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历史文化7年前 (2018-05-13)351

还不知道:古代人日常生活,有大家想的那么诗情画意吗?一日两餐原因是啥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古代与现代既有时间上的跨度,也有空间与维度方面的跨越。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延续,那么现代人就是古代人对生命的寄托与希望。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或窥探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原来历史竟然惊人的相似。而差别就在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创造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都要远高于古代社会。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同时,也是种族向更高水平发育的一个重要飞跃。简而言之就是现代社会物质达到了极大丰富,而古代社会物质条件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信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都会认为,古代社会一定是山清水秀、层峦叠嶂,琼林玉树、尺树寸泓的人间仙境。因为在人类尚未发展到工业文明,或者说自然环境并没有受到破坏之时,古代人的生活一定是“幽居舒适如仙境,雅逸休闲近自然”。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得到证实。“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古代绍兴江南水乡西村的美景。作为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经典名篇,不仅写出了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同时也抒发出了诗人醉心于自然,享受美好时光的闲适心情。但古代人的生活都如此诗情画意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

古代人生活中的田园乡野情趣

现在社会由于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所以大多数人都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但由于生活节奏相对来说较快,导致很多人都出现了疲于奔命的状态。近年来在很多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呼唤自然的心声,久居城市中的人们都希能够回归自然。

这主要是因为大自然不仅可以让心灵更加宁静,而且也可以有效缓解身心疲劳。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虽然生活便利性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却会给人们留下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怡然自得之感。

一、东晋时期的田园生活

1。古代农民日常生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所以生活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所有人,几乎一直都处于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度日的状态中。王公贵族、士大夫、官僚阶层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生活在当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由于古代社会增长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主要的经济来源几乎都源于土地。全国人口中大概有90%以上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而这种农忙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春夏秋三季,冬天的时候北方人还有“猫冬”习俗。

很多无法读书的小孩,都会帮着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前还要储备过冬柴,在这种前提下古代农民阶层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可以用来休闲。大多数农村妇女都会在油灯下,帮助丈夫或孩子们缝补衣物或缝制新衣服。

而古代农村男子则因为每天都会干农活,所以除了忙乎活计之外晚上都会早早入睡,目的,就是在第二天早晨早起下地干活。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不仅特别乏味而也没有任何趣味性。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2。东晋贵族的休闲生活

但是生活在社会上层的达官贵人们,不仅每天锦衣玉食而且也有闲情逸致。东晋时期由于大多数社会资源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所以他们不仅可以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还会组织很多特别隆重的活动。

比如,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兰亭清溪举办一场,名震古今的“曲水流觞”盛会。参加这次饮酒赋诗唱酬盛会的一共会42人,这其中就包括谢安、孙绰等当时的军政高官。在这次文人雅客的 *** 中一共作诗三十七首。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就是描写当时“曲水流觞”盛会的经典诗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中,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不仅特别丰富,而且也总会给人留下一种奢侈 *** 之感。

3。陶渊明的田园情结

很多人在阅读古诗的时候,都特别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生活在东晋末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醉心于田园的大文学家。作为古代中国之一位田园诗人,他不仅创作出了众多田园名篇,而且还将隐逸情怀发挥到极致。

在他创作的《饮酒·其五》一诗中,其实就很清晰的为世人描绘出了,古代田园生活的场景以及情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在田园乡野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草庐,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静谧与安然的气氛。为什么如此热爱田园生活呢,主要是因为这位大诗人的心已经融入田园情怀。这其实也是古代田园生活的一个特性,虽然在诗歌中看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但是每天都要生活在田园的古代农民群体,却未必能够感知到这种纵情于山水的情怀。因为古代社会苛捐杂税特别繁重,农民一年到头都要不断忙于农活,但是在秋收之后却只能盈余果腹之食。虽然古代农民生活特别劳累,但是很多人却都会苦中作乐。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古代人“一日两餐”的渊源

现代社会无论南北皆遵循“一日三餐”制,简而言之就是早餐、午餐、晚餐。在南方地区甚至还会出现一日四餐的现象,如果再算上宵夜恐怕就会达到一日五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物质,极大丰富有关系之外还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但是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朝复亡,大约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都遵循着一日两餐。无论是生活比较富足还是相对贫困的人家,都在默默的遵守着这种古老的用餐制度。

一、粮食不足

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一日两餐”难道他们不饿吗?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饮食风俗,主要与当时社会的粮食产量不足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农民阶层这种饮食现象特别普遍。

大家都知道古代社会农民一直都处于被剥削地位,他们虽然没日没夜的耕种农田。但是在秋收时这要将绝大多数粮食交工,土地比较少或者粮食歉收的年头,大多数农民就只能掰着手指算计着吃饭。这其实是古代社会“一日两餐”的基本契机。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2。正餐之外吃零食

虽然在古代社会中上层阶级或富贵人家,也会严格遵守“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但是他们会在正餐之外吃零食,比如,水果、干果、糕点等食物。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一日两餐”,也根本不会有饥饿的感觉。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家庭比较富有的地主阶级,由于每一餐都是大鱼大肉荤腥比较多。而这些食物往往会给身体提供很多热量,所以就算是一天吃两顿饭也会特别扛饿。这其实也是古代人“一日两餐”的原因之一。

古代社会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唐宋两朝被称得上是我国经济发展高峰期,所以在这两个历史阶段曾出现过很多综合性大城市。不仅人口突破了百万大关,而且也出现了很多娱乐场所。唐朝时期沿袭了隋朝“瓦市”,所以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城市居民,在华灯初上之时就会成群结队逛夜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高度发达的夜生活,其实主要与唐朝时期废除宵禁制度息息相关。在唐朝和宋朝之前古代社会一直都实行宵禁制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安全,同时也非常方便统治者管理百姓。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一、宴饮聚会

