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因为失了面子而发动战争,却亡了国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结束了南北朝近170年的国家分裂状态,享国三十七年。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隋朝建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 *** 机制,兴建了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甚至隋朝出现“万国来朝”的局面。
正当隋朝国力蒸蒸日上,国内一片繁荣时,一个小国引起了隋朝注意。这个国家就是高句丽。因隋灭陈后,引起高句丽恐慌,于是加强战备、紧修城防、积极备军,并且广积粮草。防备隋朝来攻。朝鲜半岛的之一个王朝是由中国人建立的。
607年,隋炀帝北巡,各民族望旗而拜,纷纷觐见。唯独没有高句丽的人。杨广在东突厥启民可汗大营中却见到了高丽派到突厥的使者,隋炀帝对其援引箕子及汉代四郡的事,讲了一番高丽自古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命令其回国转告高丽王自己将于再次北巡,命高丽王亲自来此朝见,并威胁要率大军巡游高丽。
611年,年后隋炀帝再次北巡,高句丽王害怕,不敢来,于是隋炀帝丢了面子,以此为借口于次年攻打高句丽。
612年,之一次攻打高句丽,御驾亲征,起兵113万,分三路进军。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此时辽东寒冷,春季雨多,不利久战。
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说现在是吊民伐罪,非为功名,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辽东城的高句丽军数次出击不利,于是婴城固守。隋炀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坚守,隋军没有攻下。
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这时主将宇文述,轻装绕过辽东,围困平壤高句丽故伎重施,宇文述无法破城,后勤无继。遂退兵,到达萨水,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高句丽四面攻击,大败。
宇文述渡过辽河时,有30万人,等到返回辽东城时,只有30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之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613年,第二次攻打高句丽,隋炀帝又御驾亲征高句丽。 四月,炀帝渡过辽水,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 隋炀帝命令诸将攻打辽东城,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却没有攻下辽东城,隋朝与高句丽都伤亡甚重。
这时国内礼部尚书杨玄感的反叛,隋炀帝撤兵平叛,此次又是无功而返。
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第三次攻打高句丽。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高句丽的请降,并非真正归附,只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计。而自负才学,好面子的杨广,对此却未能识破,竟下令班师还朝。 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 ,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之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严重削弱了隋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
隋炀帝只是因为失了面子,不顾国内矛盾重重,悍然发动对外战争。又因摆出大国风范,造成贻误战机,错失打败敌人的机会。在之一次打败后仓促发动第二次,第三次战争,严重的消耗了国力和青壮人员,致使国内农名起义频发,规模越来越大,阀门士家也纷纷反叛,最终推翻隋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