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防范森严,为什么义士安重根能轻易靠近,并准确刺杀他
1909年10月26日,喧嚣的哈尔滨火车站人头攒动,场面热闹。俄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大家争先恐后地向站台蜂拥而去。警察、保安、宪兵、军队,所有负责安保的人员荷枪实弹,神情肃穆,如临大敌。
因为日本前首相,现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的专列,已经进站,他将和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会面。
(伊藤博文旧照)
9时30分,满面春光的伊藤博文在科科夫佐夫的陪同下,正在检阅俄国的仪仗队。突然,3声刺耳的枪声清晰传来。喧闹的人群,在瞬间安静后,再次炸锅,人们惊恐万状地纷纷四处逃散。伴随着尖叫声、吆喝声、急促的脚步声,以及间或响起的枪声。
伊藤博文身中三枪,血溅五尺,轰然倒地。
行刺者镇定自若地丢掉手枪,俄国卫兵一拥而上,将他扑倒在地。他一面挣扎着从怀里扯出了一面韩国国旗,一面大喊着“大韩民国万岁”,而后束手就擒。
此人就是安重根,血管流淌着独立精神和爱国热血的韩国义士,就是他亲手击毙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的被刺,在国际上引发轰动。尤其是在被日本侵略的中国国内,引起掀然 *** 。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盛赞安重根为“亚洲之一义侠”;梁启超作诗赞道:“黄沙卷地风怒号,黑龙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
那么,安重根为什么一定要刺杀伊藤博文呢?
安重根1879年出生于朝鲜海州,家境殷实。从小深受汉文化熏陶,熟读了中国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在中国诗词歌赋的浸淫中长大,立志“以尚武主义,挽 *** 弱,以扶国危”。
成长中的安重根,目睹了韩国的一步步沦陷,亲历了日本对韩国的逐步蚕食,对日本侵略者强加在韩国人民身上的痛苦,有着切肤之痛,非常痛恨日本人。
(安重根旧照)
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民国签订《乙巳条约》,将韩国纳为日本的属国。后来,又强行解散大韩民国的军队,逼迫高宗皇帝李熙退位,把韩国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安重根为韩国的前途和命运心急如焚,毅然辞别亲人,投身到争取民族自由和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去,组织义军打击日本军队。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遭遇惨败,只剩下少数人继续战斗。
后来,安重根又组织了“断指联盟”,决心通过暗杀的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安重根将刺杀的目标,首先锁定在了伊藤博文的身上。
因为伊藤博文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把持日本政坛长达20年。曾4次担任日本首相,4次出任枢密院院长,是日本驻朝鲜的统监。
伊藤博文是日本人侵略朝鲜的谋划着和执行者。他提出,只要占据朝鲜半岛,就能以此为跳板,觊觎大清帝国,北出俄国,进而占领整个亚洲。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过程,看似轻松写意,手到擒来。其实为了能成功狙杀,他可没少下功夫。
(安重根剧照)
安重根先是对刺杀地点做了精心选择。
他首先排除了在韩国和日本两地行刺伊藤博文的可能。因为这两个地方,是伊藤博文防范最为严密,安保力量最强的地方。
后来,机会突然出现了,伊藤博文要从日本启程前往哈尔滨,和俄国财务大臣协商有关远东地区的利益分配问题。
安重根计划在伊藤博文安保薄弱的途中下手。
伊藤博文中途唯一停靠的站点,是长春火车站。他要在这里换乘俄方提供的专列,前往哈尔滨。
因此,长春火车站便成为了安重根的首选行刺地点。
但安重根在实地考察了长春火车站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一来伊藤博文到达此站的时间是晚上,很难辨认伊藤博文本人。二来他发现长春火车站宪兵人数很多,很难近距离靠近伊藤博文。
于是,安重根将狙杀地点改在了哈尔滨火车站。
(安重根义士纪念馆)
1909年10月26日早上,安重根将自己化妆成了日本人的样子,头戴一顶鸭舌帽,穿上西装,粘上日本人特有的“仁丹胡”。
为了增加子弹的杀伤力,安重根把勃朗宁手枪里的每一个子弹的弹头都画上“十”字。
就这样,安重根怀揣着手枪,提前来到了哈尔滨火车站。
让人奇怪的是,安重根居然没有遇到任何的盘查,大摇大摆地随着人群来到了候车室,静静地等待着伊藤博文的到来。
后来才知道,负责检查的俄国士兵接到日本方面的通知,只查看中国人和欧洲人的通行证,而对日本人则一路绿灯。安重根的装束正好迷惑了俄国人,把他当作了日本人。
伊藤博文到达哈尔冰滨后,在车上和俄国的大臣唠叨了20多分钟,下车检阅俄国的仪仗队。此时的安重根,已经随着欢迎队伍,悄悄地挤到了前排,距离伊藤博文大约有十几米的位置。
等到伊藤博文一边挥手,一边缓步靠近安重根时,安重根突然猛蹿了几步,在距离伊藤大约5米的地方,掏出手枪,连开3枪,分别击中伊藤博文的左胸、腹部和腰部。
安重根还对着伊藤博文的随从开了数枪,击伤了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川上俊彦等人。
半个小时后,伊藤博文在火车站毙命。
安重根随即被逮捕,关押在了旅顺日俄监狱。
1910年3月26日,31岁的安重根被判处绞刑,英勇就义,年仅31岁。
2014年,在中韩两国的共同倡议下,我国 *** 在哈尔滨火车站修建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一来纪念这位慷慨赴死的抗日志士,二来警醒日本人,以史为诫,正视历史,避免重蹈当年的侵略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