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 期间不会产生混乱吗
对明朝都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设立两京制的目的何在?两个朝廷独立运营不会产生混乱吗?
明朝在历史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它不仅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还有一个极其独特的制度——两京制。顾名思义,两京制指的便是一个国家设立两个首都,两者之间共同发展、相互效仿。
明朝的两个京都分别是北京和南京。其实两京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朱元璋建国以前就对京都选址再三犹豫,还与手下的谋臣进行过探讨。
然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谋臣眼中最为合适的选址是金陵,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这一切却入不了朱元璋的眼,他对金陵并不满意。
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经过反复思索,最终决定实行两京一都的格局。将金陵改名为南京,将大梁改名为北京,而朱元璋的家乡临濠也被设立为中都。
后来崇祯十七年间,崇祯皇帝在煤山之后自缢。民间便传开了这样一句话: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虽然这句话流传甚广,但人们对其的理解仍有偏差。
实际上,明朝的国门有两个,便是北京京都和南京城。两个都城都有属于自己的政策体制,两者之间相互独立。那么明朝设立两个都城的原因何在呢?两个朝廷独立运营不会产生混乱吗?
一、两京制的确立和实施
1、朱元璋宣布两个“国门”
明朝成立以后,朱元璋便把京都定在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但事实上,南京的地理位置与其他地区相比不算优越。
因为南京临近长江,与仍在犯上作乱的蒙元余孽所处之地相距甚远,大多数时候明朝不能及时出兵清除余孽。
这对于明朝对抗蒙元的军事部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朱元璋一直有迁都的想法。在朱元璋心中比较心仪的都城是开封府。
洪武元年时,朱元璋将汴梁改名为开封,后又改名为北京,设为陪都。明朝的两京制在此时便有了大致方向。
2、朱棣设立的北京
“两京制”的正式确立在朱棣时期。朱棣篡位成功时,诛杀了建文帝的多名臣子、抄了他们的家。而且他还打赏了那些随他发动兵变的功臣们。
这一举动震慑了那些建文帝的跟随者,但也被南方士族所鄙视。南京地靠长江,而朱棣的全部势力都留在燕台。
另外,北平的地势位于北方,可以对北方的将士产生威慑,且北平的地势较好,三面环山、易守难攻。
所以,朱棣即位的第二年,就将被北平改为“北京”,而他本人不顾大臣阻拦执意选择常驻于北京。永乐十九年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将南京称之为留京。
3、明英宗确立“两京制”
对于朱棣而言,他的余生都在北京度过。但是在明仁宗时期,北京只不过是皇帝率领百官临时驻扎之处,被人们叫做“行在”。
明仁宗此举是为了推行孝道,因为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下的首都,所以不可随意取消。另外,当时的明朝政治和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南京附近的都城也开始渐渐繁华起来,成为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中心。
所以南京的首都地位一直存在。但是之前已有中央 *** 迁往北京的举动,长此以往必定会产生劣性影响。
因此,公元1441年,明英宗正式下令将北京确立为首都,将南京确立为留都,明王朝的南北“两京制”正式成立。
二、明朝设立两京制的原因
1、解决建国初期遗留问题,提高自身的正统性
朱棣成功夺权后在南京称帝,但是南京的大臣势力均是建文帝的根基,而朱棣的根基却在北平,因此朱棣一心想要将首都迁往北平。后来在朱棣的苦心经营之下,南京的经济、军事和文化水平已经大有起色。
为避免前朝臣子有谋反之心,朱棣将南京 *** 的权利不停削减,将大的权利转移至北平。永乐年间,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并且正式迁都。
尽管后来朝廷有南迁的动向,但北京作为明朝首都,是大势所趋、无法逆转,但是南京的地位也不可忽视。因此,正统年间,将北京封为都城时,南京的留京地位并没有动摇。
2、南京便于管辖东南地区,北京有利抵抗外敌
南京的地理位置虽然无法兼顾全国,但仍有其价值。南京周围的隶属地区非常众多,兵部的安全防范也十分出色。
而且南北两地都城独自负责官员升迁调动有利于维护片区稳定,南京的官员可以帮助北京 *** 处理事务、分担政事,也可以随时支援北京。
3、南京是贬谪官员、养老官员以及勋臣的好去处
南京的许多部门都只是虚有其表。皇帝们出于对朱元璋的敬重没有废除南京的朝廷机构,但是大臣手中并没有实权。
对于皇帝而言,可以将不喜欢的官员赶到南京,一些在朝廷中养老的官员也可以送到南京安置。因此,南京就逐渐成为皇帝的贬谪之所。
明朝的“两京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各个皇帝推动的结果。两京制是明朝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选择。
这一规制一方面保护了明成祖朱棣的利益,又表达了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充分尊重。南北两京都相互制衡、相互帮助。
可以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稳定,也可以给贬谪官员安排一个好的去处。两京制的实行确实为明朝解决了许多麻烦,是较为成功的决定。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