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6-08)210

还不知道:秦国和山东六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秦国强大以后,六国合纵攻秦五次,为什么最终还是被灭?

中华历史绵延上下五千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炎黄子孙曾经因为政局的动荡和混乱而民不聊生。其中,虽然每一个封建朝代,都曾经历过尔虞我诈的争权夺利,可如果让我们选一个最为混乱的时期,那一定是诸侯割据、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

战国作为一个始终处于战乱纷争的年代,使得很多拥有极高军事才能的谋略家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一系列各怀鬼胎、各为其主的谋略与征战中,无数战役因为规模浩大、计谋过人、将士英勇等因素而名垂千古。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则当属合纵连横了。

合纵连横名声大

合纵连横,属于战国时期一种军事外交策略,由当时备受重视的谋士纵横家—公孙衍、苏秦所提出并推崇,因为其灵活而高效的军事效率,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征战谋略。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其中,合纵表示地处东方且纵列分布的齐、楚、燕、韩、赵、魏次六国,因为惧怕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而联合起来一起抗秦。

连横,则表示地处我国西南部地区的秦国,为了打破六国联手共同伐秦的浩大声势以求保全自己,暗地与其中部分国家施行联合策略,并且共同讨伐其他国家以扩大国家领土、增强国家实力。

在历史上,合纵连横的军事谋略,因为其巧妙的攻伐方式,使得战国时期很多小国实力甚微却得以一时得胜,而很多大国不容小觑却也时刻受到牵制而无法肆意吞并他国,因而得到后代众多杰出军事家、兵法家的推崇与敬佩。

齐国总是闪躲?

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合纵连横的军事策略,虽然看似复杂多变,但是只要运用得当,则很有可能在一强多弱的战国时期灭掉秦国,从而呈现完全不同的历史面貌。可为何,原本各自弱小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在提出合纵伐秦政策后,明明已经完全有实力一举灭掉强横荒蛮的秦国,却最终还是以大秦一统天下而告终呢?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其实,历史之所以会发展得如此般出人意料,只要我们对其过程有所了解,便可得知这阴差阳错之间的奥妙。首先,我们会意识到,在五次伐秦合纵过程中,齐国作为成员国,却只真正参加了两次,是无奈?还是意外?

公元前318年,纵横家公孙衍审时度势,决定联合诸国进行自己势在必得的“五国合纵”,其中包括魏、赵、韩、燕、楚。其中,楚国作为综合实力较之其他四国最强的国家,楚怀王理所应当的当选为纵长。

其中,燕国和楚国相对远离秦国,危机感并不是那么强烈,所以即便参与了五国合纵的计划,在攻伐过程中却几乎没有出手。而同样地处秦国远方的齐国,也同样因为秦国暂时没有威胁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选择了放弃联盟。

如此一来,看似声势浩大的合纵伐秦计划,却只有地盘甚小、国力甚微的赵国、魏国、韩国真正出战。最终,在弱小的赵魏韩尚在攻伐之际,楚国却领先与秦国商议求和,使得之一次合纵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298年,齐国大臣孟尝君在秦国遭到欺凌,内心极度不满的他,在返回齐国后便开始鼓动合纵伐秦,从而展开了第二次合纵伐秦。这一年,大将匡章率领盟国齐、韩、魏三国的军队,大举进攻秦国,一路攻至函谷关。

由于有大国齐的参与,并且三国同仇敌忾,所以在一番征战后,秦国节节败退,最后被迫只能向齐、韩、魏三国求和,并且答应归还之前强行霸占的部分领地。后来,由于这次合纵的出发点是孟尝君想要报复对自己不尊重的秦国,所以在取得一定成效之后便不再纠缠,纷纷撤军。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公元前287年,正值齐国合力灭掉宋朝之际,而秦国害怕齐国灭掉宋国而实力大增,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经过谋划决定尊齐国为“东帝”,而自己则自誉为“西帝”,并且要与同灭掉赵国瓜分其领土,甚至一起灭掉其他诸国而瓜分天下。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苏秦的一系列内外游说下,齐国撤掉自己东帝的名号,重新联合四国计划伐秦。而其目的并非是为了灭秦,而是想以合纵伐秦的方式来牵制秦国,从而避免秦国干预自己灭宋进而壮大自己的目的。

眼看局势不对,秦国也无奈拿掉西帝称号,与合纵成员国商议合作。一番策反之后,原本将战争矛头对准秦国的合纵诸国,在各种趋利避害的利益权衡之下,瞬间倒戈反向攻伐齐国,使得毫无防备的齐国被打得屁滚尿流,国家综合实力也因此而削弱不少。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原本齐国和秦国实力相当,但是在这一次合纵伐秦中,被秦国以及其他四国反向强攻后,齐国实力大减,使得原本尚且互相牵制、保持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从此,七国之间相互制衡而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也一步步走向崩塌。

