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刘恒为什么能稳坐帝位,而刘贺却被废掉?
同样是被拥立着当皇帝,代王刘恒为什么能稳坐帝位,而刘贺却被废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其实汉文帝时的大臣没有那么高尚,迎立汉文帝就是给自己当主子、甘心当奴才的,也不要以为拥立刘贺的霍光多么卑鄙,从前到尾就是想着拿皇帝当傀儡、自己大权在握的。
说得难听一点,拥立皇帝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想着跟皇帝分享权力的。说得好听一点,皇帝再贤明,也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工作都做了,总需要大臣去辅佐他、帮助他、配合他的。而辅佐帮助配合,就意味着权力的分配。这是毋庸置疑的。
诸吕覆灭以后,大臣们选择代王刘恒做皇帝,理由之一就是刘恒母族寒微,不会形成外戚干政。——换一个角度来说,没有外戚可倚仗的代王刘恒,就只能重用朝中大臣了。
没有实力的支撑,再大的野心也只是狂想曲。刘恒时期的大臣也好,刘贺时期的大臣(包括霍光)也好,都没有发展到一言九鼎、根基深厚、可以改朝换代的程度。同样,被迎立为帝的藩王,也没有一言九鼎的深厚根基,必须和朝中大臣合作才能坐稳宝座。可惜的是,这样明白的道理,就是有人想不通。
刘贺就想不通。他一听说自己即将被拥立为帝,立刻带着亲信进京,路上连马都跑死了好多匹;不停地给亲信封官许愿;频繁地颁布各种诏令。
不管他的诏令是不是真的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荒唐,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刘贺打算给朝廷大换血,把朝中老臣一律换成自己的亲信。这,不仅是霍光难以接受的,也是所有大臣无法接受的。
所以,霍光在短短二十七天之后,提出要废掉刘贺、另立新君,朝中大臣居然没有反对。
而刘恒呢,虽然也带着亲信进京,但除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之外,并没有让亲信替代朝中旧臣。相反的,他营造出一副乐于纳谏的姿态,大臣们的合理建议一律接受,却保持、或者说是争取到了最终决定权。
事母至孝也好,政治清明也好,发展经济也好,只要不触动大臣们的既得利益,大臣们也乐于支持新皇帝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