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6-20)130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将自己的气节、骨气、面子、尊严,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诉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气节和内心的正义,是可以舍弃生命的。此外,他还提出过“大丈夫人格”,也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这种“气节”,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知识分子,到了宋代,宋太祖为了革除五代以来“武人干政”的顽疾,留下祖训“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也让“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两宋成为可能。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文臣们以天下为己任,只要是他们看着不爽的事,总要与皇帝据理力争,刚猛直谏者不胜枚举,如寇准曾经拉着宋太宗的袖子不让他走,包拯直接将吐沫星子喷到宋仁宗脸上。“文死谏,武死战”,文官以死上谏君王,成为他们效忠国家、彰显气节的更高境界。

而皇帝们生气归生气,表面上还要乐呵呵的夸奖大臣们是大忠臣。所以,两宋319年,文人士大夫们与皇帝相处得比较其乐融融,南宋亡于崖山海战时,跳海殉国者多达10万之巨。

不过,到了元代,画风突变。面对在经济、文化上都远超自己的 *** ,内心中充满惧怕与自卑的元朝统治者实行了四等人制度,之一等人为蒙人,第二等人为色目人,第三等人为原金朝的 *** ,第四等人为原南宋的 *** (也被称为南人)。各个阶层享有不同的权益,蒙人地位更高,在诸方面享有特权。

终元一代,朝廷不授予 *** 、南人高官,在朝廷中枢执掌政务、军事、监察大权的,无一 *** 。在地方,更高长官称为“达鲁花赤”,该职亦由蒙人或色目人担任, *** 、南人不得染指,即便任职也只能是副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人走上仕途的捷径——科举制度,也被元朝统治者轻视或废止。元朝统治不足百年,科举制度曾经被多次废止,即便实行时也分为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 *** 、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

元朝统治者的种种行径,给许多德才兼备的 *** 以心灵创伤。而当他们连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哪里还能顾及更高需求层次的节操与气节呢?

所以,当朱元璋打出“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时,必然得到了无数江南知识分子的响应和支持。

朱元璋正好也是一位极为重视知识分子的君主。一方面,在他打天下的过程中,每到一处,都要寻访当地有名的大儒名士,收为己用;另一方面,他还严令自己的部下不得私自与知识分子的接触,这是因为他更懂得“文”与“武”结合的巨大力量。

公元1368年,当文人们喜大普奔,迎接驱逐蛮族、恢复正朔的大明王朝时,他们本以为继宋朝之后的第二个“文人春天”即将到来。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可是,他们错了。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打出了“拯生民之涂炭,复汉官之威仪”的旗号,并以恢复汉制为己任,但是,他似乎比自己推翻的元朝统治者更加洞悉人性,了解那些天天将“仁义礼智信”挂在嘴边上的文人士大夫们。

于是,他重新使用了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廷杖”,并之一次正式将其升级为“廷杖制度”。“廷杖制度”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始终,除了永乐时期短暂废止以外,几乎每个帝王都乐此不疲,甚至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亡国前夕,明毅宗都在使用。

比起置人于死地的极刑,朱元璋更乐于“廷杖”这种摧毁文人士大夫的骨气与气节的方式。

因为廷杖制度本身,不是让受刑者大医凌然的慷慨就义,而是像“鱼肉”一样躺在案板上任人宰割。

在明人的记载中,有这样关于廷杖制度的记载:“众官朱衣陪列午门外西墀下,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臂衣,执木棍。宣读毕,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以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魏叔子文集》)

关于廷杖的执行,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有非常直观的描绘。但如果从上面这则史料中,我们会发现,那还远远不够真实。

凡是廷杖的受刑者,不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袒衣露体,而且是在自己的同事、甚至是下属、学生面前受刑。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廷杖的重击之下皮开肉绽,发出痛苦的哀鸣,求饶之声亦是不绝于耳。

被拷打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躯体,更是曾经不屈、尊贵的灵魂。而对于旁观者来讲,尽管不乏有人幸灾乐祸,但更多的恐怕是感同身受,一起与受刑者接受朱元璋对他们心灵的鞭策。在这场廷杖“表演”中,无论是受刑者还是观刑者,其内心都受到了“升华”,皇帝的权威则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这些曾经以“文死谏”为毕生理想的文人士大夫,还敢不对皇权产生敬畏,对朱元璋俯首听命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6/195244.html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的相关文章

乾隆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乾隆最爱的三个女人是谁

乾隆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乾隆最爱的三个女人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一生挚爱的三个女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不仅因为“康乾盛世”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顶峰,更是因为他七下江南,与民同乐让人们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皇帝。这就给众多的小说家提供了天马行空的素材。在曾经轰动大江南北的《戏...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吴国大夫,他一生经历也是颇具传奇性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春秋时期,两朝元老伍子胥,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宿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 崇祯有挽救明朝的机会吗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 崇祯有挽救明朝的机会吗

还不知道:明末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到底有没有机会挽救明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有抱怨天气的,如明亡于小冰期;有抱怨党争的,如东林党排除异己;还有抱怨祖宗的,如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可事实上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像明朝这种...

清朝前期皇帝子女那么多 后面为何越来越少甚至是断子绝孙

清朝前期皇帝子女那么多 后面为何越来越少甚至是断子绝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清朝前期皇帝子女众多,后期子女较少,甚至都没有子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个人猜测有三大原因。第一,近亲结婚。清朝皇室一直延续满汉不通婚、旗人不与非旗人通婚的原则,所以清朝皇帝的皇后以及后妃一般都是满、蒙、汉的旗人女子。而皇...

官渡之战结束之后 袁绍有翻盘的机会吗

官渡之战结束之后 袁绍有翻盘的机会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袁绍乃是天下最强的诸侯,就算是曹操,在他的面前也是弟弟,所以当时其实很多人都认为,袁绍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然而官渡之战中,占尽优势的袁绍,最终竟然败给了曹操,令人大跌眼镜,而没过...

天京事变杨秀清掌握大权 韦昌辉是怎么轻易解决杨秀清的

天京事变杨秀清掌握大权 韦昌辉是怎么轻易解决杨秀清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天京事变中大权在握的杨秀清,为何被韦昌辉轻易屠戮,两万人惨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天京事变的爆发使得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衰落,为何会爆发这次内讧事件?这次事件的经过是怎么样的?特别是东王杨秀清当时掌管军政大权,为何被韦昌辉轻易屠戮全家和部属共...

张煌言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的诗有何特点?

张煌言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的诗有何特点?

张煌言是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明末,雄踞关外的清兵挥师南下,将战火烧遍整个中国,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在这旷日持久的抗清斗争中,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张煌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 (今宁...

夏侯渊被杀后,刘备为何要说若斩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

夏侯渊被杀后,刘备为何要说若斩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

三国时代的定军山战役其实同前期的赤壁之战一样名气巨大,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定军山一战,黄忠力斩曹魏名将夏侯渊,夏侯渊不仅是曹操汉中的军事统帅,也是曹操整个西部战线的军事统帅,夏侯渊被杀,黄忠趁势想去烧毁曹操粮草,刘备说,斩夏侯渊没用,斩张郃才有用,若斩张郃,胜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