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8)250

魏元忠(?~707年),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县人,唐朝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武周时期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时代。

所谓武周时期,就是指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位的那十几年时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子,武则天从一个尼姑奋斗成了皇后,而后又成了太后,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成为一代传奇女帝。而武则天在位的这十多年时间里,当时的中国也经历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方面,当时的唐朝高层,生活十分奢靡,而且私生活混乱,广为后世所诟病。而且,武则天在位期间,滥用酷吏,大肆屠戮功臣,导致唐朝边境开始逐渐出现叛乱,折损了不少国力。

但另一方面,武则天又大兴科举,广泛提拔寒门子弟,彻底打破了传统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而且,在农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武周时期也都有着十分璀璨的成果。

而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曾有这样一个人,常年身居中枢之位,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位宰相经历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为唐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人,名叫魏元忠。

提到魏元忠这个人,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因为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这个人基本没出现过。所以往往只有对武周历史特别了解的朋友,才会知道这个人。但实际上,这个人在正史上,那是相当重要的!

魏元忠,原名魏真宰,字元忠,生年不详。作为唐朝的一代宰相,史书上却连他的生年都没有详细记载,这似乎显得十分可笑。但实际上,魏元忠的这种情况,还真不是特例,而是当时的时代局限性。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魏元忠并非出自那些世家大族,而是出身寒门。在唐朝的时候,像他这样的寒门子弟,自家又没有强大的族堂记载家族历史,后世史官想要考证他的生年,自然也就不太可能的。

不过,这里我们所说的寒门,并不是说魏元忠他们家特别穷,或者说他们家都是底层百姓。恰恰相反的是,从历史上的一些蛛丝马迹来看,魏元忠的直系长辈里面,至少有人在唐初应该担任过五品以上的官职。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当时的中国,因为以往的历史原因,存在着一个又一个的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往往都传承了几百年,有的甚至可以直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国家出于种种原因,甚至还专门编了一本书,来给这些家族划分等级,这本书叫做《氏族志》。自己家族能进这本书的,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士族。而如果进不去的话,比如因为战乱丢失了家族历史,或者确实出身寒庶,就算家里官做得不小,这个家族一样还是只能算寒门。

魏元忠他们家,大概就算是寒门当中,比较高等的那一种。

对于魏元忠的早年人生,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只知道,他是河南商丘人,出身一般。如果魏元忠早生几十年,以他这个家世,别说宰相,就连当地的县令都当不上。因为在唐朝以前,从汉朝一直到隋朝初期,中国在选官方面都是实行推荐制的,那些世家大族完全控制了推荐的权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年豪阀。

但是,到了隋朝的时候,科举制开始出现了。

隋朝那会儿,科举制其实还只是一个雏形,只有贵族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但是到了唐朝之后,唐朝将科举制彻底发扬光大了。那些世家大族,再也无法完全把持上升通道,就算是普通的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入仕做官,而且还可以做高官。

不得不说,魏元忠算是出生在了一个好时候。

青年时代的魏元忠,虽然并非出身世家,但好在家族长辈有人做官,所以魏元忠就直接进入了唐朝的太学求学。

唐朝的更高学府,叫国子监。国子监内部,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个学院。这其中,国子学级别更高,只有三品以上官员的后代,才能进国子学求学,学的也都是相应的知识。比国子学稍低一些,但也需要五品以上官员的后代,才能进入其中。再往下就是四门,这个学院只招七品以上官员的后代。

前三个学院,都是只招官宦子弟,培养的方向也是作为未来的高级官僚。至于另外的律学、以及算学,就如同书面意思那样,教的都是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三个学院,是对真正的底层百姓家的孩子开放的,培养的也都是专业领域的人才。

这里我们稍微打一个岔,说一个和魏文忠无关的事情。从国子监的这些配制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那些说中国古代官员不需要学数学的,完全就是扯淡。因为国子监里面的算学,就是教数学的,而且教授的数学水平还不低。当时算学内部一共有十本教材,统一由传奇人物李淳风主编,被后世称之为《十部算经》。这十本书都学完了,数学水平绝对比今天正常的初中毕业生还高。

