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究竟是被谁害死的?他得罪了谁?
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唐朝,人们肯定会首先想起唐诗或者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必然是一个诗歌繁荣、诗人辈出的时代。
令人遗憾的是,想象很丰满,真相很骨感,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 白居易等大诗人都和唐太宗无关,真正属于贞观时期的著名诗人只有一个,他就是风行一时的诗体“上官体”的创立者上官仪。
上官仪小时候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的父亲上官弘在奸臣宇文化及发动宫廷政变谋害隋炀帝时被杀身死,他则在好心人的救助下被送到一座 寺庙假扮成了小和尚,这样才躲过了一番生死劫难。
从那时起,上官仪就在寺院容身,一边辛苦劳作,一边努力攻读,后来他终于苦尽甘来,考中 进士做了京官,还凭借着自己的满腹才华赢得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青睐。
唐高宗继位后,上官仪也很受重用,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新皇帝的青眼 相加后来竟然会让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死无葬身之处。
唐高宗登上帝位后立的之一个太子是他的庶长子李忠,李忠的母亲是地位卑微的宫女。武则天生下的儿子李弘三岁时,唐高宗废掉了李忠的太子之位,将李弘立为新的太子,“母凭子贵”是封建社会的常见现象,到了女强人武则天这儿却完全颠倒过来成了 “子凭母贵”。
但是,武则天是一个权力欲极其强烈的女人,太子之位远远不能满足她的胃口,她还有更高的政治追求。这个说法在知名作者王晓磊著作的《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还原武则天真实面目!)》中有详细的描述。
唐高宗虽然贵为皇帝,身体却一直不是很好,三十多岁时又得了风 疾,发起病来头晕目眩,心烦意乱,根本不能处理政事,不得不委托皇后武则天代劳。等唐高宗身体好转重新理事时,武则天却不愿意交出某些权力,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几次之后,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出现了两口子争权的荒唐现象,结果,武则天觉得很委屈,唐高宗觉得特窝囊。
当时有一个名叫郭行真的知名道士,经常出入宫廷给后妃们提供宗教 服务,和皇后武则天的关系尤其密切。有一天,当郭行真从武则天宫中出 来时,路上正好迎面碰上大宦官王伏胜。
郭行真打完招呼就慌慌张张离开 ,感到奇怪的王伏胜四周查看时,在地上发现了一个和皇上颇为相似的小木头人,王伏胜知道这是道士们搞厌胜之术所用的道具,就毫不迟疑地 把木头人交给了唐高宗。
所谓“厌胜之术”,就是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制服乃至致死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一如汉朝盛行的巫蛊。
当木头人呈现在唐高宗面前时,他一切都明白了,这是皇后武则天想要置他于死地呀!是可忍,孰不可忍,唐高宗终于出离愤怒了,他要反击,义无反顾地反击。
于是,唐高宗派人召来了他最为信任的宰相上官仪,然后开始倾诉他 的满腹悲愤,说到动情处那简直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差一把鼻涕一 把泪了。忠心耿耿、为君解忧的上官仪从来没见过皇帝那么生气难过,就顺着皇帝的口气说:“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
正在冲动之中的唐高宗闻听此言,马上命令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上官仪这边刚刚按照唐高宗的意思拟就圣旨,武则天那边早已经从安插在皇帝身边的耳目那里得知了这一晴天霹雳。
上官仪前脚刚刚离开,武则天后脚就赶到了唐高宗跟前。
武则天深知唐高宗是一个多情而懦弱的男人,就一边哭诉她养儿女、国政的辛苦,一边责问唐高宗不念旧情、意图废后的负心之举。 唐高宗和武则天毕竟是同床共枕十几年、生儿育女一大群的老夫老妻了, 他看着哭得像梨花带雨般的武则天,听着她一往深情、无限哀怨的诉说, 心中的一团怒火慢慢地转化成了满腔愧疚,最后干脆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 上官仪身上,眼含热泪地对武则天说:“我初无此心,仪教我。”
容易冲动的人往往最容易后悔,唐高宗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废后一事上的冲动与后悔把上官仪父子推上了不归路。
古人云:黄蜂尾后针,最毒妇人心。武则天绝对当得起这句老话,她很快对上官仪展开了狠毒、残忍、血腥的报复行动。
一个月后,武则天指示她的党羽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和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大逆不道,图谋不轨。古语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上官仪和王伏胜当初曾为李忠的下属,对于这个诬陷更是百口莫辩。
最后,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和王伏胜都被杀害,家产抄没入官,上官庭芝的妻子郑 氏和刚刚出生的女儿上官婉儿被押到皇宫做奴隶,命途多舛的上官仪家族在江都血案四十多年后又一次经历了家破人亡的大惨剧。
虽然杀死上官仪的诏令是从唐高宗那儿传下来的,实际上要置他于死地的人是武则天,但上官仪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是由唐高宗的废后想法引起的。
如果不是唐高宗不满武则天揽权,人家上官仪何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摸母老虎的 *** 呢?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懦弱无能的唐高宗害死了一片忠心的上官仪。
所谓“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放在这儿应该也不算不合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