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裕和司马家族有深仇大恨吗 刘裕掌权后为何杀光他们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5-01)140

对刘裕执掌大权后,为何还坚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三国时期更大的赢家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曹操,因为他所建立的魏国活到了最后,可是实际上真正的赢家应该是司马家族,要知道魏明帝在位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强行夺取了魏国的政权,本以为是给曹氏家族打工的人,没想到反客为主,自此之后天下改姓司马,同时两晋时期也随之而来。

可惜的是司马家族并没有将晋朝延续多久就又被原本汉朝皇室后裔夺取,这个人就是南朝时期的宋国的建立者宋武帝刘裕,不仅如此,后来刘裕稳固政权后,还找机会将司马懿的后人全部灭门,难不成刘裕和司马家族有什么深仇大恨吗?其实并不是这样,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现实。

刘裕和司马家族有深仇大恨吗 刘裕掌权后为何杀光他们

01晋朝覆灭,宋武帝崛起

在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后并没有马上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避免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致使局势混乱,这一直持续到他孙子司马炎这一代,晋朝才真正建立,不过司马懿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为自己子孙留下的江山基业并没有流传太久,仅仅存在了百余年就覆灭了,紧接着就进入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在这样的混乱年代,汉朝皇室后裔刘裕趁机崛起,虽说是曾经的皇室后裔,实际上在当时在就已经沦为平民,更何况还是旁系子孙,不过时势造英雄,恰好当时的东晋将领桓玄叛变,意图谋权篡位。

刘裕很看好这个机会,想要来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眼看恒玄即将安排好夺位一事,逼迫着晋安帝写下禅让的诏书,刘裕这边就开始准备,筹备军队在京口起义。

因为桓玄荒废朝政,自上而下的官员也只顾个人私利,所以刘裕的起义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没过多久桓玄就被来下台,而刘裕因平定这一叛乱声名远扬,随后他便顺势建立了宋国,可能很多人好奇,他不是汉朝后裔吗,为什么不更名为汉?

刘裕和司马家族有深仇大恨吗 刘裕掌权后为何杀光他们

这主要是因为刘裕的家族生活的地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地宋,因而取国号为宋,不管怎么说,刘裕也算是为自己的先祖报仇雪恨,从司马家族的手中再次夺回政权。

02屠尽司马懿后人

在建立新的王朝之后,刘裕还干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就是下令处死司马懿的后人,常言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司马家族已经让出位置来了,刘裕为什么还放过他们呢?这件事情还要从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说起。

当时刘裕逼迫他退位之后,他就一直低调做人,平日里提心吊胆的生活,生怕刘裕会对他不利,毕竟司马皇室的身份摆在那里,换做是他也会怀疑会不会有一天被司马皇室再次推翻,可正所谓害怕什么来什么,刘裕对司马德文始终不放心,听说他还有个儿子,为了避免司马家族血脉延续,刘裕就随便定个罪将他的儿子杀死了。

后来想想,连他儿子都杀了,也不差再杀掉司马德文了,于是下令让一位名叫张伟的臣子带着毒酒去将将司马德文毒死,可没想到这个人居然还是一个心怀旧主的忠臣,他不忍心亲手杀掉司马德文,反过来自己喝下毒酒身亡。

刘裕和司马家族有深仇大恨吗 刘裕掌权后为何杀光他们

这件事情马上就被刘裕知道了,这可让他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身边的人还有心系前朝的,甚至愿意为了旧主甘愿牺牲自己,这样下去可不行,迟早会因为司马皇室的崛起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刘裕一不做二不休,彻底和司马家族撕破脸,随即下令杀掉所有司马皇室的人,在面对强大的武力镇压时,司马家族的人避无可避,能够逃出生天的寥寥无几,谁也没想到刘裕做事这么绝,自古以来少有禅让的皇帝被杀的,更别说牵连族人,遭受满门抄斩,刘裕这么做明显是败坏自己的名声,难道就是单纯为了打消自己的担心吗?

刘裕和司马家族有深仇大恨吗 刘裕掌权后为何杀光他们

03居安思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首先刘裕如此不顾后果屠戮司马皇室的人肯定不是一时冲动,身为皇帝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头脑,那即便有损自己的形象也要这么做肯定是有着更大的益处,除了排除异己,稳固政权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打算。

一来是消除后顾之忧,直接避免了司马家族的人日后报复,谁让刘裕的这个皇位是从他们手中夺走的,司马家族的人别的不说,隐忍不发是最让人佩服的,司马懿不就是这么夺取曹魏的天下的吗?

