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历史文化7年前 (2018-05-05)330

对民以食为天,唐朝是如何储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物资,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限于生产力、技术水平以及粮食的品种,古代粮食的产量远远低于现代。较低的产量更加凸显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古代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粮食的短缺往往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小则造成饥荒,人民流离失所,正常生产遭到破坏,重则导致农民起义,甚至颠覆政权。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对于粮食的供应无不视为头等大事,每个朝代都努力从各个方面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以及努力提升粮食产量。围绕着粮食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法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在各方面繁荣发展的时代。其中,粮食的生产,储存与管理制度上的成熟也是促使唐朝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一、粮食的生产

古代的粮食生产极度依赖于时节,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中国历来有多种粮食作物,不同的作物对于气候,水土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中国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区域性分布。同时,对于不同的粮食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了完善的耕种,收割的经验技术。

另外唐朝时期时期粮食的产量与种植技术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唐朝 *** 对农业生产的态度与政策上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粮食种类及分布区域

中国古代,粮食种类多样,传统有五谷的说法。但是在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粟即谷、小米,都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到唐朝时期这种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稻和麦的比例逐渐提高,渐渐取代粟的主粮地位。

唐朝时期粮食种类大致按南北分布,南方粮食以稻为主,兼种麦,粟;北方以麦,粟为主。另外,大豆,小豆,高粱,燕麦,荞麦等作物在南北方各有种植。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作物的种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作物品种。

粟在北方一直是主要粮食作物,因此也一直被当做赋税的主要主要形式。粟相对来说耐干旱性较强,对农田,水土,气候的要求不高,因此得以在北方大范围种植。在唐朝时期,粟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北方、西北,在南方也有种植。

麦有大麦、小麦,以小麦为主。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但是一直作为粟的补充。直到唐朝中期,随着小麦产量的不断增加, *** 开始将小麦作为赋税的征收对象。这种转变标志着小麦开始逐步取代粟在北方成为主粮,同时也使得北方饮食结构发生大的转变,各种面食开始兴起。小麦的种植区域与粟基本相同,主要在中国的北方、西北,相对缺水的区域。

稻的种植在唐朝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唐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同时社会安定人口大量繁衍,使得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促进了南方土地的开发。南方湿热多水适合于水稻的生长,因此,南方成为水稻的主产区。并且,到后期南方生产的水稻还大量供应北方地区。唐朝时期,水稻的产地并不局限于南方地区。在北方,甚至西北也有种植,但是限于北方缺水的情况,其种植面积总体不大,因此产量不高,不能与麦粟相比。

在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之外,唐朝时期还有大量其他粮食作物的生产,比如各种豆类,高粱,燕麦,荞麦等,分布于各个区域,作为主粮的补充。

唐朝时期,尤其是中后期,已经初步形成南稻北麦的基本粮食格局。同时,其他多种粮食的种植也丰富了唐朝粮食的种类。

产量的保证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唐朝时期的文献资料中有大量关于粮食产量以及仓库储粮的记载,通过对比前代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粮食的产量、储量远超以往各朝各代。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选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唐朝时期,得益于 *** 的鼓励,在隋朝末年因为战争荒芜的大量土地迅速恢复生产。同时大量新的耕地被开垦出来,这种对传统耕种地区土地的尽可能利用是耕地增加的一个原因。另外,在唐朝时期南方地区人口大增,使得南方的土地大量被开垦出来,这也是唐朝耕地面积增加的一个原因。

粮食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耕种技术的进步使得土地亩产粮食数量增加。唐朝时期,新的耕作工具,耕种技术被发明出来,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提升了粮食的亩产量。比如,唐朝时期首先出现了曲辕犁,耙等工具,提升了土地耕作的效率,有利于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另外,在肥料的改进上也有长足的进步。还有,唐朝时期有些对种植的改进有些依然沿用至今,比如作物的轮作制。相较于以往朝代的以冬小麦种植为主的一年一熟,唐朝北方已经普遍实现一年两熟的轮作制度,在南方实现了一年三熟。这种耕种技术的改进大大提升了土地产量。

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改进耕种工具、技术等多方面的努力促进了唐朝粮食产量的大增。粮食常量的大增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也为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 的政策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重农是唐朝时期的基本国策。唐代 *** 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因此从建国开始就制定各种政策、制度对粮食的生产予以保证。

首先,唐朝历代皇帝亲力亲为鼓励农桑,向天下表明重视农业的态度;同时奖励农耕,对耕种表现出色的官员予以奖励。通过这些手段引起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其次,传统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对劳动力的要求非常高。在古代人是之一生产力,因此保证耕种中足够的劳动力是保证粮食产量的之一要务。唐朝时期, *** 首先鼓励生育,通过繁衍人口增加劳动力;其次尽力减轻农户徭役压力,是农户有更多经历进行农业耕种;另外,通过建设义仓等积极抵御灾荒,保证人民不因灾荒流离失所导致耕地荒芜,影响正常的粮食生产。

