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
(一)
“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太平洋画报》。也称海上画派,清代末期形成并兴盛于上海的中国画流派。
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绘画:上承唐宋传统技艺,吸取明清陈淳、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也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同时,它又受到西方绘画影响: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并且自1843年11月起,英国、美国、法国先后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导致大量海外商品流入,西方绘画大规模立足上海,形成冲击力量。
它坚持本土,但又主动在域外寻找发展动力,完全体现中国绘画史上的上海城市意识。海上画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它所处的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时尚的地位相匹配。上海的“开埠”,孕育、造就并锤炼了海上画派的无可取代的影响力。
(二)
海派画家并不只是上海本土画家,大多以江浙籍为主体。当时上海的发展为画家提供了生存甚至致富的条件。所以,画家们纷沓而至。
可以说,当时海上画派创作风格迥异,呈现百花齐放的形态。其原因也因为上海这个大都市审美的复杂性。上海有新兴的资本家,有巨商,有洋行的买办,有愚公的旧官僚,有新兴的知识分子,有家产殷实的工商地主等等,他们是有着不同经历和审美的买方,更是画家的衣食父母。中外、新旧的审美,各阶层的审美,构成了迥异的买方主张。他们的兴趣和审美需求,决定着画家画什么。为此参差不齐的审美需求,成就了海上画派可俗可雅的结果。同时在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出现新的探索。而同时西方绘画大规模东来的立足点在上海,对传统的中国绘画造成了冲击。在雅俗间周旋自如,把中西结合或称“洋为中用”的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这对于来上海发展的画家,是极大的考验。
随后,从最初的上海以谋生计的画家群,发展成一个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庞大画派,从最初迁就、讨好买方到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和鲜明的艺术改变来买方,使买方心诚悦服地接受画家的审美。正式一批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 *** ,并以此声名卓著的大画家,促成这一结果。
近些年,海上画派画家的作品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及藏家们炙手可热的关注和追捧。那接下来着重介绍以下几位代表性画家:
(三)
1、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号缶庐、缶道人、苦铁,又署破荷、大聋等,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皆精,为一代艺术大师,近代六十名家之一。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 牡丹图 135×33cm 福建东南2017春拍
《牡丹图》为吴昌硕七十八岁时所画作品,落款“辛酉年十一月朔呵冻写”,可见作品是天气绝寒时所作,但我们从画面中看到的,则是一派生机盎然、春光熠熠的景象。吴昌硕以写意手法,在画面中绘两丛牡丹花,正中花朵绽放正盛,吴昌硕以红、黄颜料自如调和,不拘一格又充满了收放自如的灵性,在一朵牡丹花上表现出和谐的色彩变化,其用笔之老辣豪放,令人不由得为之精神一振。而叶片以汁绿调和藤黄、赭石等,展现出牡丹枝叶调和之中又有变化的色彩,使得画面充满了色彩变化的韵律,而丝毫不显得板滞,同时,吴昌硕对于色彩酣畅自如的掌控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运用了如此丰富的色调,整件作品也显得繁而不乱,神气焕发。题款写道“似朱老匏老年之作”,此处的“朱老匏”指的是清乾隆初年江都布衣朱冕,其字老匏,工诗画,善书。这件作品同样是吴昌硕拟朱老匏的笔意所作,同样以“古劲无匹”的笔意呈现出了“国色天香绝世姿”的国花风情。
陆俨少
陆俨少(1909-1993),名砥,字俨少,以字行,改字宛若,上海嘉定人。从冯超然习国画。工诗文,善书法,尤精山水,间作花卉、人物,也多妙笔。为一代艺术大师。曾任西泠印社顾问、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院长。