生活在唐朝时期的王公贵族,相对来说拥有的社会财富较多,所以当时更流行的夜生活就是宴饮聚会。而且会根据身份地位不同,宴饮聚会的形式与规模也会有所差异。换句话说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宴饮聚会的规模就会越大。

唐代诗人祖咏曾创作《宴吴王宅》一诗,他在诗中写道:“吴王承国宠,列第禁城东。 连夜征词客,当春试舞童。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更待西园月,金尊乐未终”。 这首诗不仅描绘出了吴王的宴饮场面,而且也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的纸醉金迷。

关于唐代王公贵族宴饮聚会夜生活的记述,还可以从大诗人李白的《寄王汉阳》,一诗中探索到相关蛛丝马迹。“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锦帐郎官醉,罗衣 *** 娇。 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 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

二、勾栏瓦肆

相比较于唐朝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更胜一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朝时期的富商巨贾多如牛毛。笔者猜想这些富商的宴饮聚会,也一定不会比唐朝人逊色。生活在当时社会大城市中的普通居民,其实也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宋朝时勾栏瓦肆不仅规模浩大,而且也形成了节次鳞比的产业化机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在夜幕降临之后,前往勾栏瓦肆寻求 *** 或找乐。大街上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男女,不仅可以带勾栏瓦肆中找到乐趣,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逛夜市。

可以说宋朝时期的夜市绝对不比现代社会差,因为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不仅位列世界前茅,而且很多外国商人也蜂拥而至,在宋朝东京、西京、杭州、成都等地,不仅云集了大量外国商人而且也可以买到外国商品。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结 语

古代社会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历史时期,如果大家对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感兴趣,建议大家平时应该多阅读一些古文古籍,相信一定会找到特别满意的答案。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低,所以古人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现代人相提并论。

即使是一些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也未必有现代人过得舒服惬意。从整体角度来看由于古代社会环境比较优雅,人们吃的食物也都是自然馈赠,所以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田园乡野生活,从这一点来看现代人绝对会望洋兴叹。

笔者认为在分析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时,一定要将其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阶层。毕竟不同朝代、阶层的日常生活也会有一定差异,所以要想更加全面并细致的了解存在生活,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史书和文献。

【参考文献】

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陆运良《还原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元宵节》

曹明明《由小见大——解读古代人类生活之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88655.html

“古人的日常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到底有哪些才能?

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到底有哪些才能?

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在《三国演义》的刻画下,鲁肃被描写成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还当了关羽单刀赴会的背景板,几乎没什么能力、没什么存在感。然而真实的历史上,关羽、鲁肃两人都是单刀赴会,而且鲁肃击剑骑射,智识超群,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都督!击剑骑射,射楯退兵据《吴书》记载“肃体...

在古代清宫妃子总是带着甲套,是因为什么?

在古代清宫妃子总是带着甲套,是因为什么?

虽然我们在各大影视剧之中,看到护甲套的场景大多数都是清宫剧,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不论是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会过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对于女子而言,更是如此。她们对于美的审美和追求,好像是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即便是穷苦人家的女子...

历史上张郃的真实死因是什么?都有哪几种说法

历史上张郃的真实死因是什么?都有哪几种说法

张郃出生于冀州河间郡,汉末时期投入了韩馥手下。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张郃是曹魏名将,在官渡之战时,张郃已经是河北名将,可以说,张郃成名非常早。张郃一生,从东汉末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到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木门道设下伏兵,张郃中箭身亡,可以说,几乎贯穿了整个三国时代。关于张郃之死,史书记...

在政治与文学方面,萧子良有哪些成就?

在政治与文学方面,萧子良有哪些成就?

萧子良(460年~494年5月4日),字云英,南朝齐宗室大臣,齐武帝萧赜次子,母为武穆皇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精通儒家,爱好佛法。初仕刘宋,辅佐邵陵王刘友,累迁会稽太守。齐高帝即位,受封闻喜县公,任职丹阳尹。齐武帝即位,册封竟陵郡王,历任南徐州刺史、南兖州刺...

在政治与文学方面,李峤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在政治与文学方面,李峤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

李世民和魏征号称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真实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和魏征号称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真实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还不了解:李世民与魏徵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李世民与魏徵真的是君臣相得的典范吗?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叫作“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而这个可以当作镜子来照人得失的大臣就是魏徵,后世也多将李世民与魏徵二人赞为君臣相得的典范...

历史上真实的宝庆公主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宝庆公主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宝庆公主,明朝公主,明太祖朱元璋幼女,安徽人。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公元1398年,大明帝国遍地哭丧,因为这个帝国的开创者去世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或许很多人对这位君王一一不舍,有老百姓也有一些正直的官员,但可以肯定的是,最不舍得是朱元璋的妃子们。因为,朱元璋...

古代大臣也有年终奖吗?

古代大臣也有年终奖吗?

古代大臣也有年终奖吗?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年终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在当时,每年皇帝都会颁发两次半年奖,分别为“春赐”与“腊赐”。“春赐”的时间是在立春那一天,文官中的司徒、司空可领取三十匹帛,九卿则能领到十五匹。武官中的太尉、大将军可领到六十匹,执金带吾和校尉则...

评论列表

戴洋
戴洋
6分钟前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既有诗情画意的一面,也有艰辛劳碌的现实,他们虽然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背景下,一日两餐的饮食制度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朴素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曲水流觞、夜生活宴饮聚会,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而农民阶层的劳作和生活状态则反映了他们的勤劳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古诗文中蕴含的田园乡野情趣一文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