还有,唐朝 *** 严禁宰杀牛马骡等牲畜。在古代,畜力的使用可以大大促进耕作的效率,是除人力外最重要的生产力。唐朝时期在禁止宰杀牲畜之外,还曾多次购买牲畜分给农民,以此鼓励农业的生产。

唐朝时期,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以及主食的结构逐渐形成后世的格局。这一时期,得益于国家安定,南方地区的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 *** 的重农国策的影响,粮食生产达到了历史更高水平。

二、粮食的储存与交易、消费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粮食的生产在唐以前主要是一年一熟,到唐朝时期逐渐形成北方一年两熟,南方一年三熟的状态。相对于粮食的收获,粮食的消耗是一个日常化的行为。因此,粮食生产出来之后,如何储存以供应常年的需要是和粮食生产同样重要的问题。在唐朝时期,粮食的大规模储藏集中在官方设立的几种类型的大的仓库里。同时在高官贵族,工商业者,以及普通民众之间都存在着不同体量的粮食储藏。

官方及民间的粮食储藏

在唐朝以前,一直到宋元时期,粮食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需要将征收上来的大量粮食进行专门的存储以备国用。在唐时期,出于各方面的需要建有各种形式的粮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太仓:太仓有说属于正仓的一种,设置在首都,粮食的来源是经过转运仓运来的全国各地的赋税。其主要职能是供应首都的宫室,官员,学生,卫戍军队等使用。同时,太仓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会作为常平仓,义仓的辅助。

正仓:正仓广泛设置在全国地方州县,是国家的主要粮仓。正仓主要储存国家税收的粮食,在具体的使用上,则包括转运至太仓,发放官兵俸禄,备荒赈灾等作用。

转运仓:转运仓的作用是在粮食各地转运期间临时存放的仓库,沿水陆运输要道上进行设置。

军仓:军仓的粮食来源于屯田,主要用于供应官兵俸禄,在荒年也用作荒年的粜米。

常平仓:常平仓粮食的主要来源是赋税,一般设置在地方,用于保证荒年的社会稳定、赈灾、平稳粮食价格等。常平仓的设置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义仓:义仓首创于南北朝时期,为唐朝沿用。其粮食来源于赋税。义仓的设置主要目的就是供给地方防备灾荒使用。

唐朝的官方仓廪系统除了储存国家财政收入以备国用这种基本的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备荒赈灾的作用。同时常平仓的设置是国家利用粮食做为经济工具,发挥着调节物价的作用。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民间的粮食储藏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民间自建粮仓用以储存上缴赋税之后的粮食,作为维持家庭生存的作用,相对分散。但是,因为唐朝统治者藏粮于民的思想,所以在总体上有相当的规模。另外,唐朝粮食产量大增促进了粮食的交易,同时粮食加工业发达,所以与粮食相关的工商业者也建设了大量的粮仓储存交易的粮食。还有就是高官贵族自建的粮仓,他们是将粮食作为财富以及享受的物质来储藏。

粮食的储存关系到粮食的稳定供应,因此国家建设各种形式的粮仓以保证国家大政方面的需要。另外在民间也存在各种形式的粮仓,体现了古代粮食的重要性。

粮食储存的 *** 及管理

粮食作为农作物,如果储存不利极易腐坏变质,因此粮食的储存的手段以及管理就极为重要。在《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一》中有关粮食储藏的记载,“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从中可以看到,根据种类,环境的不同粮食的储存时间相差巨大,多则九年,少则三年。

为了更好的储存粮食,在仓储建设中唐朝 *** 确定了几项选址的原则:首先,仓窖储藏因为安全性高作为优先选择,不能建仓窖则建屋储藏;其次是在高地干燥处选址;另外,在仓库边上要设排水设施。可以看到在仓库的建设中主要考虑到安全,防潮等几个因素。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在仓库管理上,唐朝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仓库管理体系。首先,明确了各个仓库的管理人员:根据仓库所在地及仓库性质,指派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另外,明确了仓库的监督责任,各地仓库账本交由尚书省户部,安排专门人员审核。同时还设置了专门监察机构,安排御史对各仓库进行监管。

