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葛怀敏为何一意孤行,让宋朝再次以遭遇失败告终?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27)110

葛怀敏,北宋时期将领,北宋名将葛霸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在其治理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宋仁宗时期也是多灾多难的,多次遭到外敌的侵扰。

而其中的主要对手便是来自于西北边境的西夏王朝,在当初好水川之战中,宋朝方面就遭遇了极大的失败,在后来的定川寨之战中,同样也是如此。而这场战争也是宋朝与西夏方面的第三场战争,战争的结果一如往常,同样以宋朝方面遭遇失败而告终。

随着在多场战争中获得的胜利,西夏的气势更加嚣张起来,更是频繁掠夺宋朝西北边疆地区。这个时期的宋朝在皇帝的带领之下也处于守势之中,根本就没能与之展开大规模的反攻运动。

公元1042年,李元昊手下一位谋臣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宋朝的精锐军队全部聚集在宋朝与夏朝的边境地区,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是十分薄弱的。若是西夏方面派出主力部队牵制住边境地区的军队,然后再派遣一支精锐部队直捣关中地区,那就可以占领长安。

葛怀敏为何一意孤行,让宋朝再次以遭遇失败告终?

这正中李元昊的下怀,几乎没有任何考虑,他就接受了此人的建议,立刻派遣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其中一路从宁夏隆德出发,另外一路则从彭阳城出发,向渭州发起袭击。

对于西夏方面的举动,宋朝并不是没有发现。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得知了敌军发起攻击的消息之后,立刻命令他手下的副将军葛怀敏带领着军队从贵州出发,前往隆德东北方进行阻击。

此人刚刚带领军队抵达隆德,其麾下的两位将领就太过轻视敌军,竟然公开违背主将的命令,率领军队继续向北方前进,将军队遵守在五谷口地区。得知消息之后的王沿立刻派遣使者前往劝诫,不能太过深入敌境,让其依靠城市来进行防守。但葛怀敏根本就不愿听从,一意孤行的让士兵继续向北进发,这也导致宋朝方面陷入了不利局面之中。

葛怀敏为何一意孤行,让宋朝再次以遭遇失败告终?

就这样,宋朝方面的军队很快就已经到达了镇戎军的西南方面。其中的一位将领就认为与西夏方面的距离本来就已经较为接近了,若是继续靠近,那则会导致不利局面的发生。葛怀敏这次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就在羊马城中驻扎下来。

陆陆续续的,其他将领也主动前来与之相会,和他们共同商议出战的谋略。在得知李元昊已经将军队转移到固原西北方面之后,他们就商议在第二天的凌晨发起突然的袭击。

一位将领认为夏朝军队远道而来,若是速战速决,那定然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建议依靠着马南城设置防御工事,阻断其撤退之路,并保障宋朝方面的粮食运输通道,等敌军疲惫之时再行发起攻击。奈何葛怀敏为人太过狂傲,他非但没有听从,还将军队兵分四路,直逼定川寨。

沿边都巡检使向进率领军队到达固原西北方面,突然遇到了西夏军队的拦截,只好向向家峡附近撤退。

李元昊立刻乘胜追击,直接带领军队抵达宋朝主力部队所在之地。葛怀敏此刻才意识到了自己当初战略运用的失误,顿时感到懊悔不已。但无论他怎样后悔,结果已经不能更改。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只好带领军队誓死守卫在定川寨中。

葛怀敏为何一意孤行,让宋朝再次以遭遇失败告终?

在这一天中午之时,西夏军队直接烧毁了这附近的一座桥梁,使得宋朝方面的粮食运输通道以及退路被完全断绝,紧接着又将定川寨的水源全部拦截,导致宋朝方面一度陷入物资紧缺的状态之中。

葛怀敏见此情况,便决定率领军队发起最后的总攻。他将军队列在阵前,李元昊则针对其发起了逐个击破的策略,先行一步击打位于清水河的宋朝军队,紧接着又挫败了葛怀敏军队的进攻。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葛怀敏纵然已经陷入了困境之中,但仍旧拥有着一定的军队。面对李元昊的攻打,始终不为所动。却不料狂风四起,乌云蔽日,宋朝的军队也陷入了混乱之中,阵脚大乱,士兵们感到畏惧不已,争相逃入城池。而葛怀敏也在混乱之中遭到了士兵的践踏,差点就因此丧失了性命。好在得手下极力挽救,这才能够逃脱一死。

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但宋朝方面仍旧不愿意这样面对,因失败此在思考良久之后,决定由庄序担任先锋将领,刘贺以及许思纯则为左右翼将,王保、王文等人则负责殿后,向东方前进。

葛怀敏为何一意孤行,让宋朝再次以遭遇失败告终?

