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和秦国不是同宗同源吗 两国最后为何会成为世仇
对秦国和赵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国和赵国都是嬴姓赵氏,两国同宗同源,为何最终演变成世仇?
秦国和赵国都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两个强大的“战国”,也是七国中最为凶猛的两国,秦国在战国后期被山东六国称为“强秦”。赵国经过崛起发展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俨然成为山东六国之首。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
战国后期最为强盛的秦国和赵国,原来竟是出自一脉,两国同宗同源,都是赢姓赵氏,秦、赵共同始祖是伯益(也称大费)。大费是黄帝的后裔,大费在尧舜时期协助大禹一起治水,因治水有功,被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
大费也成为联盟部落的执政官,大费氏族在夏王朝和商王朝时期都是当时的贵族,大费长子大廉的玄孙中衍因为商王驾车有功,被商王看重,商王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中衍、孟戏两兄弟,赢姓部族也成为商王朝的贵族。
《史记·赵世家》记载:“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中衍有两个玄孙,分别是季胜、恶来,二人便是秦国和赵国的先祖,恶来是秦国的先祖,季胜的后裔是赵国的祖先。二人都为商纣王帝辛效力,是帝辛的宠臣,在周武王姬发灭亡商王朝时,恶来被姬发所杀。
恶来的五世孙便是秦国的始封君秦非子,秦非子因为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赐予封地,得以建立附属国,秦国为此诞生。季胜的玄孙造父因为周天子驾车有功,被周天子赐赵城,赵氏为此诞生,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
《史记·秦本纪》记载:“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造父的后代成为春秋中原霸主晋国的贵族大夫,最终在三家分晋后,赵国始建。秦国因被周天子封秦地,秦非子也号称秦赢,国家为此称为秦国。赵国因周天子所封城池为赵城,之后建国也称为赵国。
秦国和赵国虽然是“一祖同宗”的关系,但两国也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死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赵国作为秦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一直和秦国作对。而秦国在干掉赵国后才逐渐统一中国。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当时的霸主,各国中也最属晋国和楚国强大,晋国称霸中原大地,楚国称霸南方地域,两国平分东周的霸权。其次就是秦国和齐国,秦国是楚国的盟友,齐国是晋国的盟友,一个称霸东方,一个称霸西方,在“弭兵会盟”也确立了秦晋齐楚为春秋四强国。
此时虽然赵国还没有诞生,但是赵国是出自晋国,而秦国则是楚国的盟友,楚国和晋国在春秋时期是没少发生过战争,晋楚争霸在当时影响甚广,为此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弭兵会盟”,之后晋国因韩赵魏三家分晋而灭亡。
此时春秋时期也已结束,战国时代到来,晋国演变成了韩、赵、魏三国,而燕国和齐国互相争霸中,燕国逐渐强盛起来,此时加上原先了秦国、楚国、齐国三强国,最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
秦国和赵国是邻国,而此时本就处于春秋战国这段大分裂时期,这段时期的主旋律就是大国间互相争霸,诸侯群雄之间相互武力征伐的时代,赵国和秦国虽然是出自一脉,但此时已经完成演变为两个不同的国家。
赵国人称为赵人,秦国人称为秦人,两国的君主虽然都是嬴姓赵氏,但是身为一国之君,身在高位,要谋其职,一切要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子民考虑,两国因为政治形势如果结盟便是盟友,如果开战,便是敌人。
秦国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迎来了秦献公和秦孝公的改革,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为秦国保留了人才,其在位时的改革也为儿子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之后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改革,秦国为此逐渐强大。
秦国最终发展称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国在秦孝公时逐渐有了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在秦献公之子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便说过先伐蜀次取楚然后吞并天下。
秦国从司马错将巴蜀兼并为秦国的版图开始,秦国就有了统一天下的想法。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子嬴荡继位秦王,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嬴荡继位后,想去搬周王朝象征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九鼎时,秦国想一统天下的大志已经是显露无疑。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增强,而同时期的赵国也不甘落后,赵国在国君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强大,便推行“胡服骑射”,在这次改革后,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而盛极一时的中山国也被赵国所灭。
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前,经常败于齐、秦、魏等国,被迫割地求和,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在实行胡服骑射后,赵国成为出秦国外,国家最强的国家,也为此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赵国虽然变强了,但对一心想要统一天下的秦国却不是什么好事,赵国作为同宗秦国的邻国,也是秦国东进的阻碍,秦国想要东出兼并六国,也势必要将赵国攻灭,将赵地并入秦国版图,两国为此不断爆发战争,关系也开始不断恶化。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四年,与秦战高安,败之。”
赵国在赵成侯赵种(赵武灵王爷爷)时,赵国便和秦国有了战争,之后赵国和秦国战争频发,赵国是秦国一统天下,东进路上的绊脚石,秦灭赵国,势在必行,两国虽然同宗,但各为其利,因经常发生战争,两国关系逐渐恶化。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二十二年,“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赵武灵王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
赵国在赵肃侯和赵武灵王父子在位时期,秦国多次大败赵国,占领赵国多地,此时秦国的君主是秦惠文王赢驷(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短暂继位四年,秦昭襄王嬴稷继位秦王。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也多次打败赵国,如华阳之战中,秦军将赵军俘虏两万人沉入黄河中。后秦昭襄王以赵国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发兵攻打赵国,两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战役“阏与之战”,结果赵将赵奢(纸上谈兵赵括之父)在阏与大败秦军,秦军伤亡逃散过半超过5万。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
秦国在和赵国发生阏与之战失败后,秦国向东兼并的兵锋也因之受到一次挫折,加上秦国之后几年内,太子,太后先后去世等原因,秦国内部出现动荡,秦国在四年中没有在向赵国发动战争。
之后秦、赵两国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大型歼灭战“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因争夺韩国上党地,两国开启了战争,两国经过长期的征战,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长平之战。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秦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而白起的作战特点善于野战,战必求歼,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最终白起将投降的40万赵军集体坑杀,秦国此举让赵国举国上下一片震惊,此战虽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但也让秦赵两国成为了世仇。
秦、赵两国本是同宗同源,出自一脉,却最终因为各国目标不断爆发战争,导致关系恶化。在长平之战后,两国依然战争频发,最终秦国在嬴政继位秦王后,嬴政亲政后,积极推行统一战略,一举攻灭了赵国,结束了秦、赵两国上百年的纷争。
秦赵两国本是同宗,最终却演变成世仇,大家对此有何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