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什么是公荐制度?对唐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3)130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公荐制度是唐朝科举制度中的特有现象,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在对人才的选拔,中央的强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期也成为官员集结朋党的工具。

科举制度,为人才广开入仕之途,并极大地拓宽了士庶及第的范围。

它兴起于隋朝,到宋朝逐渐成熟完善。

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处于一个不断完备的过渡时期,而公荐就是在此过渡时期的补充。

什么是公荐制度?对唐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据《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中记载:

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日公荐。

公荐作为唐朝科举制度的有效补充,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当然,也涌现了消极的效果。

一:举贤任能

以选拔政治人才为特征的选官制度与封建统治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统治者为了维护中央的统治,需要贤能之人为其提供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谋略,所以,不断地完善选官制度以达到举贤任能的效果。

公荐的制定也是基于为国家提供人才而设,寄希望于社会舆论、个人声望的力量,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在唐朝时期,通过公荐确实有一批名声显赫、才能显著的人才顺利及第。

当然,这与有公荐能力的台阁近臣有着莫大关系,他们多能处于为国纳才之心,为应举中文名卓著之人充当强有力的奥援,向知贡举的官员力荐。

而由于其显赫的地位及名望,也使得他们的举荐更具有说服力。

在他们公荐下的许多举人也不负众望,为国家鞠躬尽瘁,声名远播。

公荐注重举人之才艺以及荐举之人的名望,推荐的官员以举荐良才为己任,知贡举者也恪尽职守,聚揽人才,“其取人也畏于饥议,多公而审”(《容斋随笔》四笔卷五“韩文公荐士”条)。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能进士及第与公荐有着很大的关系。

贞元八年,兵部侍郎陆贽权知贡举,时右补阙梁肃不仅学识渊博,为古文大师,而且在官场也很有威望,勤恪清廉,为人称道。

陆贽就诚恳地邀请他推荐才华出众之士,梁肃便协助陆贽一共荐举了韩愈、欧阳詹等八人,都文采卓越,及第高中。

梁肃的赏识使得韩文公及第登科,感激在心,于是在以后的仕途中,韩文公以梁肃为榜样,“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

公荐虽然是残留着察举制痕迹的推荐,并与考试相结合,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能够选贤任能的。

二:集权于中央

什么是公荐制度?对唐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公荐的推行,其在对中央集权的加强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隋唐以前,选官任人只注重门第家族,门阀士族子弟可依据门荫入仕,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现象。

而且,士族的分布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征,地方士族势力的强大无疑会加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公荐制度的出现,则可以打击地方士族的势力,巩固中央统治。

公荐需要借助于“台阁近臣”的荐举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选官入仕的权力就收归于中央,这也是与察举制的根本区别。

察举制选拔官吏主要是地方长官于辖区内实地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考核试用合格后,再授其官职。

察举制后期所处的政治环境,是以地主豪强、门阀士族等权势盛行的时代,主要依托的是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所造就的威望,操控人才的选定。

使得察举制仅局限于世家大族中,垄断了中央的选官,壮大了地方士族势力。

公荐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特性,但却是由中央的有地位威望的官员掌握其荐举权力,遏制了地方控制人仕的局面。

并且,士族入仕要借助于公荐,就不仅仅是于地方提升名望,还需要与中央发展人脉,并结交高官达贵之土。

这样一来,也就转移了地方势力发展的方向,为了仕途的顺畅而积聚于中央,这就无形中起到拱卫中央,削弱地方的作用。

虽然公荐的强化中央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无疑使许多应举之人于京师展现自己的才华,以期能够名扬四方,得到荐举。

三:“多务朋党 ,驰逐声名”(出自《旧唐书·高郢传》)

公荐的初衷是选拔人才,但其在不断推行过程中也为许多贪官污吏所利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毕竟,对大部分家境贫寒的应试子弟来说,仅仅凭借个人的才华来博得有声望的权臣赏识的机会是很少的。

公荐本身就带有其自身的缺陷,被举荐的举人在应试及第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倾向于知贡举和举荐的官吏,这样容易造成官吏结党私营,朋党林立。