魏元忠进入太学的时候,应该是李治在位期间。当时唐朝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候,国力雄厚,对国子监学子的补助也比较高。再加上魏家也有点家底,所以求学期间,魏元忠根本不用为生活发愁。

按照一般的思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魏元忠是不是就该努力学习,然后努力通过科举,尽快走上仕途,争取更高的官位?正常情况下,魏元忠确实应该这样做,这也是当时绝大多数国子监学子的选择。

但魏元忠恰好是个不一般的人。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在太学求学期间,魏元忠对官职和权力之类的东西,丝毫不感兴趣。人家都在积极跑门路,争取让朝中的大官推荐自己,魏元忠却对此毫不放在心上。

与之相反的是,魏元忠倒是对历史和战争之类的学问很感兴趣。当时有个人叫江融的人,写了一本叫做《九州涉险图》的书,总结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战争经过,以及其中的得失成败。魏元忠读了之后,觉得江融写得还不够完善,干脆就自己重写了一下,对其中的战例进行补充分析。

如果魏元忠生活在今天的话,估计可以很快成为一个历史类的自媒体大V,或者干脆成为一个历史畅销书作家。其实今天中国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某位把明史写得生动有趣的畅销书作者,写完那本畅销书之后,马上开始官运亨通,据说现在已经做到副厅级了。

历史证明,能把历史和战争琢磨明白的人,这样的人往往都很适合做官。因为在这样的人眼里,眼前的问题有太多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了。

在太学写了好多年的闲书之后,魏元忠看起来似乎依然一事无成。与他同期的学子,都早就已经入朝为官,领先了他太多太多。但是,努力这种东西,从来就没有白费的。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此时的魏元忠,其实已经比绝大多数的同期学子,都强大太多了。

公元679年,李治已经病入膏肓,饱受头疼病的折磨。高原上的吐蕃,又经常进犯,搞得唐朝西线边境不得安宁。这一年,默默无闻的魏元忠,忽然来到洛阳,利用国子监学子可以上奏的特权,向李治上书,评论唐朝军队作战的优缺点。

李治收到魏元忠的上书后,顿时眼前一亮。魏元忠的上书,写得通俗易懂,却又深入浅入,深刻分析了目前唐军内部存在的各种优缺点。

此后,李治直接下令,任命魏元忠为秘书省正字,同时在中书省听候调遣,不久之后,又直接升任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大致相当于今天中央巡回组的处级干部,基本上和《人民的名义》里面那个侯亮平差不多。官身品秩虽然不高,但位置却很特殊。

短短数年之内,魏元忠便走过了其他同期学子,十多年都未必能够走完的路。最重要的是,魏元忠这个名字,已经出现在唐朝更高统治者的眼里,并且对他观感极佳。除了李治之外,当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亦是极为看好魏元忠。

武则天本就是靠着寒门官员得势。当年李治刚刚登基的时候,大权原本都掌握在关陇老臣的手里。后来李治凭着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严重打击了老臣集团的权威。在那之后,武则天亦是成了寒门官员的真正领袖,负责组织寒门官员,帮李治一起打压那些关陇贵族。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寒族又极富才学的魏元忠,自然更容易得到武则天的青睐。

公元683年年底,李治因病去世,武则天开始全面掌权。在李治去世不到两个月之后,武则天便以太后身份,废掉了新皇帝李显,改立李旦为傀儡皇帝,独掌大权。武则天掌权之后,马上将魏元忠殿中侍御史,官职再进一步,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正处级。

就在魏元忠升官的同时,以徐敬业为首的反对派,在扬州正式起兵。这事在唐朝历史上很重要,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对这件事应该都不陌生。而徐敬业起兵之后,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伐,魏元忠则是被她任命为监军!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当中,魏元忠却能够被委以监军的重任。可见在此时的武则天眼里,魏元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接下来魏元忠也没有让武则天失望,监军期间,魏元忠很快就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分析叛军的优势和缺点,多次献计被采纳。

