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卫本是一支军队,如何变成地名的呢?
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有朋友认为是辽东铁骑,亦或是京城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不好意思,让大家失望了,其实它跟明孝陵有关。
它就是传说中的孝陵卫。
“卫”是明朝军事编制的一种,当时各省辖区均分为数个防区,每区均设卫戍守。卫下面又设所,有千户所和百户所。每卫有5600人,其更高长官称为指挥使,当时卫所驻地均为军事重镇或者是要害之地。由于明孝陵是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所以设孝陵卫驻守此地以戍卫。
昨天我们有篇文章说的是,但有朋友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明朝最为著名的应该是护卫亲军十二卫。它们分别是: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
这十二卫是明朝专门护卫宫廷的皇帝侍卫禁军,其中的将士各个都是精挑细选后,又经过严格训练而入选的身材健壮、武艺非凡之辈。光是这十二卫的名字就给人一种牛气哄哄的感觉。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就好奇了,这其中为啥没有孝陵卫呢?
因为孝陵卫压根就不在亲卫序列当中,是另外单独出来的一支神秘部队。从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一个月正式设立孝陵卫起,这支神秘的部队便一直守护着“孝陵”长达267年之久。
当时的孝陵卫内同时还设有“经历司”,相当于现在的军事警卫机构,是作为专业性保护“孝陵”的部队。其中,每5600名官兵为一卫,一卫中有5个所,每一所有1120人。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500名精兵。
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精兵呢?能骑马扬鞭飞速驰骋,还要骑马跨越一道战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方为合格。
另外这些精兵每五年还要进行一次考核,采取的是末位淘汰制。不能继续胜任的可由自己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没有儿子的士兵,就可以领俸禄回家养老去了。要知道,这种福利待遇在当时其他的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史料载:“不能胜任者,可令其男儿承替,无男儿承替者,应侍禄回乡养老。”
后来大明朝灭亡,孝陵就不再有驻军把守了,结果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康熙和乾隆在南巡谒陵时见到此景,都觉得孝陵还是有必要保护起来,于是又在此地特设守陵监两人,陵户四十人,并拨出了司香田若干。
到了咸丰年间,孝陵地区又成了清军和太平军的战场,结果地表上的建筑物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害。对于当时孝陵的荒芜场景,时人有“草满故陵埋石马,月明荒径泣铜驼”的诗句为证。至此,孝陵卫便由一支军队变成了一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