特别是在唐中后期,安史之乱极大地冲击了唐王朝 的统治秩序,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虽然唐王朝能维持其几百年的统治,但其内部机制却是运行紊乱,政治势力干预科举愈来愈严重。

什么是公荐制度?对唐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公荐更是成为权臣培植朋党,壮大势力的工具。

于是科场的风气江河日下,权臣把持科举,小人公然贿赂,以求公荐及第,得到权贵的庇护。

天下有才华有抱负的文人墨客为之叹息,却是敢怒而不敢言。

掌管进士考试的知贡举者也利用手中的公权,勾结权势之臣,对其所举荐的“举子”不加考察,一味地任用。

官员为争夺权势,各树朋党,“中朝流品相率为党甲,以名德清高之最者为其首”(《金华子》卷上)。

对贫寒举子们来说,公荐仅仅意味着公开地举荐举子,但并不说明科场的公平及公正,公荐逐渐成为统治阶层控制科举,培植势力的手段了。

到了唐朝后期,公荐已经不能作为科举制有效补充发挥积极的功效,相反,成了科举制度的毒瘤,徇私舞弊的门径,这是违背科举初衷的。

此后,公荐在科举日益成熟严谨的宋代,只能面临淘汰的命运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5/188594.html

“什么是公荐制度?对唐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的相关文章

黄宗羲:明末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黄宗羲:明末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遗民。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

雍正皇帝去世后 乾隆是怎么对待大臣李卫的

雍正皇帝去世后 乾隆是怎么对待大臣李卫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李卫不爱读八股文,走不了科举的路子。父母见他无所事事,问他想做什么,他说:“当官!”于是,父亲想了一个办法,果然让李卫当了官,从此一飞冲天。李卫此时已经30岁,家境比较富裕,父母担心他闲...

历史上宋神宗变法为何会遭到反对?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宋神宗变法为何会遭到反对?真相是什么?

宋神宗赵顼,宋朝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 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宋神宗赵顼是宋朝除开国一祖一宗外,最积极进取的皇帝。到他继位时,宋朝深受冗员、冗兵、冗费等三冗之害,国家财政面临的问题危机重重。这对于有心把国家变得富强,继而开疆拓土的宋神宗来说,是不可忍受的。于是,他选中...

咸丰帝是怎么死的?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咸丰帝是怎么死的?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和历史上最后一位手握实权的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位居万人之上。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外人看来,皇帝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位,可以说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但不可否认,皇帝确实又是个“高危职业”。细数封建...

雍正继位是因为丰台大营吗 电视机演的是不是真的

雍正继位是因为丰台大营吗 电视机演的是不是真的

对雍正依靠丰台大营才平稳继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其实历史上的雍正压根就没见过丰台大营。说雍正继位主要依靠丰台大营是出自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中的说法,而这部历史大剧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影视剧也好,小说也罢,都是艺术加工的效果罢了,与真实历史并不相同...

刘秀人称外号位面之子 刘秀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刘秀人称外号位面之子 刘秀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刘秀为何被称为位面之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通常而言,我们总是在网络玄幻小说中了解到这个名词“位面之子”,最开始是08年的《魔兽世界》开始运用这个称呼,到现在网络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称呼或是类似的。那么什么是位面之子呢?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一个...

历史上陈平的才能怎么样?

历史上陈平的才能怎么样?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邦的谋臣陈平,虽比不上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声名显赫,但也确实算得上一个风流人物。他出生低微,身处穷巷陋室,但胸存大志,广结高人,游学读书,投靠英主。他辅佐刘邦,屡出奇计,匡扶汉室,位及相位。虽然遭遇...

关羽在白马之围时,没有选择收服廖化是因为什么?

关羽在白马之围时,没有选择收服廖化是因为什么?

白马之战又称“白马解围”,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关羽在曹操手下时,为曹操斩了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挂印封金,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在这期间,关羽遇到了廖化和周仓,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两人都要跟随关羽,而关羽只要周仓,不要廖化,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廖化比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