公元前247年,秦国以猛烈攻势攻取三晋之地,使得一旁的其他诸侯国深感自己也危机四伏。为了避免自己被强大的秦国吞并,魏国信陵君再次提出合纵伐秦,从而联合楚国、赵国一同进攻秦国。

也许是深深的危机感让合纵国家有了必胜信念,虽然总体实力不如秦国,但是在众将士一心护国的力量支撑下,仅有三国伐秦的队伍,却第二次打败秦国。然而此时的齐国,虽然深有伐秦之心,却因为之前的挫伤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一同分享这次胜利的果实。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公元前241年,秦国国土不断得到扩张,声势浩大,使得其他诸国再次意识到自己身边随时有可能爆发的危险。于是,第五次合纵伐秦开始施行。

有了共同的危机感和抗敌信念,合纵诸国均势如破竹,只是当下秦国的综合实力,已经不是其他诸国可以轻易摧毁的状态,最后一次合纵伐秦毫无意外的以失败告终。

综上所述,原本完美无缺的计谋,却屡屡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以失败告终。两胜、两败、一平,看似旗鼓相当的战局,却因为其余六国各自心怀鬼胎而屡屡受挫。

而在这个过程中,秦国不仅始终在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且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活动,使得自身的国家实力突飞猛进,而其余六国则即便联手,最后也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更加重要的是,齐国作为唯一与秦国实力相当的国家,却只参与了两次伐秦合纵,让人深感惋惜。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战绩对等,却难逃灭顶之灾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令原本尚且拥有翻盘机会的合纵六国,最终成为秦国的刀下之魂的呢?

其实,六国最终灰飞烟灭,成为秦国一统江山的牺牲品,主要原因就是六个国家不仅实力甚微,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坚定的凝聚力。每次合纵,看似团聚一心,实际上却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尤其是齐国,如果前几次攻秦都全力参与,并且大家都同仇敌忾,不会因为一丁点儿小恩小惠就倒戈反攻自己的队友,那么现在一统天下的国家,便未必是秦国。

如此般血的教训让我们不禁感叹,团结一致的精髓不仅在于表面看上去的热情高涨,更加在于相互之间信任彼此,将彼此当做左膀右臂般合力迎敌的团结一心。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势如破竹、无往不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6/193096.html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五次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了” 的相关文章

周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孙权都有哪些贡献?

周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孙权都有哪些贡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与众将在濡须口相聚,席间孙权让周泰袒露上身,让他讲明身上各个伤口的来历。周泰便把力救孙权,拼死作战的事迹详细讲来,使得众人叹服。那周泰是如何舍身护主,救出孙权的呢一,投靠孙策周泰是九江郡人,因此和蒋钦是同乡,...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最终能成功靠的是什么?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最终能成功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三国魏、蜀、吴,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最强大,独占北方,虎视江南,蜀汉和东吴需要联合起来,才能抗衡曹魏。现在有个普遍的观点,说三国之分及三位君王的成功是因为曹操占据天时,刘备占据人和,孙权占据地利。这种观点的出处应该是来源于诸葛亮和刘...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什么身份?她的中宫之位是怎么来的?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什么身份?她的中宫之位是怎么来的?

佟佳氏,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说起来,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并不得顺治宠爱,然而她最终却被封为皇后,这是怎么回事呢?佟佳氏生于1640年,正蓝旗汉军出身,父亲佟图赖是八旗将官。1653年,13岁的佟佳氏被选入宫中,成为顺治帝的小福晋。当时的顺治帝正忙着废后...

李左车:秦汉之际谋士,曾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左车:秦汉之际谋士,曾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左车,(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 刘备为何还托孤李严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 刘备为何还托孤李严

对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同时,为何还要托孤李严?是因为不信任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御驾亲征,发动了夷陵之战。诚然,刘备一度深入到吴国境内。不过,公元222年,陆逊采用了火攻的计策,...

乾隆和嘉庆时期爆发白莲教起义 该起义是怎么出现的

乾隆和嘉庆时期爆发白莲教起义 该起义是怎么出现的

对波及乾隆和嘉庆两朝的白莲教大起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795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禅位给了皇十五子颙琰,改元嘉庆,自己做起了太上皇。乾隆当时虽然是太上皇。但依旧掌控着实权。但在转年,白莲教在四川、陕西、湖北三省交界之地...

李综:唐顺宗李诵第七子,生母王昭仪,受封郇王

李综:唐顺宗李诵第七子,生母王昭仪,受封郇王

李综(?-808年),本名李湜,字号不详,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唐朝宗室大臣,唐顺宗李诵第七子,母为王昭仪。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贞元四年(788年),作为皇孙,授少府监、常州晋陵郡王。唐顺宗即位,册封蒲州都督、郇王。元和三年(808年4月10日),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