在粮食的保管上,对于粮食进出仓储的情节以及涉及到的每个人都要明确记录以备核查。同时,在粮食的管理上也制定了明确的制度,对如何堆放、如何防霉、包括粮食需要达到的堆放年限,都有明确要求,并对违反的人员设置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粮食储藏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的生产。唐朝时期各种形式粮仓的设置不仅考虑到了粮食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同时考虑到了备荒赈灾以及作为经济手段维持国家经济平稳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粮食的作用。同时,有效的仓储技术及管理手段保证了仓库功能的正常运行,其作用不亚于粮食的生产。

粮食的交易与消费

唐朝时期呈现出空前的社会经济繁荣,粮食产量的大增是重要的作用。农户在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之后还有大量的粮食剩余,这些粮食就会通过交易进入流通。粮食流通的同时促进了粮食制品的消费,增加了市场经济的活力。

唐朝时期,粮食的交易一般是农户与 *** ,农户与民间商贾之间两种。由于粮食生产有季节性,因此在产粮时期粮食大量上市,导致粮食价格较低。这时候, *** 为了维持粮食价格,以高于市场价格从农户手中籴米。等春天、荒年等粮食供应不足等时期, *** 再以低于市场价格粜米,平抑粮价。这就是常平仓设置的目的,通过粮食的一进一出平稳粮食价格,维持社会经济的平稳。

农户与商贾之间的交易则纯粹出于消费的需求,以粮换钱购买物资满足生活的消费。同时,商贾将买来的粮食加工成各种食品,再供应到市场上,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唐朝民众的生活消费品得到极大的丰富,也促成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唐朝时期统治者的相对开明,对重视农业的生产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这样的基础上,唐朝的粮食生产技术,耕地面积得到极大的提升,促成了粮食的产量大增。在粮食的储藏上,则借鉴前代经验广建粮仓,并建立详细的管理制度,使得粮食的储量超越以前的朝代,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大量粮食的生产与储存保证了整个社会粮食的供应,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物质基础。对唐朝粮食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唐朝繁荣强盛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2]杜海滨。唐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3]刘坚。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沿革

[4]李维才。唐代粮食政策及其实际运作浅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5/187265.html

“古代民以食为天 唐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储备粮食的” 的相关文章

陈尧佐:北宋宰相、书法家、诗人,在水利上颇有成就

陈尧佐:北宋宰相、书法家、诗人,在水利上颇有成就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郡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

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她的私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她的私生活是什么样的?

太平公主从一出生,就注定着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都很低,在家从父,嫁人从夫,没有什么话语权。但凡事也有例外,西汉的吕后,一代女皇武则天,包括后来的慈禧太后,这些女性在我国历史上,不但大权独揽,还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几笔。“巾帼英才扭乾坤, 一代女皇绝...

古代武将画像都是大肚子的 这样的武将能够上阵杀敌吗

古代武将画像都是大肚子的 这样的武将能够上阵杀敌吗

还不知道:看古代武将画像,名声越大肚腩也越大,这样真的能驰骋沙场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衣食无忧之后也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比如身体的健康和身材的整体塑造,许多男性朋友都认为体态均匀,最好能有八块腹肌才算是成功的标准,而在现实生活...

在古代皇帝是如何保证贴身护卫的忠诚度的?

在古代皇帝是如何保证贴身护卫的忠诚度的?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皇帝这个职业并不是那么地好做,在历史记载中,最后能够善终的善终的皇帝并不多,很多皇帝都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身首异处。皇帝作为一个高危职业,当皇帝得到权力之后,就必然要加强自身的安全保卫,不然自己...

阮氏女: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典故?

阮氏女: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典故?

阮氏女,三国时期曹魏名士许允之妻阮氏,陈留尉氏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貌丑而见识非凡。她出身士族之家,是卫尉阮共(字伯彦)之女、阮侃(字德如)之妹。 嫁与许允后生有二子:许奇,官至司隶校尉;许猛,官至幽州刺史。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得夫敬重名士许允的妻子是卫尉...

在古代知县是什么官阶?他是如何管理人口的

在古代知县是什么官阶?他是如何管理人口的

县是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自从秦始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县令就成为最重要的基层官员,一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古时候,知县属于七品官,官阶不高,但是对于地方上来说,却又是最接近普通人群的人。在中国古时候,尽管地域辽...

唐宣宗登基后,在军事、经济、文化与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唐宣宗登基后,在军事、经济、文化与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李忱,即唐宣宗,初名李怡,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共12年。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他...

在古代皇帝的一天都需要做些什么?是如何安排的?

在古代皇帝的一天都需要做些什么?是如何安排的?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凌晨四点,天空的夜幕尚未破晓,已经有人起床开始洗漱了,因为早上五点到七点,他的工作就要开始了,所以必须加快自己的步伐,不能美美地睡个懒觉。这样的作息时间,看起来比现在的高中生还要辛苦,难道这又是“XX中学”的“杰作”吗?然而,这却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