部、户部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工部是六部中地位更低的,但主管全国的道路、桥梁、城墙等工程的修建。如果没有工部的同意,地方官什么也干不了。与地方官相比,京官具有很大天然的优势。因此当时有一个说法,与地方官对话,京官自动大三级。同样是三品官,但含金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