二来就是斩草除根,要知道司马家族可是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而且还是有着数百年传承的上层大家族,他们要是有二心假以时日就能掀起大的风浪,更何况其中很多人都是博学多才的能人,日后卷土重来的希望太大了,要是留着他们早晚有一天会再被他们推翻,与其一直防备,不如现在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刘裕也是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就是他的儿子刘义符,当刘裕登上皇位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按照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看,到了这个年龄就已经是迟暮之年,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人世。

刘裕和司马家族有深仇大恨吗 刘裕掌权后为何杀光他们

那刘裕就得赶紧安排好自己的后事,也要给自己年仅17岁的儿子铺好路,这要是哪一天驾崩,把这烂摊子留给刘义符,他根本没有能力管理国家,也无法抗衡那么强大的一个门阀世族,所以他宁可背骂名,也绝不能宋国旁落他人之手而死不瞑目。

04结语

或许很多人认为刘裕是冷血无情之人,为了一己之私滥杀无辜,迫害司马家族的人,可是反观一些别的朝代,类似的事情也不少,就比如汉朝刘邦屠杀功臣,唐朝时期李世民杀兄逼父,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简单来说,生于帝王家就不可能双手不沾血,争斗、内乱和杀戮是难以避免的,这也是封建王朝统治下必然出现的结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86512.html

“刘裕和司马家族有深仇大恨吗 刘裕掌权后为何杀光他们” 的相关文章

汉宣帝刘询为何名气不大?原因是什么?

汉宣帝刘询为何名气不大?原因是什么?

汉宣帝刘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汉宣帝刘询治下的西汉,可以称得上是西汉最辉煌的时期。刘询的文治武功,显然也是比汉武帝更高的。为什么说刘询的文治武功比汉武帝更高呢?一是刘询时期的西汉,对匈奴依然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刘询也多次出兵...

作为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有哪些看家本领?

作为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有哪些看家本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蜀汉“四相”之一董允的故事。董允也算官宦之家,因为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人,所以父亲董和举家从荆州南郡枝江搬迁到益州。起初跟随刘璋在他手下做事,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依然重用董和,官居掌军中郎将。他少年就和后来...

霍弋:蜀汉至西晋初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霍弋:蜀汉至西晋初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霍弋(生卒年不详),字绍先,南郡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国时期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时,霍弋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后,霍弋为谒者。诸葛亮北驻汉中时,霍弋被用为丞相府记室。诸葛亮死后,霍弋为黄门侍郎。刘禅立太子后,霍弋为中庶子。尽言规谏太子,甚为得体。后...

夷陵之战刘备被围困时,关兴和张苞为何没有冲杀出去?

夷陵之战刘备被围困时,关兴和张苞为何没有冲杀出去?

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刘备伐吴,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结果被孙权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彻底击败,刘备全军覆没,狼狈败走。关兴、张苞和傅彤保护刘备,被陆逊大军团团围住,死死困在马鞍山,关兴、张苞突围,被乱箭射回,都受了重伤,根本冲不出去。危机时刻,赵云率军...

赤壁之战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赤壁之战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还不知道: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何要投降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被封王的太监,平方腊、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还被称作奸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太监可不少,比如东汉灵帝时期的张让、明朝武宗时期的“立皇帝”刘瑾,靠才华吃饭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比如蔡伦发明了“蔡侯纸”、郑和七下西洋。以上这些人可谓是...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西晋宗室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永平元年(291年),西晋楚王司马玮带兵进入洛阳,联合皇后贾南风诛杀辅政大臣杨骏,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但是不久司马玮就被贾南风处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何司马玮会被自己的嫂子贾南风出卖,而被迅速除掉呢一,出身皇室...

曹丕对甄宓是真的吗 曹丕为什么还要赐死甄宓

曹丕对甄宓是真的吗 曹丕为什么还要赐死甄宓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是真的爱甄宓吗?为何后来又要赐死甄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植写洛神赋的时候,有一句“斯水之神,名曰宓妃”,被后世对标成了嫂子甄宓,也因此展开了曹氏宫廷狗血剧。但真实的历史,此宓非彼宓,洛神甄宓是后世歪曲曹植的原意,强行加上去的。那么问题来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