最终,李孝逸很快平定了扬州之乱。在这之后,魏元忠也随即被提拔为司刑正,而后改任令。洛阳令这个官职,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西城区区长,正厅级。

担任洛阳令期间,魏元忠尽职尽责,将首都洛阳管理得井井有条。不过在这之后,武则天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同时也为了打压反对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举报风潮,大肆任用酷吏。臭名昭著的酷吏时代,也由此开始。

随着武则天大肆任用酷吏,魏元忠的日子自然就开始难过了。以魏元忠的性格,自然不愿和那些酷吏同流合污,更不愿意屈服。所以不久之后,魏元忠就被酷吏周兴诬告下狱。魏元忠被抓之后,周兴很快就罗织了一系列罪名,最后给魏元忠捏造了一个谋反帽子。

谋反,是要杀头的。

被扣上谋反这顶帽子之后,魏元忠很快就通过了整个司法审讯过程,直接被推上了刑场。但就在魏元忠即将被杀的时候,武则天连忙派使者过来,以魏元忠之前平叛有功为名,赦免了魏元忠的死罪,改为流放贵州。

此后的几年里,魏元忠在贵州那边吃了几年的苦,暂时远离了朝堂。而京城这边,武则天彻底掌握了权力之后,终于在公元690年,正式篡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武则天登基之后,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就直接把周兴这个酷吏杀了,以此来平息众怒。

周兴死了之后,魏元忠的案子自然要重审,经过一番审查之后,自然也就发现魏元忠无罪,武则天随后又把魏元忠给召了回来,继续做他的京官。但是不久之后,魏元忠又再次被来俊臣诬告,而后又被流放岭南。

魏元忠被流放岭南后,京城这边又重演了一次之前的剧本。公元697年,武则天觉得反对党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酷吏们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这一年,以著名酷吏来俊臣为首的一群酷吏,又被武则天推出来杀掉,平息众怒。

来俊臣死后,魏元忠的案子自然又要重审,然后再次 *** ,再次被召了回来。

公元698年,魏元忠回到京城,随后被任命为侍御史,不久又被直接提拔为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的更高法院副院长,正部级。公元699年,魏元忠升任凤阁侍郎, *** 宰相。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纵观魏元忠的升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过程真的是很艰难。在已经取得武则天青睐的情况下,魏元忠仍是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成了唐朝的宰相。而且,这期间还曾多次被流放,起起落落。

那么,多次被流放的魏元忠,为什么还能屡次回来,最后还一路升迁至宰相呢?

答案其实只有四个字:简在帝心。

魏元忠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同时做官的能力也很强,自身更是持身周正。这样的人,不管到任何一个时代,都绝不会被埋没。而且,从魏元忠上书的时候开始,武则天其实就很看好他。但是因为后来的政治环境太特殊,酷吏们诬告之后,武则天又不能不处理,所以只能将魏元忠流放。但就算这样,武则天依然尽可能的保护魏元忠,所以才会有之前刑场之上,武则天派使者来救下魏元忠的事情发生。

而从武则天的角度来看,魏元忠更是她不能放弃的人才。之前武则天为了上位,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如此一来,就势必会导致两种人的出现。首先,会出现一大批坚定追随武则天,但是个人能力有限,或者身居高位后为非作歹的人。这种人就是以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为代表。为了上位,这样的人武则天不得不用,但到了一定的时候,武则天会把他们推出去杀掉。

其次,还有一种人。这种人也是出身寒门,但支持武则天,更多是为了争取利益。利益一致的时候,他们会坚定支持武则天。但当利益不一致的时候,他们甚至有可能站到武则天的对立面。这种人,以武则天掌权之初,坚定支持她的宰相裴炎、大将军程务挺等人为代表。对于这样的人,武则天也没惯着,上位之后马上就杀了。

那么,武则天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那种坚定支持她,而且又有很强的个人能力,愿意好好治理国家的人才。这种人,便是以狄仁杰、魏元忠等人为代表。

