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诗词文献7年前 (2018-05-16)590

提到《孙子兵法》相信很多人都对它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它的来历么,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其中它所包含的智慧至今适用。

相传《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吴叫孙武所写,但从那至今,孙子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国的将军孙武的争论,就像人类历史的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过在战国时期,商君书、韩非子等书中提到的吴孙支书,指的就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

但同样没有说明作者是孙武,直到汉代司马迁史记中才把孙子13篇的版权画在孙武的名下,孙子兵法仰仗者,司马迁史记威名千年之间,再也没有人对这本书的版权问题说三道四。

质疑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陈振孙在直斋书录体检中直接向太史公发飙,孙子真的是孙武撰写的吗?真的有孙武这个人吗?紧接着宋人叶适与清人姚际恒也在为陈振孙助拳,当然他们可不是信口开河的,都是讲事实摆道理的人,他们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史记》中虽然确切的讲到孙吴帮助吴王去讨伐楚国这件事情,还提到一个杀掉吴王两个爱妃的宫女的经典段子看起来似乎很真切,但是这个可能是小说家说的为什么呢?

试想一下吧,如果有人去投靠一个君主,想建功立业之一次见面就把君主的爱妃给杀了,就算君主还让你的脑子还留在脖子上,但想让君主不恨你容易吗?更不要说得不得到君主的信任了。

还有一个佐证,就是《左传》中在距离数吴王的生平事迹时候,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孙武这个名字,如果春秋时期真的有孙武,这个人又该出那么大的世界来,想必《左传》这本书也是不会不提到他的《左传》。

对于吴国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吴国攻占楚国首都这件事情,讲得还是比较详细的,其中提到孙武等人,未见孙武之名,由此不能断定孙武存在与否,但却可以说在吴国,孙武好像就像是一个跑龙套的,一点儿都不像一个大军事家。

如果孙子这本书真的是春秋时期孙武所写的,那么书中就不该出现某些不该出现的硬伤,例如春秋时期称大富为主,在这本孙子中却屡称国军为主,春秋时期出征,带兵并无国军受命将军魏征的事情不存在,孙子书中提到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

春秋时期战争规模不大,几次著名战役所用的战车不过区区几百辆,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战国时期才可能有,因此《孙子兵法》应该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写的,春秋时期的孙武,献给吴王的不是这部兵法。

在《孙子兵法》中出现过十次,这都是战国以后的用法,在春秋时代,骑统帅大军的多是君主本人,如果是臣子就是那个平常管理国家的政策,多是君主的近亲或者大臣,贵族将相都有一个人担任,没有将这样一个管理和指挥军队的专职部门将相分离,都是战国时期的事情了。

还有在孙子兵法中写道,军费开支时多提到千金二字,也还提到百金这也暴露了,这本书应该写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金还不是货币,不会出现数词和金莲在一起的说法。

也有人以为《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这种观点,认为在《吕氏春秋》中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十大著名学派的人物,孙膑赫然在列。可见在战国时期,其更高人物是孙膑,还有在战国策中提到孙子的名字,多次,例如在书本中中提到孙子谓田忌曰,熟悉孙膑故事的人都知道,孙子指的一定是和田忌合作的孙膑。

同样的,也有很多学者都怀疑这些看法,看来要彻底解开孙子的作者之谜,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考证与研究。

但不可否认《孙子兵法》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这本兵书得到广泛的世界认可度,如,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并成为美国高级军校的必修书目;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的必读书。这本书中蕴含懂得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是可以借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因此,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研究,实用性极高。它在现在战争,尤其在商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其包含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环境,指导着商业战略。

