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隋朝一和尚,却造反称帝立尼姑为皇后
“和尚”一词,本是从印度梵文而来,后专指剃度出家在寺庙修行的男性僧人,以念经诵戒为己任。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有名望的大和尚,其中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唐朝的玄奘,此乃古典名著《西游记》广泛传播的原因导致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遵守清规戒律,一心一意地念经。在隋朝末年,就有这么一名和尚,居然想入世当皇帝,他就是高昙晟。隋末时期,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不断,按照《隋唐演义》的说法,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群雄粉墨登场,各领 *** 。高昙晟也按捺不住,野心勃勃地揭竿而起。
高昙晟本是怀戎县的一名和尚,公元618年的时候,怀戎县的县令为了安抚民众,设立斋饭,举行祭祀活动,围观者众。早就存心造反的高昙晟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率领五十名僧众,闯入祭坛,杀死县令和守将,占领了县衙,控制了整个县城,宣布造反。他自称大乘皇帝,国号“佛”,改年号为 *** 元年,并且把老相好尼姑静宣接到县城里,立为皇后,称作耶输皇后。
“有怀戎沙门高昙晟者,因县令设斋,士女大集,昙晟与其僧徒五十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耶输皇后,建元为 *** 。”(引文出自《旧唐书》)
高昙晟虽然有当皇帝的野心,但是骨子里仍然雕刻着和尚的烙印,摆脱不了职业习惯,从他的年号、皇帝皇后的称号,就表露无遗,“大乘”、“耶输”、“ *** ”,都是佛教用语。而且早在造反之前,高昙晟就不是一个好和尚,违反清规戒律,暗地里和尼姑静宣私通。隋末好多农民起义,是被情势所逼,不得不反。比如瓦岗寨的翟让,本是东郡法曹,犯了法逃亡,不得已才聚众于瓦岗寨安身。但是高昙晟并不是当不下去和尚,而是野心膨胀,想过一把皇帝的瘾。
高昙晟也知道自己的势力太小,区区数千众不足以与朝廷武装抗衡,就把眼光投向渔阳的高开道,派人去招安。高开道本是一个私盐贩子,历朝历代盐业为国家所有,贩私盐是犯法的事情,所以高开道平常过的就是违法乱纪的日子。他参加格谦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于618年攻克渔阳,自称燕王。
“复引兵围北平,未下,隋守将李景自度不能支,拔城去,开道据其地。武德元年,陷渔阳郡有之。有铠马数千,众万人,自号燕王。”(引文出自《新唐书》)
此时的高开道部众比高昙晟多,实力比高昙晟强,却同意了高昙晟的招安,率部归降,被高昙晟封为齐王。两人称兄道弟,好不亲热。却不料,高开道“嘴里喊哥哥,背里掏家伙”,心怀奸诈,表面上归顺,暗地里存了兼并之心。三个月后,高开道摸清了高昙晟的底细,突袭怀戎县,斩杀了高昙晟,收服了他的部众。可笑高昙晟,才当了三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
就高昙晟这点伎俩,连高开道就驾驭不了,又怎么可能驾驭天下?当皇帝的野心,无异于痴人说梦,注定成为历史上的一抹烟尘,随风而去。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守着庙宇念经,虽然不能得道成佛,至少能够寿终正寝。
高开道这人,绝对是个牛人。据传闻,高开道在战斗中面部中箭,因为太深,医生就割开脸皮,在骨头上打入楔子凿开一条裂缝,才将箭头取出。高开道却叫人摆上酒菜,面不改色,照常吃喝。如此牛人,又怎么可能受制于高昙晟?
很对人眼高手低,野心比本事大,最终落个惨败的下场,毋庸置疑,高昙晟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