在武则天心里,从始至终,她一直对这三种人分得很清楚。所以武则天对魏元忠的定位,一直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样的人,武则天自然不会杀。就算流放了,以后也会召回来。而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予以重用。

而且,武则天观察了魏元忠整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魏元忠的表现让武则天越来越满意,武则天对他的定位也越来越高。而武则天对魏元忠的最终定位,就是接狄仁杰的班,成为下一任大唐宰相。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在魏元忠升任 *** 宰相的时候,狄仁杰已经69岁了,正忙着去河北平定突厥的叛乱。两年之后,狄仁杰去世,魏元忠和张柬之等人,正式接班。

担任宰相期间,魏元忠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但说实话,就算魏元忠能力再强,武则天再信任他。碰上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魏元忠这个宰相依然不好做。

魏元忠升任宰相之后,武则天就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向来英明无比的武则天,也开始有点老糊涂了,宠信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张家兄弟只不过是武则天的男宠,但因为得到了武则天的宠爱,在朝堂上也越发势大,很多朝臣都依附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魏元忠这位宰相,又不愿和张家兄弟同流合污,自然和张家兄弟走到了对立面。

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张家兄弟便给武则天吹枕头风,说魏元忠心怀不轨。看到武则天衰老之后,打算拥立太子。此时的武则天,最怕的就是这件事。就算对魏元忠再怎么信任,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最后,经过一番审查,武则天虽然明白,魏元忠是被陷害的,但为了防止魏元忠生出这样的心思,还是将魏元忠贬为端州高要县尉。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武则天是在没事找事,已经开始老迈昏聩了。但实际上,这还真不是武则天多心,在当时的朝堂上,有这种心思的人,并不在少数,都在观望风向。而且正如武则天担心的那样,几年之后,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另一位宰相张柬之,带头发动了政变,逼迫武则天还政给李显。

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龙政变。

至于魏元忠,因为此时远在广东,自然没机会参加这场政变。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魏元忠没有被贬的话,估计也不会缺席。

神龙政变后,李显登基。李显当上皇帝之后,马上就把魏元忠召了回来,再次担任 *** 宰相,而后又升任兵部尚书、侍中。在魏元忠返回京城,重新拜相之后,没过多久,武则天就死了。在武则天葬礼期间,唐朝的朝政运转,就是由魏元忠来 *** 的。

武则天的葬礼结束后,魏元忠再次升迁,担任中书令,封齐国公,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此时的魏元忠,不光仕途得见光明,心情也是极好的。经过十多年的混乱之后,李治终于再次登基,唐朝的国号也得以恢复。在魏元忠等人看来,这也算是拨乱反正,国家即将重新回到正轨。接下来他的任务,就是收拾武周时期留下了的烂摊子,或许用不了多久,唐朝就能重现当年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的盛况。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魏元忠很快发现,自己想多了。

随着李显再次登基,魏元忠渐渐发现,武则天时代留下的恩恩怨怨,似乎并没有随着武则天去世而结束,反倒是依然在延续。

这事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当年李显本来是皇帝,后来被武则天流放,过来十四年的软禁生活。在这期间,李显的老婆韦氏,一直和他相濡以沫,感情极好。

但后来,随着武则天再次立李显为太子,李显一家被召回京城。可是李显一家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好转。在这之后不久,韦氏的儿子和女儿,因为私下谈论武则天的事情,后来被武则天活活打死。

有了之前的十四年流放之苦,再加上儿女被杀,韦氏对武则天这位婆婆,便只剩下了仇恨,只想复仇。等到李显重新登基以后,韦氏本想着如今李显掌权,可以清算武则天,为儿女报仇雪恨。但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李显根本没法清算自己的母亲。一旦李显开始清算,他的皇位就有可能不稳。

所以,此后的韦氏,就一门心思的开始钻营权力,企图成为下一位女皇。只有成为女皇,她才有报仇的能力。在仇恨面前,这个女人已经彻底丧失了理智。

非但如此,李显即位后,因为担心功臣党尾大不掉,也没有清算武家,反倒是重用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让武三思和功臣党相互抗衡。同时再大力扶持韦后为首的外戚党,希望三方可以相互制约。

总之,因为武则天时代留下的种种问题,导致李显登基之后,朝堂上依然是乌烟瘴气,甚至还不如武则天在位时期。而且,后来韦氏为了夺取权力,联合武三思向功臣党发难。在双方联手针对下,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最后全部被流放惨死,甚至被武三思手下的酷吏,在流放路上虐杀!