在临行之前,他的有一些手下就对这个安排感到不满,甚至拦下了葛怀敏的战马,想要劝阻他。只不过葛怀敏没有允许,继续带领军队向东南方面行进。在发现撤退的道路已经被彻底阻止之后,士兵们顿时陷入了惊慌之中。

西夏军队则趁此机会绕到了其后方,与前方的部队共同配合打了宋朝方面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葛怀敏以及手下十六位将领纷纷战死了沙场。而宋朝军队约一万人也遭遇了全军覆没的结局。当前线遭遇失败的消息传回边境指挥部之后,范仲淹立刻带领军队前来援助,李元昊得知,果断的决定见好就收,带领军队撤退。

多次来的战争使得北宋方面损失极为惨重,但同样西夏方面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双方因而达成了一致,并于公元1044年签订了合约。

合约中规定,西夏向宋朝方面俯首称臣,而李元昊也接受宋朝的封号。西夏将在战争中俘虏的将领以及士兵全部归还给,而宋朝方面则需要提供一定的岁币,历史上将这次和议称之为庆历和议。

在定川寨之战中,李元昊可谓是用兵如神,首先利用着有利的地形位置,诱惑宋朝军队出征,之后又彻底切断其归路,带领军队发起围攻战争,并在最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宋朝将领本来就不了解兵法,又不喜欢听从别人的建议,这才在最后遭遇了如此凄惨的结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91107.html

“葛怀敏为何一意孤行,让宋朝再次以遭遇失败告终?”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孙权真的是个无创业之功业的皇帝吗?

三国时期孙权真的是个无创业之功业的皇帝吗?

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在位。 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孙策临终前传位给他时,曾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如此,孙权守成的责任,以及形象就此固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鲁肃在归附孙权后,孙...

太监汪直权倾朝野杀人无数 最后为什么还能够善终

太监汪直权倾朝野杀人无数 最后为什么还能够善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传奇太监汪直,权倾朝野杀人无数,为什么结局却是善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这个无比嚣张的男人就是西厂厂花雨化田,这么帅气的太监有历史原型吗?还真的有,雨化田的历史原型,便是明朝成化年间,权倾朝野的大...

刘廷让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刘廷让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刘廷让是赵匡胤义社兄弟之一,他也是众兄弟中出身最好的。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雍熙四年(987年),北宋名将刘廷让在被流放的途中绝食而亡。刘廷让是北宋名将,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助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局面立下大功。那么刘廷让为何会被宋太宗赵光义逼得绝...

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都诞生过哪些英雄?

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都诞生过哪些英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武将方面蜀汉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东吴有“十二虎臣”;文官方面曹操有“五大谋士”,刘备有“卧龙凤雏”,孙权有“四英杰”。除了“四英杰”“十二虎臣”,东吴还有“五君子”。东吴五君子的出处颍...

雍正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雍正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雍正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雍正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对为何雍正非要和年妃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去世后非要和年妃葬在一块,就连她诞下的皇子也享受特殊待遇,取名都不按弘字辈,其中究竟有何隐情?两人因一场政治婚姻相遇,却不料得到一生最爱,年妃为雍正生下三子一女,可惜都早夭了,雍正破例为年妃做了哪些事呢?死后如...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公元23年,刘玄在绿林军拥戴下,成为皇帝,年号更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玄是汉朝宗室后代,与刘秀兄弟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直系后裔,世代居住舂陵(湖北省枣阳市)。他为给屈死的弟弟报仇,广交宾客豪杰,后因宾客犯法受到连累,鞋底抹油逃匿至平林(今湖北省广水市...

华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弄死华佗

华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弄死华佗

对曹操为何一定要华佗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传承,各行各业都体现出古人超然卓绝的智慧,其中中医更是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展示的淋漓尽致。在我国古代,中医领域人才辈出,曾有众多名医共享美誉,而其中家喻户晓的非华佗莫属。华佗不仅在内外...

吕布手下有八健将 曹操大将围攻吕布时他们为何没有出现

吕布手下有八健将 曹操大将围攻吕布时他们为何没有出现

对曹操六员大将两次围攻吕布,吕布八健将为何不去帮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当曹操手下六员大将围攻吕布时,吕布手下的八健将之所以不去帮忙,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围攻吕布三国演义中,吕布号称天下第一猛将,没有任何人能够单挑击败他,不过在濮阳之战中,他却两次败于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