战争规律与“道”:先秦兵书在论述战争的普遍规律时,夹杂了《老子》中关于“道”的思想理念。“道”的含义即如同今日所说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万物生长的总原理,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规律,因其不变性,故又称为“常”。先秦兵书所反映的战争原理均可由此寻找到思想渊源。兵家以道家特有的哲学思想与自己的兵学理论相融合,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细读孙子兵法, 我们就会发现其核心论述就是谋略。谋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竞争是实力和智慧的较量。商战如兵战,善用谋略者胜。一本《孙子兵法》,留给我们的是智慧与谋略的启示。现代商业的竞争就如同军事战争,虽不见刀光剑影与硝烟,但也如战争般凶险。企业的高层决策者便如同如同军事战略制定者,必须有勇有谋,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尤其是面对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 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出现失误, 就可面临被挤出竞争的行列的风险,从而导致企业的衰败。因此,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必须审时度势,立足现实,预测未来,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预见性, 所谓“未战而庙算胜”;二是智慧性,所谓“因形而措胜于众”。孙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究竟有些什么奇谋妙策,龙韬虎铃,他一 概采取引而不发的叙述。 同时,《孙子兵法》注重对“知”这个概念的阐述,知的概念是其余理论展开具体论述的重要基础。正如书中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不难理解,先知彼此,方才出谋,最后行动,因此,知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那么,何为知?《孙子兵法》里的“知”有三层意思:之一,洞悉事物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第二,提升境界,看的更长远,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这就要求能见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这恰恰是胜利的关键。第三,洞悉事情发展的规律, 这便是所谓的“道”,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力。因为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才能避免突发状况。

《孙子兵法》强调:强调将帅们在战场上判断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指出将帅们在知道一些要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有些道路不能走,有些目标不能攻击。作战方式有点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 *** ,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生活中也是这样,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需要慎重的考虑。《势篇》中说“以利动之,以 卒待之”,这一作战原则从另一方面也告诫着我们学会正确面对取舍与得失。不要被一事物表象所蒙蔽。“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正确取舍,才能实现价值的更大化。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

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分享其中十句经典名言,充满智慧,至今依然适用。

之一句:“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真正的将领,应该是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的人,才可以担当大任,如今也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

第二句:“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根据“利”的原则而采取应变措施,制约敌人,让更优秀更精干的人为你做事,让更富有心智的人为你出谋划策,这就是现在的“因势利导”。

第三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始计篇》

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也就是做出的行动要出乎人的意料,现在多用于表示要抓住机遇。

第四句:“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兵法·虚实篇》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如今用来表示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第五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九变篇》

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原则。但凡明君圣主,只要头脑清醒,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只是遥相节制、赋予将领充分的自 *** ,而非“事无巨细”、身必躬亲地干预前线兵务。结果往往是前者得胜,后者败北。

第六句:“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孙子兵法·谋攻篇》

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衡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得将士产生疑惑。如今的管理层更是如此,经常会犯这种错误。

第七句:“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如今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第八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用最小的损失获取更大的利益。

第九句:“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形篇》

善于作战取胜者,既没有奇异的胜利,也显不出智谋之名,更看不出勇武之战功。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把自己处于绝地逢生的境地,说话办事都是谨小慎微,不能把自己的事业当成一个赌注。

第十句:“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孙子兵法·军争篇》

敌军退回本国不要拦截,包围敌人也要留缺口,敌人到了绝境可能拼命,不要盲目迫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5/189133.html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的相关文章

郭盛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五位

郭盛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五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郭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盛是《水浒传》人物,四川嘉陵人氏,善使方天戟,外号“赛仁贵”,意思是武功赛过薛仁贵。 原来从事水银买卖,但是...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晙(653年-73...

张仁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名列北宋《十七史百将传》

张仁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名列北宋《十七史百将传》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仁愿(?-714年...

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简介:所著《诸蕃志》具有重要作用

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简介:所著《诸蕃志》具有重要作用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明朝状元顾鼎臣简介:著有《未斋集》、《文康公全集》

明朝状元顾鼎臣简介:著有《未斋集》、《文康公全集》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本是人人喊打的浪子,却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他是谁?

本是人人喊打的浪子,却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他是谁?

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代诗歌繁荣,代表了当时最高文学水平,尤其自盛唐开始,唐诗发展已经成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影响力最大的两个诗歌流派——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其中,边塞诗派以王昌龄、高适、岑参...

郭待举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郭待举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待举,唐朝许州颍川...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