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司马错究竟有多厉害?和白起相比如何?
春秋,礼崩乐坏而又诸侯并起。战国,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频繁的战乱,除了让百姓饱受摧残外,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以及社会的进步,华夏大地上之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也在战争的表象下不断催化孕育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亦是如此,统一华夏的重任,在强大诸侯国中不算翻转,最终花落秦国,而秦国为了能完成此项任务,整整经历了七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但这只是一个基础,并不是全部,真正让秦国具备横扫六国之势的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战争成败的也绝不单单只是军事实力。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彻底失去和秦国抗衡的资本,而秦国惨胜伤亡亦不小,但是在短短数年,就能迅速恢复,何也?
其实是得益于稳定大后方源源不断提供的支撑。
说起秦国稳定的后方,那就绕不开资源丰富的巴蜀两地,而让巴蜀并入秦国版图的是司马错。那么名气不高的司马错对秦有何贡献?让秦无后顾之忧,功劳不比白起低。
名将司马错究竟有多厉害?伐魏攻楚灭亡蜀国,历经3任秦王一直被重用,位高权重而得善终,关于司马错的故事,我们还要从秦惠文王说起。
族灭商鞅,不废其法。
秦孝公继位之初,山东诸侯想要合而瓜分秦国,但最终因为利益分割不均等问题而被搁浅,这是秦国历史的一段耻辱,发愤图强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西部强国,虽然仍被山东诸侯冠以蛮夷,但实力却让它们恐惧。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也就失去了支柱,再加上嬴驷对于此人也不感冒,于是对秦有大功的商鞅,最终也只能落得被车裂的下场。
纵观山东六国的变法,我们会发现,只要主张变法者死,那么变法就会夭折,楚国的吴起变法是如此,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亦是如此,但秦国的变法却没有跟随商鞅的死而结束。
因为秦惠文王知道商鞅的变法确实能强大秦国,所以即使族灭了商鞅,但商法仍被有条不紊的贯彻着,足见秦惠文王的雄才大略,此外,这位秦王身边还笼络了一大批人才,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
伐蜀灭韩?争论不休。秦国强大之后,自然免不了要对外扩张,这是诸侯生存的法则,秦惠文王就对这事比较发愁,但既然想不到门路,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采众人之谋。
秦惠文王也正是这样做的,于是叫来了张仪和司马错,纵横大家张仪一直把山东六国作为纵横捭阖的棋盘,他的建议是直接伐韩,毕竟巴蜀两地从来就没在张仪的脑海中存在过,而司马错听了张仪的建议直接大摇起头,认为张仪的策略有重大失误。
司马错认为想使国家富有,必须扩充土地,想使军力强大,必须让人们富有,想要建立王业,必须要广施德政,现在秦国虽然强大了一点,毕竟不具备一国对多国的实力,去攻打韩国容易,却极其容易引起山东诸侯的群起而攻之。
如果秦国去攻伐巴蜀,这样既不会引起山东诸侯的警觉,又能扩充秦国的土地,并且为将来攻灭楚国打好基础,正所谓得蜀既得楚,秦惠文王听到司马错的分析,认为相当有道理,就让司马错率兵攻蜀,司马错不负众望,不到一年就攻克了蜀国,平定了蜀地。
平定叛乱,伐魏攻楚。
平定了蜀地之后,蜀王被降为蜀侯,成为了秦国的附庸,秦王自然要派人去管理,选来选去选了一个叫陈庄的就做蜀国丞相,陈庄虽为臣子,但蜀侯都要听他的,毕竟他是秦国指定的实际管理人。但是陈庄此人日益膨胀,秦惠文王死后,陈庄觉得自己要做实实在在的蜀王,就立即宣布独立,刚继位的秦武王那叫一个生气,于是命令司马错协助甘茂去平定陈庄的叛乱,两人通力合作,甘茂诛杀了陈庄,蜀地再次回归秦国怀抱。但秦武王是个短命的主,秦武王去世没几年,秦昭襄王也刚站稳脚跟,蜀地郡守再次反叛秦国,司马错又一次被派去平定叛乱,此次司马错诛杀叛臣二十余人,彻底稳定了蜀地。
秦昭襄王统治时期,平定蜀乱的司马错一直被重用,向东攻打魏国,与白起一起夺取魏国城池60余座,向南从巴蜀进攻楚国,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可以说司马错几乎把秦国地盘扩大了一倍之多。
飞鱼说:名气不高的司马错对秦有何贡献?让秦无后顾之忧,功劳不比白起低,可以说,白起动不动挥师数万人去攻城略地,其实都少不了稳定后方提供的粮草支持,当我们赞叹白起统兵作战的能力时,往往都忽略了司马错立下的功劳。
名将司马错有多厉害?历经3任秦王一直被重用,位高权重而得善终,纵观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能打仗的将军有很多,但能得善终的却不多,后面的王翦算一个,但司马错可是经历了三位秦王,如果从此点分析,王翦不如。说完了司马错,我们接着分析巴蜀两地对于秦国的意义,巴蜀两次由于常年远离中原战乱,百姓本身就比较富裕,地广人稀的巴蜀之地,大量肥田都不被开垦,秦国占领了巴蜀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个粮仓,意义重大。
在中国历史上,巴蜀之地,汉中之地,关中之地是中国封建王朝更替时的必争之地,占据了这三地,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决定战争胜负因素中的经济因素,由此可见司马错平定蜀地对秦国统一华夏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