陆俨少 甲辰(1964年) 作娄山关大捷插屏18.5×35cm 约0.6平尺 福建东南2017春拍
作为海派传统书画大家,陆俨少长于烟云波涛,有“陆家云水”之誉,其山水风格突出,写意山石树木与工细云水相互辉映,对中国书画的发展影响深远,时人将其与李可染并称为“北李南陆”。这件作品是陆俨少1964年所作,陆俨少时年五十六岁,据陆俨少自叙记录可知,该年陆俨少随画院组织写生,遍览山水,“我看到山上丛林边缘,日光斜射,显出一道白光,甚为好看,归与西画家言及,说是轮廓光,我遂由此创留白之法……又加以改进、丰富,用到创作上,效果很好,遂多用之,形成我的独特面目”。此件《娄山关》以 *** 《忆秦娥》词意入画,近处作苍山连绵,重重皴染,墨色与胭脂层次递进;远山隔万丈翻腾云海,正是西风烈烈之景象,以留白之法所绘制,气势颇为磅礴。整件作品浓淡相宜,笔墨沉着中又有飞动之气,风格缜密,灵气外露,堪称陆俨少山水佳作。
3、程十发
程十髪(1921-2007),名潼,室名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之斋、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上海松江人。历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全国文联委员、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协理事。
他的画里,大多都是极其平常和平淡的事物,但却能出奇制胜,从一个平凡朴拙的世界里,揭示出一个不平凡的世界。程十发作画有两点不同于常人之处:一是行笔极快,犹如暴风骤雨掠过,气势逼人;二是用笔活脱,从他笔端流露出的线条,对比强烈。线条柔韧、绵长,饶有韵致。
他用墨,很追求酣畅淋漓的效果,破墨、破色或色墨相破法被他经常使用,意象较佳;他的造型,受前辈画家陈老莲、任伯年的启发颇多,并大胆吸收了民间美术的精华,着意于线、形局部的组合与搭配状态以及画面整体上的装饰感和形式感,以得神似,凸显画中形象的奇妙、趣味与幽默感取胜。
4、吴待秋
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里,崇德吴氏一门,接连出了吴滔、吴徵(待秋)、吴彭祖孙三代名画家。这在中国画坛亦属罕见。吴徵,字待秋,一生凭藉顽强的意志,恒久的艺术追求,获得了绘画上的成就,成为民国时期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画家,又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同誉为“海上四大家”,又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
吴待秋 辛酉(1921年) 作花卉图 设色纸本 镜心
题识:1。鼻观缠清香,折梅往茅屋。坐对古诗人,好句日披读。辛酉夏六月,待秋画于袌鋗庐。2。懊道人画法,袌鋗居士效之。钤印:1。吴征(朱)2。吴(朱)、来鹭草堂(白)
33.5×36cm 约1.1平尺(单幅)
吴待秋其画于笔墨技巧之外,尤得灵性揣摩之妙。所写花卉,得吴伯滔、吴昌硕真传,汲取赵之谦、李复堂、文徵明诸家之长,笔墨酣畅,宽博淳厚,特擅写梅,寥寥数笔,情趣盎然。
此双挖作品:蜂、梅,更是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题识分别为:“懊道人画法,袌鋗居士效之”;“鼻观缠清香,折梅往茅屋。坐对古诗人,好句日披读。辛酉夏六月,待秋画于袌鋗庐。”
吴待秋 壬申(1932年) 作竹137.5×35cm 约4.3平尺 福建东南2017春拍
“一竿两竿竹,风来声肃肃。取以为洞箫,吹出太平曲。”吴待秋此副《竹》,将竹与风、有形与无形微妙体现,并将动与静的态用诗句表达传递。用墨浓淡相宜、格局讲究韵律,实乃佳作。
谢稚柳
谢稚柳(1910-1997),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号壮暮,江苏常州人。著名画家、鉴定家。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顾问,历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等。
劳继雄(1950-)上海人,书画鉴赏家、画家。曾任职于上海博物馆,从事书画整理、研究和鉴定工作。曾师从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现为辽宁省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博物馆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著有《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海上画派,对中国近现代国画影响深刻,作为一个地域流派,至今存在(新“海派”),兴盛不衰。他们如一轮明月,照耀着今人。不管是创作者还是收藏家从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