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大泽乡起义成功后,为何陈胜要杀害吴广呢?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2)80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暴政就会有起义,这也是朝代更迭中必不可少的一段历程。“伐无道,诛暴秦”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口号。

秦二世的残暴和挥霍无度葬送了秦王朝的大好前程,这也属于 *** 的典型案例。当时诸侯国都不堪朝廷的负重统治,但谁都不想出这个头,是陈胜和吴广揭开了大动乱的序幕。

陈胜吴广两人是这次起义的领头羊,成功之后陈胜当了王,而吴广当了大元帅。本该是一对非常好的组合,但没想到最终还是走到分道扬镳的那一天。

大泽乡起义成功后,为何陈胜要杀害吴广呢?

鸿鹄之志

古时候的人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被教化得非常的“听话”,但偶尔也有一些是“不听话”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不甘愿总是屈尊在其他人之下,这样的人势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陈胜便是这样的人,他还在帮地主耕田的时候就给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了蓝图。“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他出身起就是穷苦的命,但陈胜却不想认命。

因此在他被抓壮丁之后,一直计划着要干一件大事。在陈胜的心中,他认为如今朝廷的暴政都是源于秦二世,他心中的大王是像扶苏公子那般待人宽厚、施以仁政的人。

大泽乡起义成功后,为何陈胜要杀害吴广呢?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的佩服楚将项燕,一心也想像他一般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起初这是陈胜的鸿鹄之志,后来看着朝廷越来越腐败,于是便将志愿扩大到推翻朝廷,自己称王。

大泽乡的一场暴雨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当时按照秦朝的律法,如果没有按时抵达指定地点,那么这里的所有人都要被杀头。除了几名官兵以外,还有九百多名的民兵,陈胜吴广因为能干被选为大队长。

眼看着就过了期限,陈胜心想横竖是个死,不如造反可能还要一线生机。说干就干,他跟吴广一商量决定策反那些民兵们一起发动起义,他们人数众多,那些官兵必然不是对手。

但是师出要有名,陈胜吴广两人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先是找别人占卜此次行动的吉凶。那个占卜人给他们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那就是必须先树立威信。

随后吴广便通过一些神秘莫测的手段来给陈胜树立威信,他先在帛书上写下“大楚兴,陈胜王”六个字,然后塞进鱼肚子里。假装要到河里去捕鱼,最后让别人切开鱼肚子看到这句话。

当时人群中就炸开了锅,纷纷将目光投向陈胜。他们见目的已经达成,于是又在晚上添了一把火,当时他们旁边有一座古庙,吴广在夜里点燃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不停地念那句话。

经过一晚上之后,民众的心开始动摇了,纷纷找到陈胜吴广想要归附。他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找个茬把官兵们杀掉,然后开坛祭祀正式发动起义。

起义成果

陈胜吴广带着手底下九百多号人首先攻占了大泽乡,陈胜自封为大将军,吴广则为都尉,他们号称大楚政权,在秦朝各县市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偷袭成功。

不久后陈胜吴广便接连攻克下了蕲县、苦柘、谯等地,他们的队伍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充,从最初的几百人到到后面的几万人,而且还拥有了六七百量的兵车。

他们在攻打陈县的时候,县令和郡守们又刚好外出,所以留下守城的郡丞与他们起义军作战,双方在城门下打得不可开交,之后郡丞便被斩杀,起义军乘势攻克入城内。

陈胜吴广的队伍如此声势浩大,沿途也获得了许多不堪秦朝暴政统治的人民的大力支持。为了在陈县落脚生根,陈胜召集了当地的元老和地方豪杰一起开会商讨。

期间有人说“将军征讨暴秦、重新建立楚国政权,实在功不可没,按理应当称王才对”。陈胜听他这么一说喜出望外,于是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张楚。

随后声势浩大的起义军顷刻间席卷全国,各地的诸侯政权都纷纷想要脱离秦朝的控制而自立为王。陈胜也趁着这个势头,让吴广先把荥阳拿下,这样也好打通关中门户。

陈胜看中的还是位于荥阳附近的一个粮仓,如果他们得到这个优势,那么不仅可以截断秦军的补给,还能解决自身粮食紧缺的问题。当时吴广一路打到了临潼境内,一步步地逼近了咸阳城。

