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6-20)271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将自己的气节、骨气、面子、尊严,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诉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气节和内心的正义,是可以舍弃生命的。此外,他还提出过“大丈夫人格”,也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这种“气节”,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知识分子,到了宋代,宋太祖为了革除五代以来“武人干政”的顽疾,留下祖训“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也让“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两宋成为可能。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文臣们以天下为己任,只要是他们看着不爽的事,总要与皇帝据理力争,刚猛直谏者不胜枚举,如寇准曾经拉着宋太宗的袖子不让他走,包拯直接将吐沫星子喷到宋仁宗脸上。“文死谏,武死战”,文官以死上谏君王,成为他们效忠国家、彰显气节的更高境界。

而皇帝们生气归生气,表面上还要乐呵呵的夸奖大臣们是大忠臣。所以,两宋319年,文人士大夫们与皇帝相处得比较其乐融融,南宋亡于崖山海战时,跳海殉国者多达10万之巨。

不过,到了元代,画风突变。面对在经济、文化上都远超自己的 *** ,内心中充满惧怕与自卑的元朝统治者实行了四等人制度,之一等人为蒙人,第二等人为色目人,第三等人为原金朝的 *** ,第四等人为原南宋的 *** (也被称为南人)。各个阶层享有不同的权益,蒙人地位更高,在诸方面享有特权。

终元一代,朝廷不授予 *** 、南人高官,在朝廷中枢执掌政务、军事、监察大权的,无一 *** 。在地方,更高长官称为“达鲁花赤”,该职亦由蒙人或色目人担任, *** 、南人不得染指,即便任职也只能是副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人走上仕途的捷径——科举制度,也被元朝统治者轻视或废止。元朝统治不足百年,科举制度曾经被多次废止,即便实行时也分为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 *** 、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

元朝统治者的种种行径,给许多德才兼备的 *** 以心灵创伤。而当他们连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哪里还能顾及更高需求层次的节操与气节呢?

所以,当朱元璋打出“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时,必然得到了无数江南知识分子的响应和支持。

朱元璋正好也是一位极为重视知识分子的君主。一方面,在他打天下的过程中,每到一处,都要寻访当地有名的大儒名士,收为己用;另一方面,他还严令自己的部下不得私自与知识分子的接触,这是因为他更懂得“文”与“武”结合的巨大力量。

公元1368年,当文人们喜大普奔,迎接驱逐蛮族、恢复正朔的大明王朝时,他们本以为继宋朝之后的第二个“文人春天”即将到来。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可是,他们错了。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打出了“拯生民之涂炭,复汉官之威仪”的旗号,并以恢复汉制为己任,但是,他似乎比自己推翻的元朝统治者更加洞悉人性,了解那些天天将“仁义礼智信”挂在嘴边上的文人士大夫们。

于是,他重新使用了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廷杖”,并之一次正式将其升级为“廷杖制度”。“廷杖制度”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始终,除了永乐时期短暂废止以外,几乎每个帝王都乐此不疲,甚至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亡国前夕,明毅宗都在使用。

比起置人于死地的极刑,朱元璋更乐于“廷杖”这种摧毁文人士大夫的骨气与气节的方式。

因为廷杖制度本身,不是让受刑者大医凌然的慷慨就义,而是像“鱼肉”一样躺在案板上任人宰割。

在明人的记载中,有这样关于廷杖制度的记载:“众官朱衣陪列午门外西墀下,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臂衣,执木棍。宣读毕,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以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魏叔子文集》)

关于廷杖的执行,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有非常直观的描绘。但如果从上面这则史料中,我们会发现,那还远远不够真实。

凡是廷杖的受刑者,不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袒衣露体,而且是在自己的同事、甚至是下属、学生面前受刑。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廷杖的重击之下皮开肉绽,发出痛苦的哀鸣,求饶之声亦是不绝于耳。

被拷打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躯体,更是曾经不屈、尊贵的灵魂。而对于旁观者来讲,尽管不乏有人幸灾乐祸,但更多的恐怕是感同身受,一起与受刑者接受朱元璋对他们心灵的鞭策。在这场廷杖“表演”中,无论是受刑者还是观刑者,其内心都受到了“升华”,皇帝的权威则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这些曾经以“文死谏”为毕生理想的文人士大夫,还敢不对皇权产生敬畏,对朱元璋俯首听命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6/195244.html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的相关文章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生卒年不详),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东汉末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董和率家族西迁。在刘璋手下相继担任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任内以身作则,改善了崇尚奢华的风气。后迁任益州太守,与少数民族相处融洽,深得他们的爱戴。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

曹睿后宫妃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会后继无人

曹睿后宫妃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会后继无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发展生...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都非常激烈,九子夺嫡则是清朝皇位争夺的代表作。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毙鹰事件”是康熙彻底厌恶并放弃八阿哥胤禩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康熙对胤禩极尽辱骂,用了非常多恶劣的词语,说他“心高阴险”“密行险奸”“行止卑污”。说他是“辛者库贱妇所生”,不但骂胤禩,还把胤...

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项羽自刎乌江记叙的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阶段,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很多人至今为项羽痛惜不已。因为项羽一生无敌,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唯一的一次失败,也就是垓下之战。而垓下之战,虽然刘邦军团(包括韩信、彭越、英布及刘邦自身的军队)用三十万大军围攻项羽的十万大军,其实,如果项羽与刘邦军团拼...

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 他们是怎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的饿

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 他们是怎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的饿

张飞和关羽,一个卖枣一个杀猪,哪来的一身武艺,助刘备夺天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人问,关羽和张飞都是野路子出身,一个卖枣,一个杀猪,为何却能骁勇善战,助刘备三分天下?关于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的说法,其实是出自《三国演义》。这两个职业或...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还不知道:乾隆死前不杀和珅有哪些因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贪官,无可避免的会提到和珅,这个清朝巨富,一个人的资产抵得上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总和,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那么千古一帝乾隆为何不杀和珅,而且对其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首先,和珅能成为乾隆身...

三国时期刘备多次在曹操的围攻下逃脱,是怎么做到的?

三国时期刘备多次在曹操的围攻下逃脱,是怎么做到的?

三国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与曹操多次交战,身处险境,刘备也多次从曹操重兵包围中突围出来,可以说,刘备每次都死里逃生,而且,毫发无损,其中,包括从许褚和夏侯惇等大将的眼皮底下走脱,刘备究竟靠的是实力还是运气?这里仅举几例,分析一下。先说第...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评论列表

叶洋
叶洋
2周前 (11-10)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气节与骨气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柱,但在不同朝代因统治者的政策和文化氛围而有所变化,朱元璋虽重视知识分子但采用廷杖制度来维护皇权是对人性的践踏和对文化的摧残。,尊重知识分子的气节的做法值得肯定。#评论#古代文人遭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历史教训的同时也应该倡导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