这时的魏元忠,终于愤怒了。

凭心而论,魏元忠和神龙政变的几大功臣,交情只能算是一般。但几大功臣的遭遇,却让魏元忠格外的愤怒。谁都看得出来,此时的韦后和武三思,是打算联手瓜分整个朝堂。所以,接下来他这个宰相,以及朝堂上其他正直的大臣,接下来恐怕也要遭毒手了。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另外,在官场沉浮几十年的魏元忠,远比其他人更加敏感!他能感觉得到,如今的韦皇后,或许同样不甘心只做一个皇后,而是想要效法当年的武则天,再做一代女帝!

之前的武则天,好歹还算是能力很强,都已经搞出了那么多烂摊子。韦皇后本人还没什么才能,手腕和治政水平,远逊色于武则天。真要是让韦皇后和武三思得逞,估计唐朝在这一代也就要到头了。

自入官场以来,魏元忠一直秉承着不站队、持身周正、忠于皇帝、努力工作的态度。所以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魏元忠虽然在宦海沉浮,多次起落,却始终能够不翻船,并且深得皇帝信任。

但这一次,魏元忠决定站队了。

那一夜,魏元忠在自家沉默,想着之前同朝为相的张柬之。

‘神龙政变当中,你们在保证尽量少流血的情况下,完成了从武周到唐朝的转变。我们本以为一切都结束了,但如今看来,似乎还有一些余毒,没有清理干净。’

‘既然如此,这一次,我来!’

魏元忠不动声色之间,已经选择了站队。而他选择站队的对象,既不是韦皇后,也不是武三思,更不是皇帝李显本人。而是此时谁都不在乎的太子殿下,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显的庶子,能当上太子纯熟巧合。原本李显和韦后有一个儿子,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太子之位本该是他的。但可惜的是,这位儿子因为私下议论武则天,被武则天活活打死了。所以李显二次登基后,只能立自己的这个庶子做太子。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但是,李重俊的这个太子之位,此时却是危如累卵。神龙政变的几大功臣,都已经被杀,朝堂上已经没人敢站出来支持太子。而韦后和武三思,为了自己的权势,又一直想要除掉他。李重俊自己也明白,自己这个太子,随时都可能被废黜。偏偏对于这个局面,李重俊又什么都做不了。

然而此时的魏元忠,却恰恰选择了这位孱弱的太子。

魏元忠选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既然神龙政变没能结束所有问题,那就再来一次政变好了!只要政变当中,杀了武三思和韦后,逼李显退位,然后扶李重俊登基。李重俊是庶子出身,身上没那么多历史包袱。他登基之后,一个新的时代,自然会开始。

当然,以魏元忠的老谋深算,就算支持了李重俊,也不可能真的在朝堂上公开做出表示,甚至不可能让外人知晓。因为那不是斗争,而是在送死。进行站队之后,魏元忠一直在幕后暗中操盘,为李重俊接下来发动政变铺路。

与此同时,就在魏元忠在暗中进行谋划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在暗中做种种布置,也在引导李重俊发动政变。

这个人,是皇后韦氏。

很多人可能很难理解,韦氏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无非是韦氏想借刀杀人而已。韦氏和武三思联手,之前只是迫于无奈。因为只有双方联手,才能除去那几大功臣。但如今几大功臣已除,武三思已经从原本的盟友,逐渐转变成了敌人。

所以,此时的韦氏,最想除掉的,其实就是武三思。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独掌朝政大权。

不过,想要除去武三思,更好的办法,并不是韦氏自己动手。正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一旦双方开战,就算韦后胜了,最后也可能是惨胜,反倒被其他人摘了桃子。更好的办法,就是鼓动太子发动政变,在政变中杀了武三思,李显再杀了太子!