秦二世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调集了几十万名囚徒前来抵御起义军。吴广顺利开进咸阳的计划也泡汤了,不久后居然被手下将领田臧给杀死,最后也失去了荥阳,张楚政权也落败不堪了。

陈胜吴广结怨

关于吴广的死因,很多人都猜测是陈胜授意田臧去杀了他的。至于陈胜为什么要诛杀这位多年来与自己同生共死的兄弟,司马迁早已在《史记》当中说出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陈胜称王之后,个性上就变得骄纵,见谁都一副看不起的样子。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其跟那些起义军的关系日渐疏远。

一次他的一位老乡知道他当了王便前来拜访,陈胜本来并不想搭理,可是老乡却很执着,愣是等到陈胜出门。老乡见到陈胜并没有直呼王,而是称呼他的小名。

他跟陈胜一起回宫,各种规矩也很随便,还经常提到陈胜以前的旧事。有人对陈胜说:“你老乡总是这样胡说八道,有损威严”,最后陈胜便将老乡给杀了。

因为这件事,许多人都开始惧怕陈胜,没人再敢在他面前放肆,但他也逐渐失去了民心。吴广刚好相反,他对待部下非常亲切,时常跟将士们同吃同住,在军中威望也相当的高。

这引起了陈胜的忌惮,这便是陈胜要除掉吴广的关键原因。没有哪个君王会允许功高盖主的人存在,就像几十年后刘邦称帝还是选择诛杀开国功臣一样的道理。

吴广要是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也许就不会有这一天。陈胜此人心性不稳、格局又太小,实乃难成大事。当吴广被杀后,张楚政权内部出现了动摇,他本想退回安徽再做打算,没想到却半路被自己的车夫所杀。

从此仅维持半年,将整个秦朝搅得一团糟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正式落下帷幕,剩下的舞台便开始交给刘邦和项羽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5/188493.html

“大泽乡起义成功后,为何陈胜要杀害吴广呢?”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皇太极到底有多痴情?

历史上皇太极到底有多痴情?

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 庙号太宗,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皇太极为了海兰珠从此不再打仗,因为海兰珠死了,皇太极恨不得放下万里江山,跟着海兰珠去死。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痴情,超越了生死。皇太极爱上了老姑娘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26岁,那时候女人十四五岁就结婚令其。海兰珠的妹妹,后来的孝庄皇...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还不知道: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汉能够统一,他会因为忌惮而被杀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古今历朝开国功臣,很多都不得善终,毕竟身为能伴随开国君王打江山的臣子,大多都有不俗的能耐,而这些人一旦独立出去,很有可能坐镇一方,威胁到帝国的安危。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

关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追随刘备关羽,本...

徐晃能被曹操奉为战神 徐晃最后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徐晃能被曹操奉为战神 徐晃最后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徐晃曾被曹操奉为战神,为何死得如此憋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武将。而在这其中徐晃作为曹魏势力当中五子良将之一,可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名武将了。而纵观徐晃的一生,可以说是纵横沙场,战功赫赫。为曹魏的建立与壮...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镇北将军魏延同乡。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开府治事,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累迁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继任尚书令。景耀四年(261年),迁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为平尚书事,连同侍...

商鞅和张仪都是秦国的功臣 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商鞅和张仪都是秦国的功臣 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还不知道: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被车裂,张仪却善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其发展进程可谓波澜壮阔。当然,它的发展历程中,历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辛。在历任秦国宰相中,有两个从魏国来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曹操明明是最爱惜人才的人 曹操为什么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明明是最爱惜人才的人 曹操为什么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

还不知道:曹操为何不去请诸葛亮出山?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每次提起三国,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诸葛亮,这个能掐会算的卧龙先生硬生生为资质平庸的刘备指明了方向,还帮他建立了蜀国,甚至在他死之后还稳住了朝堂。而让人不解的是,曹操明明最为惜才,怎么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反而让刘备捡...

张郃和许褚都面对过乱箭 两人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张郃和许褚都面对过乱箭 两人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对同样是面对乱箭,为什么张郃被杀,而许褚却活下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在战争上使用弓箭,不够光明正大,但还是有很多著名的武将,在战场上因中箭而失去战力,甚至直接阵亡。例如江东猛虎孙坚,曾令董卓闻风丧胆,结果在讨伐黄祖时,于岘山中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