因为这样复杂的原因,皇后韦氏和宰相魏元忠,开始同时暗地里支持太子造反。到了这个时候,李重俊发动政变,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当然,所有的这些阴诡算计,正史上是不会明写的。我们只能根据史书上的种种蛛丝马迹,推断出事情的真相。

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发动政变,后世史称景龙政变。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李重俊起事后,首先带着军队,冲入武三思的府邸,乱刀砍死了武三思。武家的领头人,武则天的侄子,曾经梦想着做皇帝的武三思,就这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李重俊诛杀。

杀了武三思之后,李重俊马上带兵入宫,想要诛杀韦氏。

接下来,很有趣的一幕出现了。

在入宫的路上,李重俊恰好遇上了魏元忠的儿子魏昇。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魏昇应该是他爹派过去,观察情况的。可是太子李重俊也不傻,李重俊这时候正愁没法逼魏元忠明确表态,见到魏昇在此,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所以见到魏昇之后,太子李重俊直接把魏昇带走,逼迫魏昇和自己一起造反。

这下子,原本一直站在岸上,背后进行操作的魏元忠,就彻底被拖下水了。

然后,当李重俊带兵入宫以后,早有准备的韦后,已经带着李显,跑到玄武门城楼那边去避难了,同时身边还有数百宫中护卫。当李重俊赶到玄武门的时候,只看到李显站在城楼之上,冷冷地看着他。在那数百名宫中护卫的保护下,李重俊想要杀掉韦后,几乎就已经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随着李显在城楼上高声怒斥,并且言明降者不杀,太子这边的羽林军,开始出现了混乱。此时的李重俊,已经没有任何胜算,只能在左右亲信的陪伴下,逃出皇宫,逃往终南山。但即便如此,最后李重俊依然在逃亡路上,被左右亲信杀死。

一直在旁边看着的魏元忠,此时只有一声长叹。

失败了。

政变这种事情,失败的可能性一直很大,这也是为什么魏元忠一直不肯公开表明态度的原因。魏元忠一直在留后手,觉得就算李重俊失败了,只要自己还活着,以后就肯定还有机会。但这一日政变当中的种种突发状况,彻底打乱了他的布置。

尤其是魏昇被带去,参与了这场政变,这件事注定魏元忠不可能再置身事外。而且,在最后的互杀当中,魏昇也被乱刀砍死了。

政变失败,自己被拖下水,儿子又被乱刀砍死。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这一刻,宦海沉浮几十年的魏元忠,忽然泄气,心态一下子就崩了。为国操劳几十年,最后就差这么一点点,还搭上了自己的儿子,到底为了什么呢?

在这场政变之后,李显出乎意料的并没有追究魏元忠的责任。大概是因为李显也知道,朝堂上确实少不了魏元忠。一旦魏元忠也被牵连进去,朝堂上就彻底没人干活了。再说以魏元忠在朝堂上的声望,也确实不适合轻动。但李显不追究,不代表韦后不追究,痛打落水狗的机会,韦后自然不会错过。

所以在这之后,韦后暗中指使自己手底下的人,以及武三思的余党,诬告魏元忠,要求李显杀魏元忠三族。面对韦氏的进攻,大概是已经心灰意懒的魏元忠,竟是没有做出任何反击之举,直接上表请求退休回家。对此,李显直接批准,同意魏元忠以齐国公的爵位退休。

但是这个结果,显然不可能让魏元忠的政敌们满意。此后,这些人继续疯狂上书,搞得李显也扛不住压力,最后只得将退休改为流放,将魏元忠发配贵州去做了一个县尉。

对于魏元忠而言,流放也不是头一回了。之前两次流放,他都能东山再起。但这一次,魏元忠却已经心灰意懒,再加上年老体衰,早已没了继续争斗的心思。尤其是儿子魏昇的死,更是严重打击了魏元忠。所以最后,在流放路上,魏元忠便因病去世了。

历经三朝而不到的魏元忠,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魏元忠的死,其实是很令人惋惜的。除了唐朝失去了一个栋梁之才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仅仅只过了三年,李隆基就发动了唐隆政变,彻底清理掉韦氏集团,拥立李旦为帝。又过了三年之后,李隆基彻底从李旦手里接过皇位,拉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如果魏元忠能再活六年的话,他就能见到最终的胜利。可惜,魏元忠早死了六年,自然也就只能抱憾而终了。

魏元忠的一生,实在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艰辛,实在是让后人唏嘘不已。客观来说,以魏元忠、狄仁杰、张柬之等人为首的一群大臣,对唐朝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他们能竭尽全力,保证国家高层的政变斗争,不会波及全国,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如果没有这批人的竭尽全力,就唐朝高层这个搞法,估计坚持不到李隆基掌权,唐朝就彻底玩完了。

不过,对于魏元忠本人来说,这恐怕就是大不幸了。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想要保证自己的初心,而且还要努力为国家做贡献,这真的是太难太难。

从魏元忠的人生当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启发: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持身周正、努力工作、自身又极富才学的人,这样的人是绝不会被埋没的。或许有些人,可以凭借投机取巧,暂时身居高位,得到更多的利益和权力。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持身周正的人,能够走的更远。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89488.html

“魏元忠曾担任武周政权的宰相,他的表现如何?” 的相关文章

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吗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吗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有的人说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真是这样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清朝,大家一定会想到的三个皇帝,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他们三个打造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乾隆也是将清朝的发展推到了最高朝。可是很多人说乾...

张春华作为司马懿的妻子 司马懿晚年时期为何绝情的对待糟糠之妻

张春华作为司马懿的妻子 司马懿晚年时期为何绝情的对待糟糠之妻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懿狠心对待糟糠之妻,他为何如此绝情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司马懿的一生褒贬不一,他前期对魏国鞠躬尽瘁,尽心尽力的辅佐着四代曹氏主公。当然也有人说他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着雷霆一击,从他能为了不出仕装病八年就可以看出,司马懿这个人腹中城府之深厚。司马懿这一生有九子一...

作为二婚女,刘娥有什么魅力迷得宋真宗神魂颠倒?

作为二婚女,刘娥有什么魅力迷得宋真宗神魂颠倒?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刘娥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作为二婚女,刘娥有什么魅力迷得宋真宗神魂颠倒?请听我详细道来。刘娥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刘延庆曾在五代十国的后汉政权出任右骁卫大将军之职,她的老爹刘通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曾出任四川嘉州(现今四川乐山)刺史...

高干当初都已经投降了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

高干当初都已经投降了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

还不知道:高干在官渡之战之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背叛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高干是三国时期袁绍手下,字元才,出生于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陈留高氏,在当时的士林、豪门中颇有声望,在袁绍帐下时常受袁绍重用,并以为袁绍军队提供粮草,保障后方供给的身份出现在官渡之战...

曹爽听桓范的能赢吗 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曹爽听桓范的能赢吗 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曹爽如果当年听桓范建议,号召天下勤王,能否反杀司马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众所周知,司马一族之所以能取代曹魏的统治地位,一场政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场政变便是“高平陵之变”。在这场政变中,司马懿不仅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在朝中的势力,...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还不知道: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还是另有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08年,孙权为父报仇,搞定了镇守江夏的黄祖,当他泪眼婆娑的抬头时,欣喜地发现,荆州离自己是如此之近,于是口水交织着泪水一起流下;此时的曹操刚搞定了北方,当属下告诉他,刘表...

历史上刘宗敏与张献忠为何都要杀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刘宗敏与张献忠为何都要杀妻?真相是什么?

刘宗敏原为锻工,从李自成起义。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清朝因对割据四川的张献忠劝降未遂,派出肃亲王豪格统领满汉大军前往征讨。当年五月,豪格率部夺取汉中,有了对张献忠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此时的张献忠不仅面临着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